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 姜昆序
我六十歲生日的前幾天,曾經尊吳兆南先生之囑,為怹的《百丑圖》一書,寫下了一篇小文忝作為序。
四年過去了,又一次看吳先生,他考我:「認識這個字嗎?」這是兩個「百」字放在了一起。
活了六十多年,念了十幾年書,搞相聲創作,也算與文化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認識不下幾千漢字,憑良心講,頭一回看見把兩個「百」字擱一塊兒寫出來的!「老爺子,這是字嗎?」回答非常肯定:「有!這個字讀音念『閉』,當兩百講!」我一聽樂了,這要是寫萬字,一張A4 的紙盛得下嗎?!
我以為是笑談,隨手查了一下隨身帶的iPad,嘿!一個端端正正的「皕」字就在漢字的檢索裡面。我立馬汗顏,太孤陋寡聞了!
吳先生告訴我,他要出《皕丑圖》,把第二百個京劇丑角的形象造型,扮上,拍照,出書!
聽聽,年近九十的老人,就是您有這精力,有那麼多齣戲嗎?
吳先生相聲、戲劇,兩下鍋,雙打鑼。
聽我的前輩講過,相聲和京劇的丑行,有一定的因緣。侯寶林先生就把相聲的起源追溯到唐代的參軍戲。
研究藝術歷史的人都知道,唐代參軍戲是以諷刺、滑稽為主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般人都說京劇,生旦淨末丑,丑行排在最末。其實,在梨園行,在過去的老戲班子裡,都知道有以丑為「尊」之說;也曾有在後台必須丑行演員先動了第一筆,其他行當才能開始化妝扮戲的規矩。
侯寶林先生學藝的開始,就是學京劇的,後來改行說了相聲。他告訴過我,丑角,無不行,百行通。丑角得能演形形色色人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貧民百姓;男女老少,聾啞殘瘸;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旗牌騾夫;文人墨客,草莽豪傑,無所不能。
中國戲曲到了宋代,已經逐漸成熟。宋雜劇中副淨和副末,就是丑角的行當。
他們在劇中插科打諢,活躍戲劇氣氛。川劇中的丑行,高甲戲中的丑婆,豫劇中的縣官等等,都有丑角藝術的精湛展現。
別看稱謂為丑,在戲劇的表演中,無丑不美!丑角在表演中,在裝扮和表演上借鑒了許多小生和花旦的許多元素。蔣幹、湯勤、張文遠的風流倜儻;時遷、邱曉義、楊香武的俠肝義膽;崇公道忠厚、善良;《秋江》裡的老船夫的風趣的幽默……丑角藝術家的精心刻畫,使每一類型的人物,既有丑行共同的藝術特色,又有各自鮮明的人物特點,每一個在舞臺上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傳世不衰。
戲劇評論家們說:「丑其美,以己之醜,使觀眾開心;以己之醜,揭壞人之醜;以己之醜,鞭撻社會之醜;以己之醜,盼人間不再有醜。丑角如清泉在滌污中,自己也成為濁水而消亡。」醜中見美是京劇丑角藝術的最高美學境界。
在北京,許多戲劇名家拜書法家歐陽中石為師,我不解其意,去問究竟。于魁智先生告訴我:「昆哥,老先生肚子裡寬敞,會的戲太多。現在幾乎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給我們說戲,都得服呀!」
我恍然大悟,原來太多的東西不學,就失傳了!
我問吳先生:京劇裡有二百齣丑角的戲嗎?他說:「挖呀!」
我相信,對於吳先生來說,這不僅是個力氣活兒,這還是個傳統戲劇挖掘的大工程呀!
姜昆2013 年7 月底匆就於旅途中吳先生還說,丑行從大類上就分文丑、武丑,細分類還有官衣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老丑、矮子丑等,各自丑行都有扮相表演的規範。光鼻樑子上的豆腐塊兒,就有著不同的形狀。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寶形或是倒元寶形—叫作腰子形,還有的是棗核形,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白粉塊……
我說,打住,這兩百齣您得折騰到什麼時候?怹說,慢慢湊呀!
可沒想到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吳先生打來電話:「《皕丑圖》工程基本完成!」這回,我得真叫一聲老爺子了,您真行呀!
問我那序寫的怎麼樣了!我的媽喲,我還沒動筆呢!
我為吳兆南先生「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精神所折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位老人志在萬里,讓我這60 多歲的年 青人都追不上呀!如何是好?
趕緊抄筆。老爺子催得急,寫上上面的話,不知道能不能為這本《皕丑圖》,作一點說明。
自序
朋友覺得《百丑圖》應該出第二集,心雖嚮往,談何容易?有人說了句:「這件事你不做,恐怕就沒有人做了!」激勵性甚強,好,做!這下好像是欠下了債,欠債要還,就在這資料難尋,求?無門的狀況下,起錨了!
《皕丑圖》不是「二百個丑圖」而是「又一百丑圖」,裡面還是一百張相片、一百個角色、一百段小說明,是一百個,出版社沒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