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80456
張渝歌
白象文化
2014年3月05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5780456
  • 叢書系列:說故事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說故事


  • [ 尚未分類 ]












    銅山街離奇的命案,揭露台北城的陰暗;突破層層迷霧,需要的是那一抹光……





      ◎洋溢青春氣息的輕世代推理小說,予人一種透明的澄澈感。

      ◎章節以曲目、樂章來命名,並附上解說,產生猶如電影配樂的效果。內頁配置插圖,也讓讀者產生宛若觀看電影畫面的效果。

      ◎以台北市為小說發生背景,結合部分人物的台語對白、台灣社會的司法體制、華人特有的社會文化等,打造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推理文學。

      ◎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藉由女主角蘇怡對案情的推理調查,爬梳出隱含在案情背後發人省思的社會問題。



      ★文化部劇本創作獎得獎作品

      ★BOOK11懸疑小說暢銷冠軍



      銅山街的密室殺人案件,敲響了台北城孤寂的前奏。

      她暗自發下毒誓,絕不能讓真相隨著死去的親人一同埋葬在無情的火焰之中。

      但是如果「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那遺書中隱藏的線索又該如何破解?



      我可以選擇放棄,選擇別人所給的答案。

      但,我想要相信。



      熟悉的城市,陌生的死亡。



      階梯教室、永康街、搖滾音樂、為了男生的追求而苦惱……蘇怡只是一個平凡的大學生,雖然在課堂上經常進行刑事案件的討論,身為臺大法律系的學生,蘇怡不是沒想過未來接觸命案的可能性。



      但不應該是現在。不應該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



      當警方即將結案,蘇怡只能憑一己之力,試圖找出隱藏在迷霧中的真兇。



      隨著調查死者的過往,這個城市的陰暗逐漸浮出,最後挖掘出眾人震驚的真相……



      那一抹光……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迷失自己的時候。



      挫折與轉變、相識與分離,每一次都是考驗。



      我們需要信念,才能通過考驗,進而繼續走下去。



      相信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本身。



    撰文推薦



      既晴�推理作家、評論家

      林斯諺�推理作家、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喬齊安(Heero)�專欄作家、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








    推薦序? 讀張渝歌《只剩一抹光的城市》? 既晴

    推薦序? 電影般風格的青春推理劇? 林斯諺

    書? 評? 看似輕快淡然,卻是如此沉重與深刻? 喬齊安(Heero)

    後? 記 ?



    第一曲目? 弦斷。魔鬼的顫音?? ?

    第一樂章•整個世界只剩一張嘴巴�第二樂章•孤獨是笑語的影子�第三樂章•那光像夜色一樣刺眼



    第二曲目? 絢爛。流浪者之歌?? ?

    第一樂章•遮掩,是因為害怕�第二樂章•擁有與妳相同的羽毛�第三樂章•幸福還沒來的時候�第四樂章•同步我們的靈魂



    第三曲目? 送葬。悲愴交響曲?? ?

    第一樂章•難道非要折斷它�第二樂章•嗡嗡嗡地叫,是蟲子�第三樂章•還是把尾巴收起來�最終樂章•是誰點亮了燈火

    ?








    推薦序1



    讀張渝歌《只剩一抹光的城市》




      一



      第一次讀到張渝歌的作品,是他在推理創作網站「推理夢工廠」的短篇〈寫生〉(二○一一)。這個短篇以一名畫家的懺悔開場,談到他在年幼時即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分,再加上有慧眼識人的恩師指點,鋒芒畢露、前途無量,沒想到竟然遭人背叛,自此一蹶不振。



      張渝歌在〈寫生〉裡運用大量的自述,來描寫畫家深沉、複雜的心理狀態,再搭配臺灣傳統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環境,很能夠表現出畫家有志難伸的衝突。但這個短篇的成績不止於此,張渝歌更進一步地使用推理小說的佈局技巧,製造出多重逆轉的戲劇效果。



      事實上,受惠於推理譯作的大量引介、大量出版、大量傳閱,本格、社會、冷硬、犯罪、驚悚小說林立書市,推理創作者可以臨摹、學習的高水準範本實在太多了,已非停留於十多年前閉門造車、敝帚自珍的窘境了。



      過去的推理創作者,多是鑽研意外的真凶、犯罪的技法,我個人認為,這是推理小說的「操作型層次」。然而,今日的推理創作者,在作品中則更容易見識到敘述的翻轉、結構的顛覆,也許,這可以稱為推理小說的「佈局型層次」。



      張渝歌的這篇〈寫生〉即屬於具備前述「佈局型層次」技巧的優異作品。首先以看似毫無關聯的兩條敘事線切入,到故事中段遽然出現接點,結局進一步製造出驚奇的轉折。雖然登場人物不多,但均勾勒出鮮明的角色特徵,並以充足的篇幅來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伏筆細膩、周到,能牽引讀者情緒。



      後來,經過友人的介紹,與張渝歌一會,交換了一些推理創作心得。他是一個充滿創作熱忱的大學生,年紀極輕,不過,其實在推理創作領域,則早已嶄露頭角許久。闖進第十一屆臺灣推理作家協會獎複選的〈Siri代理人〉(二○一二),一個聽障女子偶然目擊一樁謀殺案,她守住案發現場,直到警方抵達,然而,當警方進入現場時,凶手與屍體竟然消失無蹤。這個故事篇幅不長,卻洋溢著奇妙的幽默感,令人印象深刻。



      而他的另一部長篇作品《詭辯》(二○一三)則是描述一位聲望極高的法醫逝世後,一家出版社收到匿名稿件,稿件大膽聲稱,要揭露這位法醫生前偵辦過的案件之最終真相。本作運用「作中作」的套匣式敘述手法,呈現出虛實交錯的閱讀況味。從上述幾部作品,不難看出張渝歌的取材多元、路數寬廣,且都能表現出作者的獨特詮釋風格。



      二



      回頭來看《只剩一抹光的城市》(二○一○),這是張渝歌的長篇處女作。



      對啼聲初試的創作新手來說,必須灌溉大量素材、建構周全佈局的長篇創作,無疑是一項嚴苛的考驗。在這種狀況下,創作者勢必運用自己所學過的一切知識、技巧,傾注全力而出,才有可能將作品完成。因此,關於創作者的創作理念、人生觀、世界觀,往往都能在處女作裡找到蛛絲馬跡,這是創作者的初始原點。



      相對於張渝歌後續幾篇技巧繁複、結構多變的作品,《只剩一抹光的城市》這個故事非常單純、質樸,人物關係、情節發展不多矯飾、炫耀,予人一種透明的澄澈感。



      故事描述一位就讀臺大法律系的女孩蘇怡,平日對刑案調查極感興趣;她表哥林勝平的父母分居已久,某日林勝平接到父親來電,說有東西要交給他,林勝平赴約後,卻發現他的父親已經遭到謀殺。於是,他立刻求助蘇怡,蘇怡自然義不容辭,兩人連袂一起展開調查。



      蘇怡的身分,並不是專職搜查的警察、偵探或記者,屬於偶然被捲入案件的「尋常人」。由於較欠缺相關專業知識,這類偵探的調查手法普遍憑藉直覺,有時會繞遠路,甚至誤踏險境,但其貼近現實生活的行徑、容易讓人引起共鳴的思考模式,乃其主要魅力。



      此外,比起權威型的警察、傲岸型的偵探、炒作型的記者,比較會讓案件周邊的關係人產生戒心,不願配合調查,由尋常人偵探來調查,反而有機會取得關係人信任,挖掘出重大線索。如本作調查的是長輩親屬的人際關係,確實比較可能查出端倪。



      然而,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家族、家庭觀念早已稀薄如霧,生兒育女壓力沉重,不要說是三代同堂,就連核心家庭的人數,也僅剩下三人、兩人,甚至一人成家。除了天生的血緣羈絆以外,年輕人對父執一輩的私人交遊,恐怕是全然空白、一無所知。



      不過,這就是《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想探討的議題。曾經養育你、照顧你、關心你的父母,有一天突然失蹤、甚至突然被殺,你該怎麼做才能查明真相?你是否能不加思索,馬上列出三個父母最親近、最熟悉、最密切的朋友嗎?在那些朋友的眼中,你的父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你的父母眼中,那些朋友又是怎麼樣的人?你能夠完全相信他們嗎?更重要的是,你真的了解你的父母嗎?你的父母,真的是你以為的那種人嗎?正是這一連串的問號,使得《只剩一抹光的城市》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動人的力量。



      張渝歌告訴我,最早是在交通大學舉辦的網路課程「小說接龍」,萌發本作構想。而後,經過數次修改,並在二○一二年發行了電子書,不但銷售成績傲人,後來還改編為十三集的電視劇作,並獲得文化部一○一年度的電視劇本創作獎佳作。



      為了這次實體書的發行,張渝歌再次大刀闊斧地進行修改,這時的他,已非當年參加網路課程的創作新手。從這個角度來看,《只剩一抹光的城市》可以說是一部徹底改頭換面的全新創作,也是正式認識張渝歌小說世界的最佳起點。





    推理作家、評論家�既晴

    ?



    推薦序2



    電影般風格的青春推理劇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是張渝歌的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也是他的創作起點。



      以推理小說而言,長篇的創作難度是否高於短篇,見仁見智,但長篇要耗費的心力一般說來的確高於短篇,臺灣的推理創作者多從短篇開始創作,才進入長篇的殿堂,像張渝歌這樣一出手就挑戰超過十萬字長篇的人,不多見,更何況還是在他二十出頭時進行這項挑戰,可看出他創作慾的旺盛與創作熱情,這是成為成功推理作家的必要條件。



      本書以推理小說的類型來說,屬於推理成份稍微稀薄的犯罪懸疑小說,因為主角是大學生的緣故,使得故事整體而言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對比嚴肅的犯罪小說,呈現出略微輕質化的傾向,被作者定位為「青春偶像推理劇」。



      故事環繞在青年林勝平之父被殺的案件,疑點重重,表妹蘇怡與表哥私交甚篤,同時具備推理長才,正義感使然便扛起破案重責,成為本書的偵探角色,尋線追查,最後還身歷險境,情節高潮迭起,相當精彩,宛如一部精彩的青春犯罪電影。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類似「六號出口」的青春推理片,但偵推色彩更強烈。



      會有如此厚重的電影感,除了在故事上的布局相當倚賴電影說故事模式外,也是因為作者細心配置的、獨屬本書的美學裝置。如同作者筆名中的「歌」字所示,作者顯然對音樂有偏好,或許也因此故事中才出現有樂團背景的人物。此外,故事的主副章節也都以曲目、樂章來命名,並附上詳細解說,使得故事充滿音樂感,產生猶如電影配樂的效果。時而憂傷緩慢、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緊張萬分,整部小說讀來,彷彿聆聽完一捲電影原聲帶。



      電影感的另一來源,除了上述精心的音樂配置,還包括極為特殊的「影像配置」,可說是我自閱讀推理小說以來,頭一次遭遇過的奇思妙想。那便是,在每一樂章的各小節開頭,作者都會配置一張圖片,圖片內容必定與接下來的情節內容相關,讓讀者產生宛若觀看電影畫面的效果。



      藉由上述音樂、影像的精心設計,再配合電影長度的故事設計模式,讓本書超脫文字所能呈現的效果,成為不只侷限於「可讀性」的、貨真價實的「電影」小說。這種利用作者獨特的美學概念而產生的跨文字性效果,可說是本書最搶眼之處,相當新穎原創,可說替作品增色不少。



      由於電影風格取向所致,張渝歌很聰明地迴避了本格推理的創作路線,因為若推理質量過重,勢必拖垮故事可讀性與節奏感,因此本書在推理設計的輕質化也成為必然趨勢,而走向犯罪懸疑的路線。雖然如此,全書推理設計仍舊毫不含糊,看得出作者對於推理布局的掌握深知箇中三昧,比重與安排也都恰到好處。重點謎團包括最傳統的whodunit〈猜凶手〉,凶手身分有一定意外性,另外還別出心裁地加入了密室殺人,解答比重亦符合懸疑犯罪小說的推理質量;全書伏筆與調查過程之安排也都有條不紊、極為順暢。整體而言看不出作者是創作新手,寫作手法相當老練,對推理小說也有一定認識與研究。



      以處女作而言,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從張渝歌的後續作品看來,他的創作風格相當多變,創作力很旺盛,本書絕不會是他竭盡全力的「一文之作」,而必定是一長串豐富作品的起點而已,這也更令人引頸企盼他日後的表現。



      寫作是一條很孤單的道路。創作的過程很孤獨,因為一個人寫;寫完了仍舊孤獨,因為可能無法出版;就算可以出版也會面臨孤獨,因為可能沒有人欣賞。這條道路,從頭到尾,只有「一抹光」在照亮,這抹光就是創作的熱情,唯有靠著這抹光才能度過踽踽獨行的漫漫長夜,在臺灣推理創作的城國中覓得一絲慰藉。如今張渝歌也開啟了這抹光,走在孤獨的道路上,期待他在未來能將這抹光開展、照亮整個城市。





    推理作家、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林斯諺





    書評



      看似輕快淡然,卻是如此沉重與深刻-專欄作家、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喬齊安(Heero)



      死人是最好的代罪羔羊,他永遠不會反駁。──雷蒙.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在這世間上緣分是很奇妙的,有些人會讓你起初內心嚮往,爾後發現「見面不如聞名」;有些人卻能在認識短短時日中就讓你感受到「相見恨晚」,為其談吐、才能所傾倒。張渝歌正是屬於後者這一類人物,一位讓我感到敬佩的年輕實力派寫手。



      文壇打滾數年,不時見到「我要創作推理小說喔!」、「這小說不夠格,我來寫一定寫得更好!」這類自信言論,但持續關注下來,卻總是看不見這些「大作」現世,對推理迷來說除了莞爾一笑,或許更感遺憾與疑惑,臺灣下一代學子中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繼續寫好推理小說?這在我認識張渝歌後得到了解答。不僅是他性格謙遜低調,卻擁有洋洋灑灑的得獎經歷;更是在閱讀過幾篇作品後,體會到與過去接觸的臺灣推理中不太一樣的東西,淡淡的悸動浮上心湖,在被作者打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嶄新的未來性。



      自二○○九年投入創作以來,在兼顧嚴苛的醫學系學業中,張渝歌持續發表作品,並不斷獲得獎項肯定。短篇作品屢屢入圍臺灣推理作家協會獎、金車推理微小說獎、第二屆華文推理大賽,並刊載於大陸推理雜誌上,受到對岸讀者的矚目。這本長篇處女作《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更在二○一二年以十三集電視劇本的形式,獲得文化部一○一年度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佳作殊榮,並出版電子書。此次經過多達七次大小修改後,以實體書的面貌正式問世。這就是張渝歌令我佩服的、貨真價實的「不放話,靠作品說話」。



      能夠得到優秀劇本獎,想必故事節奏、趣味性有其獨到之處,相信這點在閱畢全書後讀者們皆有所認識。聰明善良的美少女大學生蘇怡為了解開阿姨、姨丈的死亡與失蹤之謎,與表哥林勝平私下進行調查。以學生為主角的推理小說通常以輕快為基調,大家會有個幸福的結局。但本作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歷經種種磨難、被綁架更險遭凌辱的痛苦後,得到的卻是悲哀至極的真相……嬌柔的身體傷痕累累、還讓愛她的男人身負重創、父母悲痛心碎、更徹底與知心好友書芳決絕分別,「自以為追求正義的結果,就只是讓另一個家庭破滅?」這是蘇怡宛如心死的結論。而這樣的發展,正是本作最具深度、最撼動人心之處。



      推理小說發展數百年,主流勢力由古典、本格、社會、犯罪各種流派相互更迭。每個讀者心中也會有一把衡量優秀小說的尺,並期待讀到最精采的作品。口味是見仁見智的,但什麼樣的內容是在這個創意枯竭的時代中還能擁有前景、甚至開闢新疆土的「完美推理」?當然不是時下流行的輕鬆愉悅系作品,我認為是「本格派的詭計,冷硬派的人物,社會派的動機與背景」!結合三派所長,再去經營出作家自己的文字風格,並製造出娛樂性。以我最喜愛的日系名著《櫻樹抽芽時,想你》為例,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然而,在與張渝歌交流時,卻發現他也早就確立這樣的創作理念,並實踐於本作上,著實令人驚喜。《只剩一抹光的城市》中詭計有著不夠強大的缺陷,但我已從中確實地感受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明確的。從書名開始,奔波於臺北市內的蘇怡,已逐步踏進這個光鮮亮麗,卻也隱藏無數罪惡的都市深層中。所謂的「青春無敵」在社會現實這四個字前一點都不管用,你只會越陷越深、見證殘酷與人性的惡意、從中掙扎哀號著,卻無能為力……



      這是冷硬派的其中一項真諦,也是本作「輕小說皮、冷硬骨」的隱藏式架構中,發揮最淋漓盡致的一環。值得注意的是,張渝歌在佈局層面同樣做得很好,才能夠在逆轉時爆發足夠的意外性,以及不會產生絲毫違和感。此指背景建構於臺北大都會,以各種角度呈現出城市生活的風貌。臺灣大學、咖啡廳、夜店這些場景栩栩如生,臺北的街景、民居、時尚、店鋪、行人……無美不備,無惡不彰。作者並融入蘇怡法律系背景所知曉的四川冷學斌分屍案、民進黨委員命案、竹東榮民醫院替代役強盜案等真實事件,將作品展露出高度的現實性。正因在這社會中什麼怪事都可能發生,才讓急轉直下的殘酷真相不至於突兀,產生時空或人物錯置的怪異感。



      「一個像你這麼冷酷的人為什麼會如此溫文儒雅呢?」她好奇的詢問。

      「我不冷酷就活不到今天了。而要是我不溫文儒雅也不配活在這個世間。」──雷蒙.錢德勒《重播》



      而《只剩一抹光的城市》中人物的書寫無疑是「冷硬風」的最優異表現。張渝歌在寫人裡下足功夫,從主角蘇怡本人那樣「英搖的柔軟自主,後搖的堅硬純粹,正如她的象徵──她是自己的謬斯女神」充滿感性的女性思考方式開始,每個角色的說話方式皆有微妙不同,清晰地展露出性格差異,活絡了整體故事,尤其在死者邱沐玲背後隱藏的深度令人拍案叫絕,完全切中了本文開頭引用的《漫長的告別》核心理念。在情感層面,本作也富有冷硬派那種「無可救藥的浪漫」。優雅地生存在嚴苛的人世間,遍體鱗傷也要追求不愧對自我的正義、美少女與毒販間也能發展出青澀動人的戀情,正正符合了張渝歌本人所尊敬的錢德勒的精神、筆下經典主角──真漢子馬羅的價值觀。臺灣推理界過往常被認為還沒有冷硬派成熟作品的出現,透過本作成績,以及作者表示未來會持續將蘇怡的冒險故事撰寫為三部曲的計劃,塑造出另一種格式的「臺灣硬漢」,我想推理迷們就不用再擔心了。



      錢德勒的無與倫比在於將推理這塊通俗小說招牌提升至文學的領域,他的作品被收錄於權威的《美國文庫》,是以偵探小說受到經典文學殿堂認可的第一人。從這個角度而言,張渝歌在全書的表現可稱之不遑多讓。本身那股「文青的靈魂」注入了字裡行間,讓《只剩一抹光的城市》在輕快之餘更具備文學作品的高度,進化到藝術層次,這是作者本人的天賦、特徵,希望他能夠繼續保持下去。在「酸民」、偶像劇等大學生流行語詞穿插的輕快節奏中,保有文藝青年的美感。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的信念是在絕境中引出良善的力量,告訴讀者世間還是有值得我們信任與守護的東西。臺灣本土推理小說的出版環境正如同書名般,在電玩、電影、漫畫等娛樂的浪潮中或許只剩餘著幾抹餘光艱辛地閃爍著,但光芒永遠不會被黑暗撲滅。對於每一位兼具努力、勇氣與才能的新世代創作者,請讓我賦上一曲英格蘭名門利物浦足球俱樂部的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永遠不會獨行!期待張渝歌的未來也能如同其筆名由來的「章魚哥」一樣,一言撼動全世界!



    自序



      「推理小說的核心是謎團,而人性本身就是一個大謎團。為了探究人性的奧秘,我想不到有比推理小說更適合的文學類型。」



      這個故事自四年前在我腦海中成形,經歷過退稿與得獎,如今終於以實體書的面貌呈現在各位眼前,感動難以言喻。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乍看之下是一個負面的形容,實則不然。臺北對我而言,是一個關於命運的城市。她的文藝皮與思想骨,一點一滴滲透進我的身體,也讓我對於生命的各個面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因此,我想探討的重點其實在於「光」。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迷失自己的時候。挫折與轉變、相識與分離,每一次都是考驗。我們需要信念,才能通過考驗,進而繼續走下去。



      但是「信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本性是脆弱且善變的。打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走入一個未知的生命歷程,經歷無數次的摩擦與修正,形塑獨特的人格,以及信念。



      「你我相信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信。」



      正如高行健所說:「語言乃是人類文明最上乘的結晶。」所以我相信文學,相信推理小說的力量,相信本於良善的寫作能比行醫幫助更多的人。因為她能跨越藩籬與偏見,超然於世俗與利益之外,而不只是娛樂而已。



      這股信念,才是我創作的真正動力。



      感謝白象文化與以及曾經為這本書付出的每一個你和妳。身為創作者,各位的支持就是最大的鼓勵。



      特別感謝我的推理前輩兼好友:既晴、林斯諺及喬齊安。沒有你們的建議,這故事不會這麼璀璨耀眼。



      最後,由於初稿完成於二○一○年,所以文中關於「兔子聽音樂餐坊」的描述可能與現景有些出入。請原諒我的任性,我想留住青春的尾巴。





    癸巳年(二○一三)初冬? 張渝歌於臺灣板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