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餐桌上
《KINFOLK》一直是我背對忙碌工作之下,一個私密的扉頁出口,品味著書�雜誌中來自各個領域的「生活家」(請容我這麼稱呼他們),看著他們分享別具風格的生活步調,當然更有許多在正統料理教學下,不容易被傳授到的「家傳祕方食譜」,這些美好的生命饗宴,總是令我愛不釋手,因此只要國外一出刊,一定迫不及待的馬上收藏,而這本集結成冊的《KINFOLK餐桌》,當然更是不能錯過。
此次,驚喜地得知三采將出版,這本在我心中完全可奉為風格生活聖經的《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國際中文版,同時我也相當榮幸地受邀來分享屬於自己的餐桌記憶。此次發行的中文版,我尤其喜歡它的中文書名──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那種「生活即是聚會,聚會表現生活」的概念,確實非常引人入勝。
書中章節以不同的國家、城市分門別類,更以「移動的餐桌」蒐羅出乎意料的驚喜(例如作者母親的餐桌),都再再令人感受到那股簡單、純質的生活基調。而當中的英國篇,更因為自己曾經待過倫敦學習料理,那些在多年之後片段卻深刻的回憶,皆因而閃閃浮現。某個春日週末,前往鄉間餐館探訪;那個雪白冬夜,倫敦友人家中溫暖的感恩節餐桌;挑燈夜戰的舒芙蕾出爐、一個人的凌亂工作台,每每想起總還是記憶猶新。這些不同場域的餐桌、不同的人員組合、不同的因緣際會,卻著實拼湊了我生命中,逐日圓滿的餐桌印象。
從家庭前進學習領域,爾後到了職場;從過去到現在,與接踵而至的未來,「餐桌」曾佔掉我多數的時間,也肯定會繼續佔掉我更多數的時間,但我想,這樣的「餐桌時間」必然是值得的,在分享了自己與彼此生命故事的同時,不也就是「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嗎?
(Eta / 8%ice/4F COOKING HOME研發主廚)
推薦序
KINFOLK餐桌──關於一杯茶、一匙果醬的日常好風景
如果你的書架上少了一本品味出眾的精裝書,《KINFOLK餐桌》能補上這個空缺;如果你本來就是《KINFOLK》雜誌的讀者,那你更要騰出書架的空間收藏《KINFOLK餐桌》。
我早就喜歡上《KINFOLK》雜誌了,其明亮靜謐的視覺與溫柔鏗鏘的敘事實在美極,因此當《KINFOLK》雜誌推出了第一本食譜書《KINFOLK餐桌》時,我迫不及待地添購了一本原文版;更令人開心的是,國際中文版也在台上市,我很樂於見到台灣的中文食譜市場多了這麼一本慧眼獨具的烹飪集錦。
其實,稱《KINFOLK餐桌》為食譜書是有些委屈它了。它沒有下廚步驟圖,也沒有食材採購指南,當然更不會教你各種省時省力偷吃步。它不「實用」,一點也不,但它有好看的故事與悅目的影像,得以讓你一頁一頁地讀下去。與作者奈森•威廉斯創辦《KINFOLK》雜誌的初衷相同,《KINFOLK餐桌》主張聚餐可以輕鬆自在又隨興隨心,拋開所有繁文褥節吧!親朋好友相聚本身就是重點,一杯茶、一匙果醬就有好風景。奈森•威廉斯在本書中踏上了尋找生活家的旅程,拜訪廚師、烘焙師、作家、花藝家、設計師、攝影師等人的住家,請他們分享一至二道與家族傳統或日常居家有關的菜餚,其個性與人生也就此展現。
翻開《KINFOLK餐桌》,就好像走進了誰人的家,起初陌生,但好奇心驅使你探索,然後藉由食物,你領會了這位主人之所以呈現如此姿態的理由。書中介紹的料理大多簡單家常,廚藝未必有多高明,但一看就知道這是主人吃了會微笑的舒心食物(comfort food),不論一塊杏仁餅乾也好,或一顆茶葉燻蛋也罷。與食物同樣精采的是他們的居家環境及生活歷程,絕美的攝影甚至會讓你感到不真實,但你不由得相信他們就是這麼過生活的。其中有幾位是我本來就欣賞的有才之人,譬如英國獨立質感生活雜誌《Cereal》的創辦人Rosa Park,烹飪節目《烘焙兄弟》(The Fabulous Baker Brothers)的哥哥Tom Herbert,以及Instagram女王、我最愛的飲食生活攝影師Alice Gao。
然後,好像被什麼觸發似的,我開始想像下次請朋友來家裡要做什麼菜、放什麼音樂。從簡但有心,這樣就足夠了吧。
(Liz高?雯 /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推薦序
留戀,食之風景
多麼悅目賞心的一本書!悅目,是因著這一幀幀風格獨具、且還流動著迷人生活味道與光影的照片,令人著實神往。賞心,是因著每一篇每一頁文圖裡所娓娓敘述的,關於食物、關於人、以及彼此間相交映綻放的優美故事,展讀之際,無限愉悅、垂涎,同時情不自禁萌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想。
我始終認為,食物,是這世間裡最美麗也最勾動、撫慰人心的風景。《KINFOLK餐桌》則毫無疑問淋漓盡致展現、印證了這一點。
(葉怡蘭 / 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譯者序
手作的生活態度
從小,我的父母就訓練我們品嚐真食物,拒絕加工食品上桌。媽媽不管再忙再累都一定會上市場買菜,準備好我們的三餐。只要過年過節或是家裡來了客人,媽媽就會做出一桌拿手好菜:炒米粉、珍珠丸子、粽子、蔭豉蚵、高麗菜飯,還有我怎麼都吃不膩的水餃。爸爸在寒冷的冬天會炒著大蔥,教我們怎麼煮壽喜燒風格的台式火鍋。我從父母那邊傳承了親自下廚的概念,也學會了一件事:和心愛的人一起分食,就是讓每一道好吃的料理都更能深植腦海的不二法門。舌尖的味蕾和腦中的記憶編織在一起,美食更是令人驚豔。
住在紐約的這些年讓我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每個週末我一定到農夫市場報到,看看這些辛勞又有心的小農們,這個星期又有什麼新的收成。我隨著季節採買不同的食材,也看到了許多從來都沒聽過的蔬菜。我殷切期待著春季的馨香野生韭蔥,甜嫩菠菜和碧綠豌豆;夏季的酸甜野生莓,甘甜的夏南瓜和香氣滿溢的羅勒與祖傳番茄。更是期待秋季汁液飽滿甜滋滋的玉米,剛從樹上採收的脆蘋果和成串的鮮嫩球芽甘藍;冬天製作濃湯必備的奶油瓜,金黃深紅的甜菜根,還有蜜甜爆汁的凸椪。一直到五年前,我都還以為每個季節的蔬果都會有固定的產量和種類,但每週走逛市場,我才真正瞭解,食材的產量和品質週週不同,也會隨著天氣改變。農夫市場就像是一個小學堂,讓我跟著節氣一起學習大自然的豐饒美妙。
我在自己的廚房裡,將另一半和朋友們當白老鼠試驗,做出不同的料理;從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處理大部分的蔬菜,到現在一走進市場就開始在腦海裡設計晚餐的主菜配菜。季節性食材永遠都讓我驚喜連連,我看著摸著聞著食材,心中考量著色彩搭配,還有混合軟嫩濃脆各種口感的方法。我非常喜歡到處品嚐別人做出的新穎口味,更喜歡在自家研究簡樸的日日料理。我深信使用新鮮食材,用心完成的料理比什麼都更能滋養人心。
三年前我在書局看到了《KINFOLK》雜誌的創刊號。完美的照片,迷人的料理,還有精細的排版讓專職設計的我驚呼連連。Kinfolk 是一個古老的字,它代表了血親。但料理既然無國界,喜愛著《KINFOLK》的所有人,也許不是血親,但絕對是同好。創刊號發行的三年後,《KINFOLK》決定出書帶著讀者環遊世界。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帶我們窺探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不同的料理。也許它們只是遙遠的夢想,也許不少食材都會有點陌生,但我敞開心胸,跟著《KINFOLK》一起去觀察探勘每個城市的生活文化,讓所有文章都成為我的靈感,繼續煮著吃著,跟摯友家人共同分享,讓《KINFOLK》成為我的生活態度。
(陳虹珊 / 譯者)
譯者序
由餐桌無限延伸的美與好
一切,得從《KINFOLK》這本小雜誌說起。幾乎是打從一出刊,我就愛上了這本由一群住在美國波特蘭市的設計藝術家聯手打造、以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小聚會為主旨的獨立季刊,從版面設計、攝影、文字、編排到裝幀,樣樣掌握精準到位,期期皆是拔尖水準之作,無怪乎一創刊即躍升美歐生活美學印刷品指標性讀本。但我想《KINFOLK》之所以能讓人入心入眼,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如斯數位即食的虛擬雲端世代,那一份堅持以自己的節奏、自發的集結、傳統的媒介,傳遞讚揚美好生活本質的固執理想,穿透紙頁,直擊人心。而《KINFOLK 餐桌》,更是雜誌季刊精神的再續延伸。
一出手,仍是一貫不容錯認的質地水平,以生活裡的小聚會為主軸,作者亦是《KINFOLK》雜誌創辦人的奈森.威廉斯走訪紐約布魯克林、丹麥哥本哈根、英國鄉間、奧勒岡波特蘭等地,走入大隱於市、享受生活好烹調的在地精彩人物,如廚師、工藝家、攝影師、作家、藝術家、麵包烘焙師等人的居家,訪問挖掘有意思的故事,採集私家食譜,搭配《KINFOLK》獨有的影像氛圍,成就出一本叫人另眼相看的生活風格系食譜書。
《KINFOLK 餐桌》千般萬好,唯獨就是難以歸類,是食譜書,但又不僅止於食譜;編排賣相看來像鎮守咖啡桌的大部頭,但內容卻是日常可親;更別提高明的攝影編排,難免叫人心猿意馬,渾然忘了文字的存在。美國哲學教育家艾默斯.布朗森.艾爾考特(Amos Bronson Alcott)說,好書如益友,越精挑越能得享閱讀之樂。若以朋友來打比方,《KINFOLK餐桌》就像是那個溫潤如玉、聲氣相通的知己,可以在低潮失志時相伴解悶,在興致來時彼此激盪分享,在腦子走進死胡同時提點靈光,入得廳堂,進得廚房,得友如此,夫復何求。我說,人生中這樣的朋友再多也不嫌多,這樣的書,無論櫃架再怎麼擁擠,也必得闢出一小方淨土,將它穩妥適切地安頓其中,你說是不?
(蔡惠民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