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緣起
育兒之路的美好開始
文/何琦瑜
家有學前兒,是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負擔。在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在生活照顧與教養上的依附性最高。寶寶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還不成熟,他們多數時候如同天使般純真可愛,但蠻橫起來又如魔鬼般操磨著父母的意志,既無法對他「動之以情」,更無法「說之以理」。面對孩子不刷牙、不吃飯、不睡覺、任意哭鬧??,看似如此「微小」的困難,卻常讓新手父母感到困惑無助。
《親子天下》雜誌從二○○九年開始,特別針對0 ? 6歲學前幼兒的父母,出版「寶寶專刊」,提供有系統而實用的教養資訊。從「寶寶的腦」、「寶寶的關鍵第一次」,乃至學習、認知與情緒的發展等,每一本都受到家長讀者極大的好評。為了進一步回應讀者需求,《親子天下》於二○一三年,將不定期出刊的「寶寶專刊」,改為可定期訂閱的《親子天下Baby季刊》,希望提供給新手父母穩定的知識養分。我們也將專刊內受歡迎的內容,統整成書,陸續出版為「新手父母一本通」系列叢書。
近十年來,大腦研究被快速、大量、廣泛的運用(或錯用)在教育上,開啟了總體社會對「早期教育」的認知。正向的影響是,科學的進展讓我們更有憑有據的明白,0 ? 6歲的寶寶不是「一張白紙」,更非「一無所知」。寶寶很早就開始溝通與思考,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進行著不可思議的學習歷程。所以國際上重視教育的國家,有了「從零歲開始」的閱讀運動,重金投資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讓孩子不要錯過入學前的成長關鍵期。
但錯用腦科學,激化「贏在起跑點」的迷思,也讓「早期教育」很容易衍生為「揠苗助長」。近幾年來,瘋狂的閃字卡、莫札特胎教音樂、數十萬的全腦開發課程、雙語托兒所??,無不激烈反映著父母在這一波「瘋大腦」潮流中,「不敢落人後」的焦慮。 於是乎,一方面,我們看見配備不足的新手父母,對於寶寶的教養觀,還停留在十年前「養」大於「教」的直覺。以為嬰幼兒期要處理的多半是「生理性」問題,寶寶們既不會講話又不會認字,還談不到「教育」,只要有人照顧吃飽喝足即可。
另一方面,又有一群太過「積極」的父母,太早開始自以為是的「教育」,忽略了兒童階段性、適齡適性的「能力」發展重點,於是早早的要孩子學識字、認英文,揠苗助長的「教」錯了方向。
我常感覺當代的父母很像「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這樣不對,那樣又不好,怎麼做才能掌握「中道」?
孩子的成長,不是「小豬變大豬」直線式的發展,而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式的「蛻變」。是根本的、「質」的改變。所以學前幼兒的教養或教育,也不應該是用「給大人的內容打折變少」,來「餵養」小小孩。
如何給初生寶寶「剛剛好的養分」,讓孩子像健康的植物一樣,在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分」中成長?如何提供適切的早期教育,而非揠苗助長? 「新手父母一本通」系列,就是希望帶給家長「不必焦慮」的知識後援和實用法則。幫助新手父母輕鬆掌握0 ? 6歲寶寶身體、心理、情緒、認知等各方面發展歷程,減少錯誤嘗試,快速掌握「剛剛好」的槓桿點。唯有透過更完整的理解,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適度的管教;也才能真正解除家長的焦慮,給孩子最適切的陪伴與回應。
《親子天下》希望,透過雜誌和這個書系的出版,幫助每一位家有學前幼兒的爸爸媽媽,在育兒之路上有個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