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財團法人莊淑旂基金會董事長.莊壽美
「癌症擱置療法」──這個乍聽之下讓人一知半解的新名詞,到底是什麼樣的療法呢?根據書中近藤誠醫師的解說,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只要一發現罹癌就會馬上進行治療,但他認為,慌慌張張地開始治療反而不利於病情,且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況且,所有的癌症都分為「真癌」和「擬癌」,近藤醫師坦白地說,如果不幸為真癌的話,也是很難治癒的;動手術、化療等「積極性」治療只會衍生許多併發症,像是腹部手術常見的併發症腸閉塞、腹腔內膿瘍等,只會讓生活品質急速下降,連帶患者本人的心理、精神狀況都會受影響,反而治療後的時間更令人難熬;而如果是「擬癌」,也就大概是我們俗稱的「良性腫瘤」吧,事實上即使擱置,癌症也不會轉移或是擴大(書中甚至有縮小消失的病例),這樣的患者其實為數眾多。
近藤誠醫師在書中提到:「就本質而言,癌症是老化的現象之一,隨著年齡增加以及基因不斷累積變異,若在飲食、生活、運動錯誤的持續,沒有將疲勞及脹氣排除,其結果就是形成癌症。年齡愈高,癌症發生的頻率就愈高。不過現在得癌率之年齡也有普遍降低,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如果是真正癌症的話,那麼就是老化現象的終點,也就是終將會迎向死亡。但即使是如此,我們要讓癌症依照自然之理發展,平和地完結此生。」因為觀念的改變,現在與癌共存者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現象!把癌細胞當作是身體的敵人,一旦發現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它去除,殊不知這也是在傷害身體。
癌症的積極性治療的確有助於讓心情感到踏實。但是,人類的身體是在與醫學無關的狀態下,持續進化而來,所以身體不能適應手術、化療以及放射線等治療,這些常會出現併發症以及後遺症,生活品質也會下降,並且令人痛不欲生。
在此觀念下,努力的提高免疫力、自癒力,如果能透過藥物的使用,把癌細胞萬分之一的逆轉機率提高到千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這些有正常細胞特性的「類正常細胞」,就會表現出「接觸抑制現象」抑制細胞不必要的分裂及轉移,進而壓縮癌細胞發展空間,使之無從發威,只好和正常細胞和平共處。
就算我們有天真的被告知罹患癌症時,也應當冷靜下來,想想擱置療法的真諦:「那怕只用一點點時間也好,總之先觀察一下情況,尋求第二種意見。」 目前世界上所有長壽的人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天都很開心的過日子,猶記得多年前當日本記者去採訪金銀雙婆婆時,她二人居然對著鏡頭在跳舞,臉上的皺紋顯示出她們每天都在開心地笑。美國有名的諧星喬治柏恩斯每天是雪茄、菸不離手,隨時都在喝著馬丁尼烈酒,他嘲笑西醫說他每十年就要更換一位家庭醫師,因為他們每次都要勸他要戒菸戒酒,結果這些西醫通通都先他而死掉了,但他卻活到一○三歲。
另一位諧星是鮑伯霍普,他活到一○○歲,而美國西醫平均壽命卻只有五四歲,因此,大家應該效法真正長壽的人,不要去聽部分的西醫的話才是智者,讀者自己要會做選擇。近藤醫師最後更提醒著我們:「不論如何,在癌症死亡病例增加的現今,我們對癌症以及相關療法的了解有必要從根本重新檢討。如:改變飲食、生活、運動,把疲勞和脹氣都排除等,甚至於加上樂觀、進取、每天都開心地笑,除了重新探討癌症的本質外,更需要找出能夠涵養更寬廣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哲學。不抱持著某種刻板印象,變得只會讓醫生以及各種檢查擺弄而已。」願與讀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