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重現耶穌的傳道之路
本書旨在還原耶穌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社會及文化背景,藉此將福音書 故事的來龍去脈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解讀福音書最困難的部分,大概就是推測耶穌傳道的那個世界與福音書作者們寫作時的大環境。因為這個緣故,本書在文字敘述之外,特別佐以大量的地圖、古文物、藝術品及相關地點照片,目的是將讀者帶回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 ,重新踏上耶穌所走過的路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借助了現代學者所能使用的各種資源及研究方法,除了多項令人振奮的最新考古發現之外,更結合了現代地形學研究、鑑識科學、人類學、製圖學,以及根據古羅馬與猶太人留下的文獻資料,對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的社會政治情況所歸納出的精妙觀察。
我們之所以這麼難以設想耶穌那個年代的世界,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已經接收了包括電視、網路、智慧型手機、廣告看板、平面刊物在內的過多媒體資訊,要想像生活在耶穌的時代是什麼樣子,需要付出超凡的努力。在加里利(Galilee) 的鄉間,訊息流通幾乎全靠口語相傳,絕大多數男女老幼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不是文盲就是勉強識字,除了母語之外也不懂得其他語言,通常是大家族或氏族成員間彼此通婚,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耕作維生。
不只如此,我們在現代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建設,在耶穌的時代完全不存在。當時基本上沒有學校。道路方面,除了貿易要道之外,需要運送物產到市集的村莊必須自己負責修路。食物、住居、用水及保安同樣都由當地的家戶或村里聚落自行張羅。儘管古代的大多數國家,包括羅馬帝國轄下的巴勒斯坦,對百姓暴斂橫徵,卻完全不關照這些公共事業。
古巴勒斯坦的生活
另一方面,包括古巴勒斯坦在內的希臘羅馬世界,卻存在著許多令我們感到全然陌生的制度。其中一種是奴隸制,這種制度在我們看來非常可惡,然而少了它,羅馬帝國便無法運作。還有稅吏(telones)或稅吏長(architelones)這個頻繁出現在福音書中的術語。稅吏不只是收稅的人,農民繳不出田賦時也得用土地向他們抵押借貸;農民免不了無法償還貸款,此時身為債主的稅吏就把土地沒收。因此耶穌的同代人都極度鄙視稅吏。
還有,福音書裡用了至少三種不同的字彙來形容大地主。大地主在耶穌講述的許多寓言中都是一個關鍵角色,這點很值得注意,因為直到希律王(Herod)的時代之前,加里利的農業多由自給式的小農經營,他們擁有的通常不過是祖傳的土地而已。
最後要指出的是,古巴勒斯坦是個階級嚴明的階層社會。最上層是首領。耶穌在世的時候,巴勒斯坦的首領實為羅馬帝國的封建藩屬,耶穌曾在《馬可福音》中尖刻地指出巴勒斯坦傀儡政府對羅馬的效忠:「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可10:42)
首領之下是為數不多的貴族,耶穌那個年代的貴族有兩種,一種是哈斯莫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 的貴族,以及一群受希律王及其子賞賜而得到財富及地位的「新貴」;另一種則是負責管理聖殿的祭司長階級。
貴族之下,是一小群受過教育、有讀寫能力、在地方行政機關任職的專業人士,這些非神職人員多半是法利賽人(Pharisees)。還有私人執業的公證人或文士,幫人辦理結婚證書或地契轉讓。由於巴勒斯坦的法律是一部宗教法典,叫做《律法書》(Torah),這些文士自然也受過神學訓練,因此福音書中描述與耶穌爭論宗教議題的往往既是法利賽人又是文士。
在這一小群專業人士之下的,是絕大多數未受教育的農民和勞工,他們構成了加里利的主要人口,據估計大約占了90 %。其中並且包含了大量的貧民、失業者及殘障者。
《新約聖經》(The New Testament)
為了幫助重建福音故事的背景脈絡,我們大量引用了福音四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福音四書從公元4世紀起就一直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前三書與《約翰福音》對比之下內容高度相似,通常合稱為《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源於希臘文的synoptikos,意思是「放在一起看」。)
本書中提及的新約經書還有:(1) 講述耶穌門徒事蹟的《使徒行傳》,涵蓋了早期基督教會的發展歷史;(2) 《使徒書信》,這些由保羅所寫的書信提供了大量在他管理之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遵循的規範;(3) 其他的使徒書信;(4) 記載末世預言的《啟示錄》。《新約聖經》之所以名為「新約」,是由於基督徒相信耶穌應驗了《舊約聖經》(the Old Testament)的預言;本書則一律以《希伯來聖經》(Hebrew Scripture)指稱《舊約聖經》。
《希伯來聖經》
耶穌及福音書作者們都大量引用的《希伯來聖經》分成三個部分:
(1)?? ?《律法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摩西五經》,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書。
(2)?? ?《先知書》(Nervi’im),分作上下兩卷。上卷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下卷包括:《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
(3)?? ?《文集》(Ketuvim),包括:《詩篇》、《箴言》、《約伯記》、《但以理書》、《歷代志》等書。
在耶穌的有生之年,只有前兩個部分被集結成書,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常常稱聖經為「摩西的法律和先知們的書」。(路16:16)。然而,雖然第三部分《文集》在公元1世紀尚未集結成書,耶穌很可能相當熟悉其中的幾部書,尤其是《詩篇》。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常常參照《律法書》及《先知書》中有關耶穌時代猶太教(Judaism)律法及宗教儀典的知識。
《希伯來聖經》絕大部分以希伯來語(Hebrew)寫成,福音書則以一種當時通行的希臘共同語(koine)寫成。這本書裡的英譯聖經經文都採用1998年出版的「新標準修訂譯本」(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譯文。
我們還參考了被稱為「Q典」(來自德文Quelle,意思是「來源」) 的原始文件。學者們認為這份文件述及《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中引用的某些耶穌語錄,以及其他新約聖經沒有收錄的基督教文典,像是所謂的《諾斯替福音書》(Gnostic Gospels)。除此之外,還有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米示拿》(Mishnah)。這部書大約編寫於公元200年,記錄了猶太拉比之間關於如何應用猶太律法於日常生活的討論。一般人認為《米示拿》的部分內容反映了耶路撒冷聖殿在公元70年第一次被毀之前的風俗民情,因此,這部書應該能夠有助於我們重現耶穌在世時的加里利及猶太(Judea)樣貌。
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
閱讀福音書時必須謹記在心的是,福音書作者們除了文字本身的力量之外,沒有其它可以妝點作品的方法。他們的文稿無法搭配圖像、圖表、照片或其他現代作家慣用的輔助工具。因此,他們像大多數的古代作家一樣,借助了另一種強化文字的方法──使用典故及隱喻。福音書作者們在作品各處留下隱喻,使故事的深度及意義符合讀者的期待。比如說,古代作家經常套用希臘羅馬神話裡出現過的典故。相較於古代作家,福音書作者們使用的隱喻多半典出讀者早已熟爛於心的《希伯來聖經》。
讓我們舉個例子。馬可告訴我們,耶穌在展開傳道工作之前曾到曠野中接受40天的試探。我們毫不懷疑馬可的讀者能夠立即看出這40天實則隱喻以色列人從埃及前往應許之地所花費的40年,並從這裡了解耶穌在曠野中的40天是他在開始傳道之前的一場神聖的準備工作。
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強調福音書不是為了記載歷史而作,而是為了傳播信仰。福音書作者們感興趣的並不是編纂一部詳述耶穌生平的歷史,而是為了向讀者宣傳耶穌就是《希伯來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雖說如此,福音書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公元1世紀第二所聖殿被毀前的加里利及猶太──是明確無誤的。因此,我們能夠重合聖經故事與科學發現,並將耶穌的昔日行腳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本書的組織架構
這本書分作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曲先引領讀者對耶穌出生前的羅馬帝國作一個綜觀式的鳥瞰;然後將鏡頭拉近,描繪巴勒斯坦在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治下發生的災難性轉變;接著深入重現像拿撒勒(Nazareth)這樣一個加里利小村落的日常生活。
第二部曲按照福音書上的記錄追隨耶穌的腳步,重現他的佈道之旅。這趟旅行從耶穌開始傳道的迦百農(Capernaum)地區啟程,追蹤耶穌的行腳走遍加里利,逐步開拔到泰爾(Tyre)、西頓(Sidon)、十邑(the Decapolis),最終抵達耶路撒冷。在這裡,我們將根據最新的學術及考古發現向讀者詳盡報導耶穌的受難過程。
第三部曲追溯基督教社群在耶穌復活事件後十年內逐步崛起的過程。追溯範圍不僅限於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小亞細亞、希臘的基督教社群,還包括其他許多在羅馬帝國早期因快速現代化的地區及海路而播散的基督教會所。
最後,本書查考逐年興起的前往聖地的朝覲路線。這些朝聖之路讓自公元4世紀以來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得以一償追隨耶穌步履的心願。
《尋訪真實歷史上的耶穌》刻意選擇無關宗派的客觀立場執筆。本書依循已被廣為接受的作法,在標示年份時使用中立的「公元前」(B.C.E., Before the Common Era)而非傳統的「西元前」 (B.C., Before Christ)。以此類推,以「公元」(C.E., Common Era)取代傳統的「西元」(A.D., Anno Domini,意即「主的紀年」)。
在沒有更理想的用字可取代的情況下,本書也按照許多現代學者的作法,稱大希律王的領地為「羅馬巴勒斯坦」。這個地區涵括猶太、撒馬利亞(Samaria)及加里利,耶穌當年就是在裏居住活動。雖然嚴格說來,要遲至公元 135年羅馬帝國鎮壓第二次猶太起義後才有人開始這樣稱呼這個地區。
在追溯耶穌腳蹤的過程中,本書對基督教傳統立場保持相當的敬意,同時也回應近幾年來聖經研究提出的一些有趣問題與假說。藉由這個史學方法,我希望這本書不僅限於與基督徒對話,也能吸引那些對耶穌這個歷史人物或基督教精神作為現代文明道德基礎深感興趣的讀者。
尚皮耶•伊什布 ( Jean-Pierre Isbouts)
加州,聖摩尼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