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有效教學面面觀

有效教學面面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13027
Gary D. Borich
學富文化
2014年2月01日
183.00  元
HK$ 173.85  






ISBN:9789865713027
  • 叢書系列:教育
  • 規格:平裝 / 426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教育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教育概論











      如果你想成為有效教師,你需要開始培養自己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有效教學面面觀》能幫助你達到目的。這本書的重點聚焦在成為有效教師的主要面向──藉由觀察他人的教學,並將所見所聞的優點融入自己的教學工作中。讀完《有效教學面面觀》,你將學會在以下八種面向進行教學觀察,它們分別為:學習氣氛、班級經營、課程清晰、教學多樣、教師的工作取向、學生參與學習歷程、學生成就,以及高層次思維歷程和表現成果。



      這本書也將教你如何決定觀察的內容、如何有效地觀察、如何將觀察的結果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以成為具有反思力的教師。此外,這本書提供具有理論基礎的概念、觀察工具、以及師生對話內容,幫助讀者實現有效教學。



      本書不同於舊版之特點如下:



      ˙修訂:附有超過50頁整面的教室觀察工具、量表和紀錄表格,用以觀察及實行有效教學的主要模式。



      ˙新增:對應美國專業教學標準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和美國州際初任教師評估及支持聯盟(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之原則及標準,幫助讀者了解有效且具研究基礎的教學實務在認證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增:針對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學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在有效教學行為中的重要性,於每章的「補充資料」,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說明與介紹。



      ˙更新:有關教導不同文化、語言和學業能力的學習者之最新研究發現,以及討論和引用的研究,皆已更新與增加,藉以強調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讓讀者更能清楚了解在現今異質性高的課室中,所應觀察的重點。



      ˙新增:新增有關教室中社會動態學的討論及參考資料,包括本書第二章列出Robert Pianta的研究,提供讀者參考。



      ˙擴充內容:關鍵概念詞彙提供讀者迅速查詢教學專業中最重要的專業術語及概念。






    關於作者? iii

    序言? v

    譯者序? xi



    第1章? 為何觀察? 1

    教學專業標準? 3

    美國國家及地方層級標準? 3

    初任教師標準? 4

    理解的架構? 5

    反思式教學的目標? 5

    目標一:成就同理心? 6

    目標二:建立合作關係? 6

    目標三:講究實際? 7

    目標四:建立方向? 8

    目標五:獲得自信? 8

    目標六:展現熱忱? 9

    目標七:具有彈性? 9

    目標八:自我依靠? 10

    初步想法? 10

    補充資料? 11

    關鍵術語? 11

    活動? 11



    第2章? 觀察的焦點? 13

    真實教室的樣貌? 15

    教室的快速節奏性? 16

    教室的即時性? 16

    教室的干擾事件? 17

    教室的社會動態性? 17

    開始意識教室裡的行為:自我改善的焦點? 19

    變得會意識自己的行為? 20

    發現替代的教學方式以及解決教學問題的新辦法? 21

    分享你個人的教學優勢? 21

    反省應聚焦於教師效能的重要領域? 22

    八項教室觀察的焦點? 22

    焦點一:考量學習氣氛? 23

    焦點二:強調班級經營? 23

    焦點三:尋求授課清晰? 23

    焦點四:確認教學的多樣性? 23

    焦點五:觀察工作取向? 24

    焦點六:檢視學習參與? 24

    焦點七:評量學生成就? 24

    焦點八:尋求較高層次思維過程及表現成果? 24

    教室觀察的挑戰? 25

    我們自身之外,影響觀察活動的來源因素? 27

    學生能力和成就? 27

    教室特徵? 28

    學生參與及合作的行為? 28

    教師的經驗與教育程度? 29

    學校、年級與學科內容? 29

    個人及文化的多元性? 30

    我們自身當中影響觀察的因素來源? 31

    你自己的學校經驗? 31

    近來的影響及訓練? 31

    誰可能在觀看;誰可能會發現? 32

    選擇有用的焦點:組織觀察活動的必要性? 32

    補充資料? 33

    關鍵術語? 33

    活動? 34



    第3章? 訪視教室? 35

    教室內的對話? 36

    反思時間? 41

    觀察學習氣氛? 42

    觀察班級經營? 43

    觀察授課清晰? 45

    觀察教學多樣性? 45

    觀察教師的工作取向? 46

    觀察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參與度? 47

    觀察學生成就? 48

    觀察思維過程及表現結果? 49

    在真實教室進行觀察準備? 50

    進行觀察之前的活動? 50

    觀察時所要進行的事項? 54

    觀察後所要進行的事項? 55

    補充資料? 56

    關鍵術語? 56

    活動? 56



    第4章? 個人經驗與期許之外:學習如何系統地觀察? 61

    為何要系統性地觀察? 62

    觀察與紀錄的方法? 64

    方法一:敘事報告? 64

    方法二:評分量表? 73

    方法三:教室編碼系統? 78

    補充資料? 82

    關鍵術語? 83

    活動? 83



    第5章? 考量學習氣氛? 85

    學習氣氛的面向? 88

    教師的顧慮? 90

    教師顧慮測量工具? 94

    在教室中觀察教師的顧慮? 95

    溫暖和控制? 100

    溫暖與控制的面向? 103

    溫暖與控制的行為符號? 104

    社會環境? 105

    社會環境的面向? 106

    觀察教室的社會環境? 111

    文化多元性與學習氣氛? 112

    補充資料? 113

    關鍵術語? 113

    活動? 114



    第6章? 聚集於班級經營? 119

    班級經營的面向? 123

    練習觀察班級管理:師生對話? 123

    反思時間? 127

    佈置教室以符合教學目標? 127

    觀察教室佈置? 131

    事先建立以及分享教室規則? 131

    觀察教室規則? 135

    建立並說明教學常規? 135

    觀察教學常規? 139

    建立獎賞與懲罰系統? 139

    觀察獎勵與懲罰? 144

    使用低調的班級經營? 145

    觀察低調的班級經營? 148

    文化多元性和班級經營? 149

    補充資料? 152

    關鍵術語? 152

    活動? 153



    第7章? 尋求授課清晰? 155

    授課清晰的各種面向? 157

    告知學習者課程目標? 157

    觀察課程目標? 159

    提供前導組織? 160

    觀察前導組織? 162

    檢查與課程相關的先備知識以及重複教授? 162

    觀察與課程相關的先備知識以及重複教授? 164

    依照學生當下的理解程度教學? 165

    觀察教學程度? 167

    清楚地給予指示? 169

    觀察指示或解釋的清晰度? 170

    使用實例、圖例與實際示範? 171

    觀察實例、圖例與實際示範的使用? 173

    複習與總結? 173

    觀察複習與總結的技巧? 175

    文化多元性和授課清晰? 175

    練習觀察授課清晰:師生對話? 177

    反思時間? 182

    補充資料? 185

    關鍵術語? 186

    活動? 186



    第8章? 確認教學多樣性? 189

    教學多樣性面向? 190

    練習觀察教學的多樣性:師生對話? 191

    反思時間? 195

    使用引起注意的策略? 196

    引起注意策略的觀察? 197

    展現熱忱及表達生動? 198

    熱忱和生動的觀察? 199

    變化教學活動和教學媒體? 200

    觀察教學活動和教學媒體的變化? 200

    變化獎勵與增強物的使用? 203

    觀察獎勵與增強物的使用? 204

    變化問題與探詢的類型? 204

    觀察問題與探詢的類型? 208

    運用學生的回應? 211

    觀察學生想法之運用? 213

    文化多元性與教學多樣性? 214

    補充資料? 216

    關鍵術語? 216

    活動? 217



    第9章? 觀察工作取向? 219

    工作取向教學的面向? 220

    練習觀察工作取向的教學:師生對話? 220

    反思時間? 225

    準備能夠反映課程的教學單元及課程計畫? 225

    觀察教學單元及課程計劃是否反映整體課程? 227

    有效處理行政程序以及文書工作? 228

    觀察行政以及文書工作? 230

    預防和糾正不當行為? 232

    觀察不當行為的預防和糾正? 234

    對於教學目標,挑選最適當的教學策略? 235

    觀察對於教學目標最適合的教學策略? 240

    建立複習、回饋和測驗的循環? 241

    觀察複習、回饋和測驗的循環活動? 243

    文化多元性以及工作取向? 243

    補充資料? 246

    關鍵術語? 246

    活動? 246



    第10章? 檢視學習歷程中之學生參與? 249

    學生學習歷程參與之面向? 251

    練習觀察學生學習歷程之參與:師生對話? 252

    反思時間? 257

    引出預期行為? 257

    觀察有關引出的活動? 259

    在無批評的氛圍中,提供回饋與糾正? 260

    觀察其回饋與糾正的內容? 263

    使用差異化以及自我調節的學習活動? 263

    觀察有關差異化以及自我調節的學習活動? 266

    使用有意義的言語讚賞 266

    觀察具有意義的言語讚賞? 269

    監督與檢核? 271

    觀察有關監督與檢核工作? 273

    文化多元性與學生參與? 276

    補充資料? 278

    關鍵術語? 278

    活動? 278



    第11章? 測量學生成就? 281

    學生成就的面向? 283

    練習觀察學生成就:師生對話? 283

    反思時間? 287

    設計能夠呼應過去學習的單元與課程內容? 287

    觀察能夠呼應過去學習的單元與課程內容? 290

    給予學生回饋,以延伸並增強學習? 291

    觀察有關中介性的回饋,以延伸並增強學習? 295

    設計符合或略高於學生目前理解程度之單元及課程? 297

    觀察符合或略高於學生目前理解程度的教學? 299

    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 301

    觀察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 303

    建立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304

    觀察學習動力? 305

    文化多元性與學生成就? 306

    補充資料? 308

    關鍵術語? 309

    活動? 309



    第12章 邁向高層次思維歷程及表現成果? 311

    高層次思維歷程及表現成果的面向? 313

    練習觀察高層次思維歷程及表現成果:師生對話? 313

    反思時間? 316

    運用合作性的分組活動? 317

    觀察合作性的分組活動? 320

    示範心智模式與學習策略? 321

    觀察心智模式與學習策略? 324

    安排學生專題作業與演示活動? 324

    觀察學生專題與演示? 325

    使學生參與口頭發表? 326

    觀察學生的口頭發表? 327

    提供機會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328

    觀察學生從錯誤中學習的活動? 330

    使用學習檔案及實作評量? 331

    觀察學習檔案及實作評量? 333

    文化多元性及表現成果? 334

    補充資料? 336

    關鍵術語? 336

    活動? 336

    詞彙? 401

    參考文獻? 407

    索引? 423






    序言



    所謂的精通知曉,是能運用我們所觀察到的東西。

    有些人會將其融入實際生活當中,並且改變他們的人生。有些人則否。

    這正是新手與專家之間的差異所在。




      各行各業的人都想知道如何習得技能和競爭力,以成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我們所有人都想成為專家或是專業人士,但我們知道,想成為專業人士並不足以能夠是專業人士,專業人士所需具備的能力,也並非只是擅長所做的事。這本書聚焦於能夠讓你成為專業人士的方法,也就是──觀察他人教學,並將所見所聞融入於自己的教學中。



      想要勝任教學工作,你必須知道教學觀察的重點。你的心中也必須設定教學的框架或結構,藉此讓教學觀察變得有意義,並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有效率。當然,你也需要其他相關的教學技巧。在心理和身體上作好教室觀察的準備、分類及教室觀察紀錄的輔助工具、以及對於即將觀察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相關知識等,這些對教室觀察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你必須能夠「看見」有效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模式及流程,這些要素能夠讓不同的教學片段整合成為完整的運作機制。



      究竟有效教師是從何處學到將所有教學片段,整合成為有效能的一堂課?他們又是如何將自己天生的能力、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知識、以及生涯目標,串連成合諧的行為模式,進而成為專業教師?單是靠教科書、師資培育課程和教學實習,是無法讓有志成為教師者成為專業教師的;而教室中過於忙亂的步調,更讓許多教師難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模式。唯有透過觀察更有教學經驗教師的教學,這些有效教學的元素,才能整合成有意義的有效教學模式,讓初任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中,實際運用。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你會看到教室觀察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改進自己的教學。當你根據自己獨特的特質及專長,以及即將進行教學的學校教學環境,來訂定自己的教學改進計畫時,才有可能讓自我改進能實際有效運作。後者,亦即不同教學場景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因為在某所學校或課堂能夠順利進行的教學活動,在另一所不同的學校或課室,可能效果就不盡理想。你之前教學實習或正式授課的經驗,是不可能適用於每個不同的教學場景。雖然教學實習和課室授課經驗能夠讓你的教學方向正確,並促進教學成長,然而某堂課及裡面上課學生的實際情況,卻只能由身為教師的你,透過教室觀察看到「什麼」、觀察到「多少」來下定論。而這正是教室觀察獨具的功能:了解在某特定的教室裡,教師針對特定學習者的教學情形,並且能夠根據對於此課堂觀察的理解,發展有關改善自我教學的增能計畫。簡言之,關於有效教學的面向,最終還是取決於教師的教學品質以及學生特質。這就是為何教室觀察如此重要:它能夠發掘適用於某特定族群學生的教學模式,這些模式乃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所修正,並能符合有效教學各個面向。



      為了達到有效教室觀察的目標,本書呈現有效的教學實務,它在你的教學生涯中,可分三階段進行觀察:教學前、學生教學(以學生身份試教) 以及首年入職(第一年)教學。本書提供每階段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讓你能夠做好課室觀察的準備、學習如何進行課室觀察,並且知道應該觀察哪些部分,以便作為改進自我教學的參考。本書內容編排清楚,可以幫助你有效達成教室觀察的目標。



      第六版新增內容



      根據第五版修改的內容,本書已再作更新及修訂。



      ●本版已改進觀察工具的編排方式,以方便讀者影印或是在課室使用。所有的觀察工具統一置於書末附錄B,以利讀者查閱採用。

      ●第六版內容持續密切對應美國專業教學標準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和美國州際初任教師評估及支持聯盟(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Consortium, INTASC)之原則及標準,以便讀者了解有效且具研究基礎的教學實務,在區域性及全國性的認證過程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本書每章最後新增及更新的活動,讓讀者更能體會對應專業教學標準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活動能讓讀者學習、並練習觀察特定、有效的教學實務。

      ●第六版針對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學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在有效教學行為中的重要性,亦有更多進一步的說明與介紹。每章最後的「補充資料」部分,則提供有效教學行為相關的網站,供讀者參考。

      ●曾經閱讀前一版本的讀者,會發現在第六版中,有關教導不同文化、語言和學業能力的學習者之最新研究發現,皆已更新,並整合於各章之中。除了每章更新的學習者多樣性外,本版亦增加討論和引用的研究,藉以強調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讓讀者更能清楚了解在現今異質性高的課室中,應該觀察哪些重點。

      ●本版亦新增有關教室中社會動態學的討論及參考資料。本書第二章列出Robert Pianta的研究,提供讀者參考。

      ●第六版中,詞彙──摘列了可供讀者「迅速查詢」教學專業中最重要的專業術語及概念,其簡表亦已擴充更新。



      第六版所作的修改以及書中最新的參考資料和最新發表的教室研究,預期能夠提供教師與時俱進、易上手、並且實用的資源。

    本書編排方式



      第一章的重點,在於討論成為專業教師的特質、成為高效能教師的特質、以及兩種特質之間密切且必要的關係。本章探討成為專業教師的一般性特質,以及所需的某些特定能力。



      第二及第三章聚焦於教室觀察所需具備的心理準備度和態度。兩者對於觀察發生於教室中的教學事件之複雜教學模式,十分重要。這兩章解釋教室觀察的重要性(第二章),以及如何從隨意「觀看」的過程,轉變為系統化的「觀察」流程,而此轉變過程,將有助教師的教學成長(第三章)。



      第四章主要探討在進行系統化的教室觀察前,有關教師所需具備之技術層面的能力。本章亦描述觀察者用來記錄教室活動,以及讓觀察結果更有組織的觀察工具。本書讀者將能學習如何發展並使用簡單的教室觀察工具,以及如何修改這些觀察工具,以適用某個特定的教學場景和自己的觀察目標。



      第五到第十二章則是呈現教室觀察的架構或焦點。利用這些框架或焦點,便能有意義的組織教室中所觀察到的種種生態。教室觀察技巧則根據學者提出的八種觀察焦點呈現;此八種焦點皆與學習者欲達成之認知、社會,和情緒目標相關。這八種焦點包含每種觀察型態、能夠有助理解有效教學內涵、且具相互關係,它們分別為:學習氣氛、班級經營、課程清晰、教學多樣、教師的工作取向、學生參與學習歷程、學生成就,以及高層次思維歷程和表現成果。這幾章的內容皆與教室觀察技巧的相關研究結合,其研究提出的有效教學模式,受到許多其他研究文獻支持。這幾章所設計的教學概念及對話,目的在幫助教師觀察和實行具研究基礎的有效教學模式。此即為第六版《有效教學面面觀》獨具之特色。



      本書用途



      本書有幾種使用方式。首先,讀者可將本書視為《有效教學法》(Borich, 2010)之姐妹作;該書以方法論的書寫模式,呈現數個與本書相同的教學概念。在第六版的《有效教學面面觀》中,讀者能夠學習如何觀察及實行《有效教學法》一書中所提及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模式。



      其次,本書可讓有志成為教師者在修習教學方法課程之前或修課的同時,用於教學前或選修的教室觀察課程上。如此一來,本書扮演前導組織角色,作為某些特定內容及之後教學導向課程的先備知識書籍。



      最後,本書可作為教學實習及第一年教學的參考資源,提供初任教師改進自我教學、訓練、及增能計畫的方向與基礎。本書提供指導教師和實習教師許多實用的教學工具,讓他們能在剛開始教學的前幾年,用於改進自我教學及教學更新上。在每一種工具的應用上,本書主要目的在於提昇初任教師的教學敏感度;讓他們透過教室觀察,能夠進化到熟悉具研究基礎的有效教學模式,最後便能將這些有效教學模式,整合到自己的課室教學。



      本書特點



      ●本書前幾章(談到為何觀察、準備觀察和如何觀察),是讓初任教師(甚或現職教師)能夠熟悉教室觀察所需的心理、技術、及認知上的要求。

      ●結合最新、且具學術基礎的教學實務範例,以建立正面、具凝聚力的學習氣氛;聚焦在班級經營的部分;力求課程清晰;建立教學多樣性;觀察教師工作取向;檢視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參與程度;測量學生的學習成就;尋求高層次的思維運作和表現結果;討論這些觀察面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些觀察面向整合至自己的教學中,以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

      ●提供了較高效能和較低效能的教學實務範例,並呈現這些教學模式在教室觀察者眼中的樣貌。藉由(如科目、年級、學校程度和整合討論等)教室實際進行的多種對話活動和反思,你將會發現所謂的有效教學,有時也會出現低效能的教學狀況。每章的「省思時間」,是從觀察者的觀點,正確地詮釋並定位每個教學對話中,最具相關性的特徵。

      ●附有超過50頁整面、容易影印的教室觀察工具、量表和紀錄表格,用以觀察及實行有效教學的主要模式。

      ●每章所附的討論活動,能夠提高讀者的敏感度,幫助讀者察覺幾乎每間教室都存在的文化、語言、和學業多樣性,並進而了解這些差異在觀察教學時的重要性。

      ●每章最後的活動,能夠讓初任教師參與教學觀察以及有效教學模式的發展。這些活動的設計,皆符合美國國家教師專業標準。



      致謝



      許多人對本書的出版,貢獻良多;而提供教學生態研究、為本書之有效教學模式催生的學者專家,其貢獻更為重要。這些專家的研究,代表了不同方法學的觀點,讓本書因而能夠提供結合研究基礎之有效教學模式。雖然我承受將這些研究付諸實行的責任,然而讀者在本書所看到的優點,皆須歸功於提供本書所引用或奠基之研究的專家學者。



      我也要感謝過去幾年來,曾經和我針對教學過程,分享想法的學校教師。這些教師來自德州奧斯汀(Austin, Texas)的獨立學區(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尤其是崔維斯海茨小學(Travis Heights Elementary)和威廉崔維斯高中(William B. Travis High School)。這些學校的教師提供我許多機會去觀察本書所提及的有效教學法,以及研發和測試本書所提供的教室觀察測量工具。



      我還要感謝美國國家教師教育認可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讓我以評鑑者的身分參觀和觀察美國教師訓練課程。



      此外,我也向替我複審文稿的密西西比南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的Elizabeth Beavers,以及松諾瑪州大學(Sonoma State University)的Heather Brace兩位教授,致上我最高的謝意。





    Gary D. Borich

    寫於美國德州奧斯汀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