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快樂在哪裡?
資深兒童文學作家 馬景賢
「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在文化傳播上,民間故事有著流動性,許多情節相同的故事,會出現在世界許多不同的地方,如「灰姑娘」和中國的「葉限」。「石頭湯」也不例外,在牙買加、韓國、菲律賓都有情節雷同的故事。
這個故事有用石頭煮湯的,也有用斧頭、骨頭、釦子和釘子的,如哈維.席馬克(Harve Zemach)的「釘子湯」,根據瑞典的民間故事改寫,也是臺灣最早出版的第一本。其次是瑪西亞.布朗(Marcia Brown)的「石頭湯」,第三本就是強.穆特的這本了。但在故事情節處理上,各有其獨特的地方。
穆特的這本「石頭湯」,描繪有三個雲遊的和尚(作者在原書中寫道,他是以中國民間傳說中三位給予人們健康、財富、成功的仙人「福」、「祿」、「壽」,來為和尚命名,譯文中譯為「阿福」、「阿祿」、「阿壽」),來到一個村莊,發現遭到天災、戰爭的村莊,民不聊生。村子裡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就是同一個村子裡的人,鄰居們也互相懷疑,誰也不相信誰。
他們一進村子,所有的人家都把門窗關了起來,不理睬他們。於是,有智慧的和尚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用石頭煮湯,吸引村人的注意。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施與捨,了解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而且要獲得快樂,就像撿石頭煮石頭湯一樣容易。
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水墨畫的技巧畫圖,把故事的背景從西方移到東方,更重要的,作者不像其他同類的故事,煮釘子、煮斧頭,煮石頭。穆特從東方文化設想,將三塊石頭堆在一起,用來象徵一尊佛像;這可能與他喜歡禪有關,而從文化的觀點來看,他確實賦予石頭更深一層的象徵意義,也使得這個原為西方的故事更像東方故事了。
從圖畫來看,整本書色調清淡,一頁一頁翻閱,會從靜中聽到二胡和琵琶演奏。其中最醒目的是穿著黃衣服的小姑娘。在過去的中國,黃色只有皇帝才能穿,如果推測的不錯,作者的思路多少暗示出了,小孩子比皇帝更懂得愛護老百姓、更有愛心,因為只有她勇敢地出來幫助和尚找石頭、取鍋子。結尾在橋邊柳樹下送別,作者的確抓住中國文學中某些象徵性的事物,突顯出東方文化特色。
有趣的是那隻在牆頭上的貓咪,那絕不是裝飾物。牠在圖中一再出現,是不是像位禪師,正在冷眼旁觀人的一舉一動,告訴我們,「石頭就是石頭」,煮不透,嚼不爛。從佛家思想看,人不同於石頭,人性本善,只要心存愛心,就是鐵石心腸也會改變,為善或是獲得快樂,就像撿一塊石頭那麼簡單,一切都在人的一念之間。
話說回來了,為什麼這個民間故事這麼受人喜愛?
那就是硬邦邦的石頭,居然能煮成色香味俱全的湯,相信大人或小孩,都拒絕不了這種奇妙的吸引力。難怪這個故事會有不同的版本出現,甚至還有一本名為「Stone Soup」的兒童雜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