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精神醫學界專業人員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的機會較多,也較直接。其中,護理同仁更是經常與病患相處,並以所謂廣義的心理治療在進行。另一方面,不但個別的相處,也要考量團隊中的處遇,此時拜讀蔣欣欣教授的「團體心理治療」版本,其實質的價值值得敬佩。
本人比蔣教授早30年大學畢業,在畢業七年後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份留美進修,並與團體治療結緣。與本人所學的精神動態派的團體治療相對照,蔣教授以Foulkes精神分析學派的方向做主,並與老莊思想連結;而本人較以孔子的中庸趨向相連,並於1993年在台北主辦的第三屆環太平洋地區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會議PRRC, IAGP(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的大會主題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Group Therapy的會議中強調Bales的互動過程分析(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兩者相對照,各有獨特的理念。
值得提起的是,於1994年12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CAGP–Chinese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成立以後,蔣教授逐漸參與各種活動,並於第三屆及第四屆期間被推選為理事,第五屆當選理事長,第六、七屆擔任常務理事,並於第四屆、第六、七屆擔任會刊編輯組召集人等要職,表示其行政能力的卓越。再進一步提起IAGP理事會的參與,我國自1992年由本人開始參加後,接續由吳就君教授(1998—2003)、張達人院長(2003—2009)參加,近期則由蔣欣欣教授擔任理事乙職(2009到現在),也表示其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參與。
雖然本人生涯中的130篇論文著作中有33篇(約四分之一)屬於團體治療領域,但仍無法寫出一冊書來,覺得遺憾。
想起1996年2月於美國舊金山的AGPA(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年會中,張達人、張宏俊兩位醫師及本人與蔣教授相遇時,讓我產生的「欣欣向榮」的詩想也是另一個回憶。盼望本書能夠作為團體治療的教科書。最後祝福蔣教授心身健康,為會刊的編輯方面繼續努力,也達到萬事如意的境界。
陳珠璋 記
2013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