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形容詞中的「痛」不但會「痛」在身上,還會「痛」在東西上;
Bijinniwa yowai(對美女毫無招架之力)!想不到yowai的轉義有「毫無招架之力」吧!
該怎麼正確使用才好?本書全部教給你!
日語形容詞、副詞錯綜複雜!但畫出來給你看就可以一目了然不再用錯!
破除中文母語學習迷思,用日本人的邏輯思維學日文最快。
日語形容詞、副詞的一字多義,用圖解一清二楚!學得比日本人還好!
不但了解「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說」,還能教日本人「你為什麼這麼說」!
◆完全圖解日本人思維,清楚了解甚麼情況用甚麼形容詞、副詞,不但不受中文影響,甚至比日本人自己更清楚!
◆一目了然的樹狀圖分類+衍生意義的圖解說明,機能性地將一字多義的學習發揮到極限!
舉凡學過日文的人都知道,日文是由僅短短的50個假名的發音所組成的語言,所以他們在文字結構裡,一字多義的情況非常的多。本書列出了日語溝通中絕對要用到、而且用錯你絕對會被笑的核心單字,將每個單字列舉出它所包含的所有字義。聽起來好像很普通,字典都查得到。但是一旦使用本書,你就會知道本書比字典的說明專業且優秀多了,因為本書正是為了專門針對這一塊說明才誕生的。
好比說,跌打損傷、筋骨酸痛,學日文的人初學的必學黃金形容詞-Itai是「痛」的意義。例如:Korondehizawo kegashitanode itai.? 跌倒所以膝蓋受傷了,好“痛”!(嗯!很合邏輯!)、Sengetsu, musukoga honewo ottatokino chiryouhiga itakatta. 上個月兒子骨折時的治療費,好“痛”。(咦?治療費,沒生命物為什麼會好“痛”??)、Kareno hisanna hanashiwo kiite, itaikuraini doujoushita.? 聽到他悲慘的遭遇,我同情到好“痛”的程度上?!(咦!?好“痛”的程度?什麼東東?)。
我們從「痛」為出發點來思考,從身體的「痛」可以延伸到精神面的「痛」。上述的第二個例句指的是猶如身體很痛一樣,「精神層面承受很大的痛苦」。「治療費造成痛苦」,自然指的就是治療費的負擔很大。反推回來,人的思維都是有負擔才開始產生痛苦,但是日文就是這麼直接的表達了;至於第三個例句,一樣可以作出聯想。想想看,如果想到都可以感覺到痛楚的程度時,是不是代表已經到了深切的程度,所以這個例子在這裡指的是「相當地深刻(到會痛一般的)」的程度。這些說明,包你查了半天看得眼花瞭亂還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這本書用表格、圖解,井然有序的詳細說明版面(附日中說明),讓學習者一看就懂。
這是一本徹底說明、易學好用的日語形容詞、副詞的解剖書。能終結日語形容詞、副詞中的曖昧語感,並幫你在日後思緒清晰地正確使用日語。主要編集者今井新悟教授因意識到世上沒有一本擺脫「對譯」概念的多義語語彙教材,因而與其團隊耗費四年的時間集大成著作了這一本前所未有的日語形容詞、副詞圖解書。了解語彙的原本意義,並進一步的快速聯想衍生意義,它以驚人之姿問世,保證讓學習日語的您,得到史無前例的學習突破。
本書特色
1.樹狀圖式的表格呈現
每個關鍵形容詞、副詞的主要含意,都會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含意。本書首先以樹狀圖的方式分類出每個不同的衍生意義(甚至於從衍生意義再衍生出分支的意義),機能性的將一個形容詞、副詞的多種意義,好像立體狀地浮現起來,只靠一張圖就能馬上把一個語彙裡所有的情境、意思都弄清楚。並在每個主單元裡都有標示出語彙使用的難易度。
2.顯微鏡般的徹底解析,一定要把每個字義說明到最清楚
以樹狀圖將一詞多義呈現出來後,接著按圖中編號逐義進行字義說明。內容所延伸的觸角細密繁多,例如:形容詞Itai(痛)也可以引申到動詞Itamu(身體感到疼痛、良心受到譴責)及Itameru(使身體的某部分感到疼痛)。其詞幹都是相同的「痛 Ita」,諸如此類詞幹相同但詞尾不同的類義字詞,也都有提出來加以說明。不僅如此,慣用句的使用例,也會鉅細靡遺地提出來說明。
3.字義圖解了解日本人在用這個形容詞、副詞時,腦袋想的是什麼畫面
由於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所以透過中文去了解另外一種語言難免會有一些落差,本書為了消除這樣的落差,以「全圖解」的方式,藉由配合例句的圖形,迅速抓住形容詞、副詞的主要意義及衍生出來的意義。讓你了解日本人在用這個形容詞、副詞時,腦袋裡面想的是什麼畫面!
4.字義同步日、中說明
書中主要的部分,皆有日文及中文的同步說明,讓你在學習時能同時以日文、中文進行思考。能夠快速以母語理解,並訓練日語腦。
5.日語用法筆記專欄
用法筆記專欄中,會將漢字不同,但發音相同時的異同或是類義字的分別等內容講得更加的詳細。
6.日語文化筆記專欄
文化筆記專欄中,則會將一些與日本文化深深地相互影響的字提出來趣論,好比說:「日本人都很喜歡白色!!(在台灣如果莫名收到白包會嚇一跳吧!),但是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從Shiroi一詞中便可略為窺視出日本人的想法,答案請看本書中該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