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版序
孩子、幼教夥伴和家長教我的
回顧這本書最初的許多想法,實際上是那些曾經和我說過話、讓我看著他們生活的孩子們教我的。在這學習過程中,我也從幼教夥伴和家長身上學到許多,雖然覺察及看見自己的限制,但也因為他們告訴我的各種可能,因而對「幼兒發展」、「評量」及「輔導」三領域的整合,懷抱著更多希望與展望。
第五版的增修
在本書第五版中,除了重新檢視每一章的相關理論外,也更新所有的發展評量工具;對於2012年教育部公告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也引述教保服務人員的教學實施原則及學習評量概念於本書中。
在第一章「幼兒發展評量的基本觀念」中,有關幼兒發展篩選評量工具,常被教保服務人員使用的「臺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新增了1歲3個月檢核表,目前共計有13種年齡層的版本,除了中文版外,尚有泰文版、印尼版、越文版等版本,本章也詳細介紹下載的方式。另外,增加了特殊幼兒常使用的「兒童發展評估表」,這份評估表是由香港協康會授權,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於2013年再版,在本章中有詳細說明。
在第二章「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與評量」中,衛生福利部(前身為行政院衛生署)只有1996∼1997年全國幼兒的身高資料,並未有更新的資料可參考;但在2009年時有兩份最新的資料,可提供教保服務人員及家長參考:一為國民健康署(前身為國民健康局),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0∼5歲兒童生長曲線」,做為臺灣嬰幼兒生長標準之參考,並於2009年5月18日起正式啟用;另一則為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執行的「我國2至6歲幼兒身體發展常模」,該資料又更為詳細。這兩份資料都可以分別從國民健康署網站及全國教保資訊網取得,使用上非常方便。至於本章提供的「幼兒體適能常模」,則是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提供,讀者也可至臺北市體適能測驗網站,取得常模資料,但需注意的是,這個測驗只有臺北市幼兒的常模;目前,教育部體育署只建立7∼23歲男女生常模,並未有全國幼兒體適能常模。此外,評量工具中也增加了兩個新量表。
在第三章「幼兒氣質評量與輔導」中,2012年因夏納(Shiner)等人發表了 ?hat is temperament now? Assessing progress in temperament research on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Goldsmith et al. (1987)?一文,曾特那(Zentner)與夏納(Shiner)也出版了《氣質大全》(Handbook of Temperament)一書,學者們又重新檢視對氣質的定義。依國外最新的氣質資料,我增修了氣質的一些看法。至於在氣質的評量工具上,近幾年較受重視的羅斯巴特(M. K. Rothbart)等人所編製的測驗,從嬰兒至成人的氣質,計有六種,也有中文版資料,讀者可進入國外網站索取所需年齡的量表,本章也有詳細介紹索取量表的過程,非常簡單方便。
在第四章「幼兒認知能力評量與輔導」中,需注意的是「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IV)於2013年5月剛出版,取代了2000年出版的「魏氏幼兒智力量表」(修訂版)(WPPSI-R),該量表主要是在評估2歲半∼7歲11個月的幼兒智力,讀者可特別留意。
在第五章「幼兒語言發展評量與輔導」中,語言評量工具基本上少有變動,只有黃瑞珍等人編製的「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REVT)在2011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二版除了更正第一版的錯誤外,另增加典型發展、障礙鑑定與超齡兒童之施測解釋範例各一,內容更為完整。此外,本章也提到「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之教保服務人員的教學實施原則及學習評量等相關概念。
在第六章「幼兒社會行為發展評量與輔導」中,除了上次增加吳季剛的資料外,此次則整理文中的相關理論,至於在評量工具方面,基本上未有大幅度的修改。
在第七章「幼兒學習的評量」中,仍保留原有資料,但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對幼兒學習評量強調的重點是依幼兒的六大能力,例如: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自主管理,以評估其學習狀況,本章即加入了暫行大綱對幼兒學習評量的觀點。不過,有關暫行大綱的幼兒學習評量之正式版本尚未公布,讀者應留意此方面的訊息。
最後,參考文獻亦依照APA第六版的格式處理,若仍有不盡完善之處,或讀者對此書有任何建議,都歡迎Email到peilinwang2001@yahoo.com.tw,您的建議可讓此書提供更完整的資料給讀者。
誌謝
謝謝協助第五版能順利完成的單位及相關人士,我心懷感恩。首先要感謝臺北市立大學(前身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提供的工作環境及設備,也謝謝提供資料的南海實驗幼兒園以及余芸湘修女。在過程中,更要感謝政治大學已退休的林邦傑教授和前政大實幼蘇愛秋園長的序、好友林純純的封面設計,以及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督促,使本書第五版能順利出版。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再次感謝曾幫助我的幼教夥伴們及支持我的家人們,最後,願將此書獻給我最摯愛的母親吳玉梅女士,和已往生的父親王錦木先生。
王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