{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原來如此!百看不厭動物小百科 1:老虎的條紋是橫的還是直的?不說不知道的動物生態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18598
熊谷聰/圖文
天下雜誌
2014年4月08日
90.00 元
HK$ 72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2418598
叢書系列:
少年知識家
規格:平裝 / 176頁 / 25k正
少年知識家
分
類
童書/青少年文學
>
科普/百科
>
動植物
同
類
書
推
薦
神奇的海洋
我們吃的米
我們不一樣
快樂上學去
地底下的蔬菜
內
容
簡
介
「咦?原來如此!」觀察帶來驚奇,探索滿足好奇!
關於動物生態的各種「為什麼?」
讓既是漫畫家也是野生動物觀察指導員的作者熊谷聰,
拿出觀察野生動物的獨家祕訣,帶你一起來解答!
從動物外觀到自然環境,有趣的各種生態故事,一次告訴你!
目
錄
作者序?? ?
「眼睛的故事」
瞳孔的形狀:縱長、橫長、圓點
視網膜:飛鼠與紅光
松鼠與飛鼠的視野
松鼠的黃色太陽眼鏡
「牙齒的故事」
牙齒是求生道具?? ?
食物與牙齒的關係
鳥獸保護中心的用心?? ?
大象的脖子為什麼那麼短?
「腳的故事」
奇數蹄和偶數蹄:馬的中指
重心:貘的前腳與後腳
石膏素描的意義
人面獅身獸的謎語
「喙部的故事」
「天堂與地獄的故事」:跟著朱鷺學習互助
照門和過眼線
「叫聲的故事」
熊的叫聲是「酷嗎」?
「唇音」和「口蓋音」
「偽裝的故事」
毛色花紋:白色點點、黑色點點
是縱紋還是橫紋?
螢光烏賊與德軍
「野外的故事」
滑翔翼與金鵰
隼跟賽鴿的競技?? ?
看見「黑色的龍」!?? ?
川邊川的水獺?? ?
人類與自然的對話?? ?
飛鼠家的窗簾?? ?
松鼠換毛?? ?
白鼻心是台灣的貍貓??? ?
貍貓會驅子離家?
「郊山的故事」
貍貓與節日?? ?
青蛙與插秧?? ?
自私的巨人?? ?
鼠話三則?? ?
海龜也是「浦島太郎」??? ?
「開花爺爺」是生態學家?
「桃太郎」的故事背景在郊山??? ?
「保育的故事」
大象的大便與足尾銅山
螢火蟲真厲害!
自然界裡的醜小鴨?? ?
蝙蝠的辯白?? ?
天堂鳥的悲劇?? ?
自然循環生生不息?? ?
跟飛鼠學習「建造友善的小鎮」?? ?
復育信天翁?? ?
美佳教我的事?? ?
結語?? ?
附錄?? ?
序
推薦序
百看不厭動物小百科 吳聲海(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生物學好像沒有公式可以背,好像也沒有定理可以解釋所有的事。即使對很多人來說(包括念生物系和研究生物的人),要能夠知道每一種生物的構造和功能,是絕不可能的事;想要頭一次見到一種陌生的動物,就能說出牠的生活方式,更是困難。假設你第一次見到全身都有鱗片的穿山甲,從口裡伸出四十公分的細長舌頭,這樣奇特構造的用途實在很難想像得出。只有慢慢跟著這些動物(穿山甲走路很慢),看牠如何使用那根超長的舌頭吃東西,看他如何把自己卷成一個球,讓堅硬的鱗片把自己完全包住,才能猜得到可能的答案。
難道這是唯一瞭解動物的方法嗎?如此做法,豈不是對每種動物都要花一大堆時間觀察和實驗才能知道答案嗎?豈不是想知道答案,就只能靠強記嗎?
愛因斯坦不是一天就想出來相對論的公式;動物學家也不是一看到斑馬,就知道條紋的功用。就算想到了公式,猜出了功用,還是要靠其他人去實驗各種可能,才會有最後的結果。從看到一個現象開始,人的腦子就出現許許多多的想法;一個一個被淘汰修改,最後剩下的就是我們在書中見到的知識了。就像福爾摩斯說的,排除了不可能的,最後剩下的說法,縱使很離譜,一定就是真理。
環境促成生物改變(演化),進而變更了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態和行為)。但是這些改變,都不是無中生有,無跡可循的。見到大象的鼻子,除了驚訝於它的形狀,更對那麼粗大的鼻尖可以撿起一粒花生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大象的鼻孔、嘴巴、牙齒,是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的;會動的鼻子,也可以在馬來貘,豬的頭上見到。所以再仔細看,就可以想像出來:可以動的上唇和鼻子結合,就變成大象的長鼻了。象舉起鼻子,其實是噘嘴兼舉鼻。它代表的意義遠多於我們噘上唇所代表的意義。知道了這一點,我們接著可能會想知道大象舉起鼻子是做什麼(行為),舉起鼻子如何影響生存和繁殖和進食(生態),是什麼樣的環境讓鼻子和嘴唇會合在一起,變成大象這個模樣(演化)。
這三本『原來如此!百看不厭動物小百科』系列的書中,作者就是利用許多我們日常生活的現象和常識,由我們比較熟悉的動物(哺乳類和鳥類為主)的構造和行為,來解釋演化、行為、和生態。在生態和行為兩本書,作者用的是問答和個案的方式說明動物如何做、為何做某些行為,或是動物的構造如何行使其特殊功能、以及為何行使那些功能。而『黑猩猩會變成人類嗎?達爾文沒說的動物故事』這本書,則是普及版的演化論,作者用了非常有趣的動物例子,把演化學裡面所有的觀念,都很清楚地介紹了。
鮪魚肚為什麼是白的?鹿角上為什麼有時會長毛?馬為什麼只有一根腳趾?這些我們從小背起來或是常看到的現象,在知道了牠們生活的方式之後,就真的讓人有「原來如此」的驚歎。但是還是有些讓人意外的情形,讓我們有限的大腦,真的一時想不出適當的解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是飛鼠在廢棄的校舍牆上打洞做巢(當然得是木頭的外牆才行)。我在山上也見過飛鼠很多次,看到牠們夜間從樹頂躍下,張開飛膜滑翔的樣子,總是非常興奮,但也都為牠們擔心,到底牠們知不知道會降落在哪裡。在我想來,飛鼠總是利用大樹上的樹洞做巢,怎麼會跑到房子上作巢?又為什麼同一隻飛鼠會在牆上做好幾個巢?
等看了書,就知道答案了。
作者序
認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 熊谷聰
你知道嗎?在日文裡面,熊的叫聲跟熊的名字一樣嗎?
你可能覺得我在胡說八道,坦白說,我第一次在書上看到的時候,心裡也充滿了懷疑。日文裡的熊,讀音是「酷嗎(Kuma)」,如果你有機會聽到熊的叫聲,就會知道這個讀音跟熊的叫聲是很相像的!即使到現在,每次我跟別人說起這件事時,他們也都會忍不住喊:「怎麼可能!」誰也不相信我。這就好像是我告訴你蛇會發出像是「蛇喔~~」般的叫聲一樣讓人難以置信。
不過,我真的聽過熊這樣叫。在這本書中,我想分享的就是這一類的故事。
我是個野外工作者。
所謂野外工作,是指實際上到大自然裡去尋找野生動物遺留下來的糞便或是足跡、食痕等,再推想動物行為的工作。我們把「現場」稱為「野外」,而動物留下來的痕跡稱為「野外痕跡」(field sign)。
其中,由明顯出於野生動物的意識而留下的標的物,稱為「記號」(sign spot),例如牠們用來主張「領域」的爪痕,或是在獵物的屍體上留下氣味以主張「這是我的」的味道等。國外也將這樣的記號稱為「visiting card」,也就是「名片」。
這個說法,跟我們人類在不得不暫時停車的時候,也會在雨刷下夾張名片有點像。
我在野外工作了二十年,常常在現場忍不住會站在動物的立場想像,像是「假如是我的話會怎麼辦?」,或是「原來牠們也跟人類一樣呢」這樣的感想。
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會有過度「擬人化」的風險,也就是以人類的尺度看法下判斷,而走進死胡同裡。在動物學界,有人認為這是「不可以做的事」。
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有時候,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容易了解動物「為什麼會這樣做」。
比方說,海鳥們築巢的場所稱為「聚落」(colony),牠們會隔著一定的距離築巢。既不會距離鄰居太近,也不會離得太遠。
雖然量化(數字化)計算在幾平方公尺中平均有幾個巢……也很重要,不過,我認為海鳥的巢與巢之間有著「大致剛好的間隔」,這種行為跟我們在花季「佔位子賞花」時的行為差不多。
對於動物,我一方面很積極的想要知道在科學上已經解明的知識,一方面也想要不只把牠們當成數據或是研究對象,而是更從感情面、以跟動物同等的視線來看這些懷抱著大原則過日子的、有血有肉的鄰居。
當然,為了不讓自己太過一廂情願,也要很認真的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