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貓寧可買老鼠:動物飼料製造的廣告與真相,輸家永遠是人類和動物

貓寧可買老鼠:動物飼料製造的廣告與真相,輸家永遠是人類和動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65412
漢斯-烏里希.格林
積木
2014年1月26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5865412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不歸類


  • 自然科普 > 環境科學 > 環保議題


















      德國AMAZON總評4.5顆星

      動物學類排行第一,歷史�政治類排行第十七



      ★揭開動物飼料製造的真相,

      ★深入探討歷年來重大食品污染,

      ★指出不正確餵食動物所造成的傷害,

      ★及對人類最切身的利害關係……




      你與你的寵物朋友所吃的食物安全嗎?

      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嗎?

      你知道狂牛症從何而來嗎?

      你知道瘦肉精如何被濫用在飼料裡嗎?

      你知道以天然氣製造出的古怪替代肉可以用來餵食牲口嗎?

      你知道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養其他動物甚至同類嗎?

      你知道動物飼料裡添加了多少不當的香精、增味劑、防腐劑和色素嗎?



      犬、貓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豬有腸胃問題,而在牛群間散布的致命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狂牛症等,正逐漸威脅人體。牲畜不當的餵養讓我們食用的肉類被污染,水源也被污染,這樣的危機正一點一滴的侵蝕我們......



      人是食物鏈當中的一環,就像其他動物一樣。然而當食品工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以供應鏈取代食物鏈,控制食物鏈的源頭,以違反動物天性的飼料來餵食動物,只為了節省成本,讓動物吃得更多、長得更快,毫不顧慮動物是否會生病,也不在乎吃進這種動物肉類的消費者是否因此生病,是否污染整個生態。



      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食物嗎?



      爛肉作成漢堡肉,以基因改造工程創造出異形食物,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食其他動物甚至同類,這樣生產出來的肉當然不好吃,衛生堪虞,沒有營養,所以要添加許多化學甘味劑、生長劑、維他命、礦物質、殺菌劑、抗生素,用來餵食禽、畜和──人類!而我們是多麼心甘情願的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所謂「嗜口性佳」、「營養均衡」的飼料,殊不知我們正在毒害牠們......



    專文推薦



      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林怡潔(哈佛人類學博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執行委員)



    各界口碑推薦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朱增宏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祕書長 黃嘉琳



      《貓寧可買老鼠》一書,是坊間少數探討動物飼料�動物食品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讓寵物飼主和食肉的消費者開始重視這個議題。──朱慧芳



      「動物食品」的全球化帶來許多危險,我衷心期盼社會大眾能夠閱讀討論這本書,在日常生活的行動間更周延地考慮到人權和動物權利……──林怡潔



      和人類有著食物鏈關係的動物飼料看似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終篇讀完,身為人類不禁一陣寒顫,一股悲涼,因為從這些動物身上看到人類在這個食品工業體系當中扮演的角色。──木天蓼








    【推薦序一】從動物飼料開始,重新檢視食品安全�林怡潔

    【推薦序二】該是關心動物吃些什麼的時候了!�朱慧芳

    【譯者序】新經濟動物



    1.錯誤的袋子:動物飼料的廣告與真相

    感謝偉嘉的幸福小傢伙�臭名交易的乾淨形象�他們不喜歡聽到廢料這字眼�小小的隱瞞:如何誤導消費者�可疑原料的回收利用�飼料的遙遠旅程及腐敗的傾向



    2.拳師狗的肉毒桿菌:人類與動物越來越接近

    狗變成伴侶,貓撩起情愛�中國人對狗的新愛情�狗狗健身:讓狗靈魂搖擺起來�有了動物,省了醫師�寵物的敵人是飼主,德國客廳裡的靜默死亡



    3.噓聲效應:臭名產業想變香

    屠宰場老闆有點不高興�一切都會好轉�運河下游還有點臭�轉變的本質:動物飼料不見真面目�安眠劑如何進入犬隻飼料?�來源難聽的原料變得美味可口



    4.越來越肥的狗:動物的新疾病

    鬥犬越來越虛弱�飼料中的化學物質致病?�動物生人類的病�擁抱和零食�嗜食臃腫的侏儒倉鼠�新商機:動物的心靈調適



    5.錢一點都不臭:動物飼料的全球貿易

    漂亮的傳單和設計家的招牌�從漢堡肉到貓屍�危機?什麼危機?�貓用乳品比人喝的牛奶貴�倉鼠、鸚鵡和犬隻帶來的夢幻利潤�積極抹去製造軌跡



    6.戰爭或耳鬢廝磨:家中動物如何成為人類伴侶

    小狗之死讓國王傷心欲絕�貓是女神,狗是治療師�為何赫爾曼領主必須背著狗?�比日耳曼更日耳曼的牧羊犬�人類無法被取代對狗是災難



    7.藍色嘴唇:動物飼料裡的化學添加物

    豬不需要飼料裡的化學物質�給魚一點顏色�來自飼料碗的酸性物質攻擊�騙過動物:臭味變芳香�當化學口味騙過本能:導致肥胖�調味料、糖分、芳香劑:可惜禁止在標籤上說明



    8.致命的細菌:錯誤的動物飼料如何讓人類受到連帶傷害

    芽孢桿菌怎麼會進入德國拜昂邦的飲用水?�毫無敬意的農夫�誰擁有村子裡最漂亮的大車?�孩童死於漢堡疾病�太貴:牛再也不許吃草�就算有機農夫的產品也非完全天然



    9.大西部產業:動物飼料醜聞及始末

    一小塊油脂,兩大飼料醜聞�戴奧辛警報:台灣和中國停止進口�動物飼料的迂迴道路�哇!不可思議的比利時人�﹁荒廢之國﹂的肉品黑手黨�歐洲模式?�愚蠢的是:沒人有錯



    10.鸚鵡與奴隸:動物營養專家和他們的贊助者

    雙重身分的可親女士�當夜幕降臨黑布倫城堡�講堂當秀場�動物食品世界:產業的友善支援



    11.雙面刃:食品裡的荷爾蒙化學成分帶來的新危險

    雙性魚的祕密�為何漁船每晚必須出海�大豆在飼料裡有何用途?�荷爾蒙和犬隻髖關節�犯罪農夫和他們的禁忌用藥�海盜酒吧的鮭魚完全沒問題



    12.沉重的呼吸:動物飼料裡的高科技,這好嗎?

    一塊田如何變成國土保護部的工作�走後門的基改食物�美麗新世界:忙碌的芽孢桿菌都製造了些什麼�早餐吃它一碗木柴穀片如何?�給狗兒來一塊天然氣製作的替代肉



    13.眼睛一亮:尋找比較好的飼料

    化學過敏:我的狗兒還能吃什麼?�為何乳牛泰瑞莎必須半夜上山去�警告過度添加維他命�嗜骨運動推廣開來�狗美食家愛吃什麼?








    推薦序一



    該是關心動物吃些什麼的時候了!�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人的食物出問題,瘦肉精、禽流感、三聚氰胺、塑化劑、澱粉、米粉、精米、油、牛奶……一個驚嚇緊接著另一個驚嚇,從魔術師的黑高帽裡抓出個不停,不但鬧得不可開交,而且沒有一項真正得到解決。若不是因為一般食品的問題已經太多,還沒機會輪到動物飼料和肉類食品被掀開檢討的話,以台灣人的肉食占比越來越高的趨勢來看,這問題大家遲早都得面對。《貓寧可買老鼠》一書,是坊間少數探討動物飼料�動物食品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讓寵物飼主和食肉的消費者開始重視這個議題。



      過去十多年,我拜訪了不少動物養殖場,看到動物的生活狀況,瞭解牠們吃些什麼。我常想,如果動物會說話,能寫字的話,食品安全的發言權,早該輪到牠們手上了。雞會說,不要在我的食物裡加抗生素;肉牛會說,我是吃草的,不要再給我吃玉米穀料;豬會說,吃了瘦肉精讓我心悸、頭暈、想吐;奶牛會說,不要再給我賀爾蒙催乳劑,炎熱的氣候真的不適合我產子出奶,更何況我的奶是給我家小牛喝的,不是給你們人類啊!



      陸地上的有話說,水裡游的也應該會有意見。天然水生動物逐漸耗竭,飼養成為水產的主流。水生動物顧名思義是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吃的也應該是水裡面的動植物,但是捕魚來給魚吃實在不合經濟邏輯,於是飼養的水生動物開始吃起相對比較便宜的玉米、大豆、麥片再加上陸生動物做成的飼料。鮭魚更慘,原本因為吃小蝦而長出的橘紅色身體,在吃了人工合成飼料之後,只能長出灰白色的肌肉,只好靠人工蝦紅色素補強,徹頭徹尾的成為飼料動物。如果海裡的飼養魚也能說話,牠們一定會說:「抱歉,這些不是我的菜,你們還是讓我自己去找吃的吧!」



      現今被豢養的動物,無論是經濟動物或是陪伴動物,都是按照人的思維與利益被飼養,是在以人為中心的架構下的設計,並不是依照動物原始最適合的狀態存在。人們在廣告畫面上看到的快樂動物,或者參觀飼養場時看到的場景空間,套句《貓寧可買老鼠》書裡的話來說:「被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真相。」人們自以為眾生平等、將心比心的為貓狗穿衣,餵豬餵雞吃靈芝、人蔘、OMEGA3等等有的沒有的,往往只是增加動物的負擔,而且可能產生難以預料與控制的後果。



      舉個例子來說,動物分為草食性和肉食性,吃草的牛羊和吃肉的老虎獅子,分別位居在生態食物鏈不同的位置,各有各的菜。牛是反芻動物,牠的四個胃正是為了消化纖維質極高的雜草而設計,野草透過牛胃的反覆消化、發酵,再排放出來,成為土壤的有機肥料。不過,草類的纖維質高,蛋白質少,牛吃了只長韌性結實的健康肌肉,油花太少。為了讓牛的肉變得肥腴柔嫩又香甜,肉牛被餵食玉米和穀類,而且不使牠們有運動機會,這麼一來可以長出帶著脂肪分佈均勻的肌肉,成為賣場裡高單價的大理石花紋雪花牛排肉。



      想不到的問題來了,該吃草的牛改吃纖維質短又嫩的玉米後,腸胃開始出問題,科學家懷疑天然存在腸道裡的大腸桿菌,因此殘留在牛糞當中,輾轉造成有機農場蔬菜和芽菜的汙染,甚至引起消費者死亡的案例。雖然改變牛隻食物與致死大腸桿菌汙染的因果關係,仍舊沒有定論,但是人類改變動物的天然食物內容,因此創造之前未曾發生過的棘手問題,確實是真的。



      身體細胞仰賴每日進食、呼吸、代謝、新生。人如此,其他動物也一樣,因此有所謂「你就是你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的說法。人們吃的肉類食物,是從動物吃的東西轉變而成的,而動物食品的來源又是哪些東西呢?按照書中的數據,動物被屠宰之後,幾近三分之一無法製成人類食品,這些人不喜歡吃的部位,會和次級品一起變成動物的飼料,透過動物消化吸收之後,再度回到人類的食物鏈當中,或者成為寵物食品。除了人類不吃的部分之外,雄性動物無法成為未來的生產工具,一出生就面臨被絞死的命運,牠們小小的身體也是動物飼料的一部分。



      台灣是個島國,島上並沒有大片的平原可以種植動物飼料用的糧草,因此島上飼養動物和寵物的飼料,超過百分之九十仰賴國外進口。台灣的飼料工廠必須從國外進口原料,再調配成各廠牌不同的配方。比起可以自行生產原物料的地區,台灣的飼料來源更不透明,並且耗費更多運輸碳排。也因此,對於台灣的飼養動物吃些什麼,我們應該要投入更多的關心。



    推薦序二



    從動物飼料開始,重新檢視食品安全�林怡潔(哈佛人類學博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執行委員)




      我兒童時期的都市生活記憶,那時汽車少見,台中市仍像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小城鎮,我所居住的南門路五十九巷底有一片大草地、柑仔店,許多家戶都養了狗看家、陪小孩嬉戲、消化廚餘,我和鄰居的小孩手牽手去上幼稚園,將廚餘拿去餵狗、餵貓、拔野草餵天竺鼠,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家務。芬蘭、中國大陸、日本的社會傳統裡,貓狗寵物也吃廚餘,而且一樣扮演了活躍的社區角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年記憶中的大草地已經夷平,成為城市外圍的馬路,社區沒落蕭條,人、動物都離開了社區。



      近年來台灣人口出生數量逐年下降,人們以飼養寵物取代養育小孩,而日本正是這種現象的前驅,加拿大籍的筑波大學人類學教授韓森博(Paul Hansen)在2014年出版的《亞洲人類學期刊》第十二期第二卷中就分析了日本正成為「後家庭」國家,意味著傳統的家庭關係正改變。在日本,寵物的數量超過15歲以下的小孩,日本第一名的寵物消費者為空巢期的都市中老年人。以色列的人類學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即在當地寵物的關係雷同於家庭伴侶。



      眼見台灣現下都市的許多新興現象,如「寵物店」街等聚集產業,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對於寵物店裡昂貴的進口的寵物飼料的供應鏈,我一直想找機會研究探討,欣見本書作者以深厚的調查功力和流暢的文筆刻劃,使得這部《貓寧可買老鼠》,讀來令人不忍釋卷。



      本書作者則從歐美的經驗觀察發現類似的情形,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全球現象,而這樣的消費者心態則迎合了寵物食品工業的行銷商機,大量生產違反動物飲食天性的飼料,再以這些錯誤的飼料餵食動物,讓動物的健康造成損害,而人類在大自然中,同樣身為生態食物鏈中的一環,連帶也受到污染與波及……病菌無所不在,而且快速散播。



      台灣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正是食品業濫用化學添加物和知識、技術,進行無良的工業化大量生產,這是科技掛帥的迷思已經接近拜物教的盲目崇拜。生產者再將這些商品加上五彩繽紛的包裝,灑上一點商人行銷炒作的話語術,以求最大報酬的資本主義邏輯,取代了傳統飲食職人的文化技藝。高科技的食品業,抹殺了匠師在飲食生產上的個人創意印記,及從消費者認可中得到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抹滅了道德和良心的社會價值。



      如果食品集團,放開心胸、敞開大門面對大眾,是否這些食安噩夢就不會上演?食品安全的治理應包含民間組織參與監督,我們不僅需要對於食品安全的文化論述,更需要使食品安全落實於生活脈絡中。台灣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也必須修法,並藉由引入國外經驗與臺灣產官學交流合作,提倡臺灣的品食教育。當我們不再僅把食物生產當成是私人營利的工具和商業機密,而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時,或許可以讓企業家不再花大錢興建空洞的文化園區,而是建立透明企業文化,讓消費者真正理解食品,安心飲食,安心認同,而非砸錢在廣告行銷建立脆弱的品牌形象。



      目前當務之急,最需要的是提倡「品食運動」,讓消費大眾對食品安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除了食物生產鏈的資訊應該透明公開,還要透過閱讀、討論和教育消費者的味蕾,以提升整體臺灣社會的飲食文化品味。法國料理獲選為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法國人亦從幼稚園便提倡品食教育,這種教育涵蓋對於飲食供應鏈的知識與認同,並在百年前就制定法律重罰黑心業者。中國大陸將諾鄧火腿的製作技藝已提升為國家文化遺產,目前德國麵包、日本料理、韓國泡菜等,都排隊等著登記成為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莫不希望藉由傳統飲食文化的保存與推廣,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對安全飲食的注重。



      作者的前一部作品《魔鬼的高湯》,曾經在十年前引發全球各地社會許多討論和省思,文字間流露出作者對於安全飲食的重視,以及對全球化引發的各種危機之關注,可惜當時「經濟全球化」論述壓倒一切,臺灣社會沒有機會深入反省。



      「動物食品」的全球化也同樣帶來許多危險,我衷心期盼社會大眾能夠閱讀討論這本書,在日常生活的行動間更周延地考慮到人權和動物權利,我相信新的社會企業創新模式正在興起,現在的寵物商店、獸醫科系畢業生正好趕上時間,參與這項社會創新。近年許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生活是一個開始,從食物的生產端,讓我們能再度認識生活和生命的本質。



      參考書目:

      1. Hansen, Paul. 2013. “Urban Japan’s “Fuzzy” New Families: Affect and Embodiment in Dog-Human Relationships” Asian Anthropology, December issue.



      2. Dafna Shir-Vertesh. 2012. “Flexible Personhood”: Loving Animals as Family Members in Israel.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114, No. 3, pp. 420–432.



    譯者序



    新經濟動物




      人吃動物,動物也吃動物,每種動物各有適合其天性的食物,這原本是大自然的定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食物鏈。



      然而「食品」出現以後,情況卻逐漸改觀。食品製造業就像任何一種商業行為,減少成本,追求最大利益是其中永恆不變的邏輯。所以經濟動物如牛、豬、雞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長出最多的肉,擠出最多的牛奶,下最多的蛋,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雞於是被養在站不直、轉不了身的籠子裡,牛必須吃下穀物飼料和動物肉骨粉,而為了讓動物吃下不適合物種天性的飼料,為了讓牠們在短時間內成長,於是飼料裡加了荷爾蒙、瘦肉精、以及各種人造香料,毫不顧慮動物是否會生病,也不在乎吃進這種動物肉類的消費者是否因此生病,是否污染整個生態。



      我們其實早已聽過這些事,在多次肉類進口貿易協商當中,瘦肉精、狂牛病這些名詞我們聽到不只一次。近年來在歐、美出現多次肉毒桿菌污染水源甚至蔬菜,遑論牛奶裡出現的細菌,在在都和這樣的畜養方式緊密關連。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的真相!消費者也許因此反美牛、美豬,卻尚未意識到這些肉類食品弊端不在於生產國,而是在所謂「現代化」的、工業化大型家畜飼養方式,而這樣的大規模肉品生產商更有貫徹追求利潤的一套模式:光是販售肉品已不足以創造出最大利潤,這樣的物流還不完整,還要把肉品加工的最後一點碎末加以利用,於是從骨頭到皮毛都要從廢棄物轉變成原料,再投入利益循環當中。而這樣生產出來的物質到哪裡去?貓、狗飼料──本文作者正是藉此說明現代食品企業的本質。



      藉著說明犬、貓在現代家庭的「功能」以及餵食方式的改變,從提供勞力(狩獵、抓老鼠等等)到單純陪伴而提供慰藉,犬貓的飼料也從餐桌剩菜變成飼料,作者點出這種過程並非偶然,而是受到飼料製造業者的推波助瀾。不斷推出的溫馨、動人廣告遮掩了不堪入目的飼料製造過程;贊助獸醫師的各項活動,專員參與各項會議,在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甚至在獸醫系提供教授席位,積極鼓吹乾飼料的「優點」,以「健康」之名合理化、機制化企業的營利手腕。幾十年下來犬貓飼主若未深思,真的以為這些飼料是最好、最方便的,卻不知犬貓因此罹患許多現代疾病:腎衰竭、癌症、糖尿病──這不是現代人最常罹患的文明病嗎?無須多言,讀者都知道這些文明病和今日飲食多為加工產品有關。



      爛肉作成漢堡肉,病畜宰殺後依舊作成飼料餵食其他動物甚至同類,而這些「肉類副產品」──動物屍體、皮、毛、甲蹄甚至羽毛──和可食用肉類的區分只在法律章節及文件上,真實情況卻僅是經過同一集團的前後門進出,連運輸工具都混用。這樣生產出來的肉類當然不好吃,衛生堪虞,沒有營養,所以要添加許多化學甘味劑、生長劑、維他命、礦物質、殺菌劑、抗生素,用來餵食禽、畜和──人類!而我們是多麼感謝這樣的「恩賜」啊,吃一口肉就能同時吃進這麼多「養分」──看看我們為了動物伴侶是多麼心甘情願付出大量金錢購買所謂「嗜口性佳」、「營養均衡」的飼料,殊不知我們正在毒害牠們。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如果學者專家早已成為這些企業集團的最佳宣傳夥伴,接受他們的利益輸送?作者細數全球知名食品企業集團,雀巢、通用、偉嘉、寶路、皇家等等,鉅細靡遺地剖析這些企業集體精心策劃的供需環節以及遮掩手段,從食物源頭直到終端消費者,從動物到人類。



      當食品工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以成本-利潤機制取代原始自然機制,以供應鏈取代食物鏈,控制食物鏈的源頭,以違反動物天性的飼料來餵食動物,只為了節省成本,讓動物吃得更多、長得更快,我們還能相信自己所吃的真是自己想吃而且該吃、能吃的食物嗎?跨國食品工業集團多年來一手沾滿污穢,另一手戴上白手套遮天,而消費者則任由宰制,因為我們早已接受了成本-利潤這樣的邏輯,一切只求便宜快速,我們和這些食品企業集團飼養的動物何異?如果原始的肉類生產以出售肉品獲利,那麼現代的大規模、集團式的食品製造,就是以維持這樣的供應鏈來獲利的,而且生生不息﹗先是家居動物,然後是人類,我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動物,無須宰殺出售,只須消費。跨國企業集團壟斷的不僅是市場,還有你我的生活形態。



      和人類有著食物鏈關係的動物飼料看似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終篇讀完,身為人類不禁一陣寒顫,一股悲涼,因為從這些動物身上看到人類在這個食品工業體系當中扮演的角色。想要對抗這樣的系統就必須先正視企業集團的經營邏輯,本書所披露的跨國食品工業集團及其創造的供應鏈的真面目,無疑能讓讀者一窺究竟。



    (本文著作權為作者所有,授權積木出版公司獨家印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