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

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3025
蕭瑞麟
遠見天下
2013年10月18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9863203025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軟精裝 / 44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組織/管理












      原書名《讓脈絡思考創新》,《思考的脈絡》為全新增訂版



      為何美國迪士尼樂園到了日本大獲成功,到了巴黎和香港卻遭遇經營困境?

      為何獨步全球的德國飛機維修系統,到了中國的企業卻無法發揮效能?

      為何台灣的7-ELEVEN不僅成功引進日本超商模式,還創造了獨特的在地消費文化?




      其中的關鍵就在你是否掌握了思考的脈絡!

      因為任何暢銷的創新,都是來自對在地脈絡的掌握與了解!



      凡事,皆有脈絡可循。思考的脈絡,就是學習全局思考,掌握問題的全貌,循著問題脈絡,看見使用者的痛點,看懂組織的作為,看破機構的制約。看見了問題的全貌之後,便可以打通脈絡,讓創新活過來,創造更大的成功。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跨企業的田野調查與行為研究,帶領讀者重回問題現場,抽絲剝繭地解開盤根錯節的問題全貌。透過剖析十四個案例,本書將影響創新成敗的關鍵因素分為使用者、組織行為與機構制約。讀者即使沒有親身到訪,也能有機會看見精采的實況。本書既是企業實踐創新必讀的經典,也可以訓練個人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名人推薦



      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資策會執行長李世光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吳仁麟



      難得一見的好書!蕭教授將理論完美地融入進所敘述的事件細節當中,讀來毫不費力。思考創新是個難題,蕭教授把難題簡化了,極具啟發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蔡舒恒教授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可以幫助大家釐清問題以及研擬策略,在一張張盤根錯結的產業「迷網」中,迅速找到解決路徑。∼台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劉麗惠



      脈絡思考對我在推出?繪動敦煌」多媒體藝術作品時很有啟發,讓我們公司開拓了大陸市場,也完美地讓國寶藝術重生。希望大家能透過蕭老師這本書開啟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意庫行銷諮詢公司總經理陳文旭



      蕭老師這本書讓人廢寢忘食、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企業更多創新的傳奇!∼吳是廣告公司副總經理林雅萍



      不管從事哪種行業或面對何種難題,透過《思考的脈絡》的案例,一定能找出自己專屬的解決之道。∼新極現廣告公司總經理王繼源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硬體產業或軟體服務業,都可以由本書案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身為企業的創新成員或當家領導,一定要來領會這本書不可言喻的妙用。∼和信超媒體戲谷分公司前副總經理劉淑慧



      讀這本書時,我總是在淺顯的案例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啟發。需要被打通的不只是企業的創新脈絡,我們都需要順著脈絡去看見另一個被忽略的世界。∼富智康科技林慧琳



      大力推薦的好書,市面上很少商管書能夠提供這麼多深度採訪資料。不論你身處任何行業、職位,這本書都能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有茅塞頓開之喜悅。∼年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蔡明瑾



      透過蕭教授《思考的脈絡》內許多娓娓道來的故事,你將發掘,所有的細節與創新機會正向你招手。看完後你必能找回自己人生中所失去的環節,也會由脈絡裡找出你未來的契機。∼宏達電基金會董事盧克文



      《思考的脈絡》一書帶著我們尋找本世紀的創新脈絡,蕭老師深入淺出的研究、無私的分享,給予讀者最具時代性的思維,脈絡思考也將會是當代最時尚的管理觀念。∼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馮亞敏








    自序: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



    Chapter 1. 凡事,必有脈絡

    壹部曲:脈絡中看見使用者痛點



    Chapter 2. 飆到關鍵多數

    如何找到創新的領頭羊?



    Chapter 3. 會錯意的科技

    如何將使用者的痛點變成亮點?



    Chapter 4. 聰明的電子白板

    如何由使用者行為讓科技發揮潛力?



    Chapter 5. 洞見客戶的趨勢

    為什麼使用者不一定是對的?



    Chapter 6. 用心,所以創新

    為什麼有了使命感,創新會有蓬勃生命?

    貳部曲:脈絡中找到組織作為



    Chapter 7. 有作為,有所不為

    如何找到創新的基因?



    Chapter 8. 台下十年功

    如何建構一個頂尖科研團隊?



    Chapter 9. 橘子怎麼又酸了

    為什麼千萬別去複製別人的必殺技?



    Chapter 10. 高手的「物裡」學

    生手與高手到底差在哪裡?

    參部曲:脈絡中洞察機構制約



    Chapter 11. 涉入哈佛

    為什麼?發式教學,學不來?



    Chapter 12. 柔韌設計

    當創新遇上頑固的機構,怎麼辦?



    Chapter 13. 迪士尼臉丟大了

    當米老鼠到了巴黎,怎麼笑不出來了?



    Chapter 14. 小七再脈絡

    台灣7-ELEVEN如何勝出日本?

    曲終:脈絡思考創新








    自序



      脈絡(context)這門學問的核心,就是學習掌握問題的全貌,以便讓創新更成功。這是我近三年來由研究中學到的心得。但是,如何才能讓思考有脈絡?我準備了這本書,就是要深入回答這個問題。



    躁進的創新



      這幾年來,我一直致力將學術作品科普化,希望讓學術成果能與更多讀者分享。這本書是我的另一嘗試,希望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脈絡」這個的觀念。很高興,這本書第一版在天下文化出版不久後,受到不錯的迴響,也被中國杭州藍獅子與浙江大學出版社選中,在大陸出版。杭州藍獅子是策劃公司,浙江大學出版社負責發行,這個組合在中國曾經推出許多得獎佳作,像是暢銷書《大敗局》。這次能修訂再版,我覺得很開心,希望有更多企業能了解思考、脈絡與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陣子有學生,也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如此致力於「脈絡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回溯到我年輕時的際遇。



      年輕的時候,讀到近代史,聽到中國清朝(一個超級大國)竟然會被日本(一個島國)打得一塌糊塗。這個結果讓年輕時的我很吃驚,也很不容易接受。還有,英國(另一個島國)竟然可以統治了大半個地球,建立了全球殖民體系,也讓我很不理解。這一路來,我看到很多個人、企業、政府,奮力借鏡國外的創新。我也聽到反對聲音,有人認為這樣是崇洋媚外。



      近代歷史,更常會令人掩卷而嘆,特?是亞洲近代的變革。十八世紀,美國以航海科技闖近日本,英國與歐洲諸國則以武器敲開了中國大門。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展開維新運動。中國展開了「同治中興」,而日本展開了「明治維新」。同樣的改革,卻有很不同的結果。同治中興成了海市蜃樓,而明治維新則開啟了日本霸權(雖令人遺憾),加入帝國列強 。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也不是那麼順利。岩倉使節團大概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起點吧。1871年冬天,日本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副使節大久保利通以及伊藤博文等百餘人,其中有約一半是高級官員,花了政府整年總預算2%的高額經費,展開一場為期一年十個月的跨國創新之旅。返回日本後,大久保負責推動改革,決定不學美國的自由經濟主義模式,而改效法德國以官產學合作的統治經濟模式,展開了創新急行軍。



      他做了什麼?大久保由法國引進繅絲場提供紡織品,由德國引進礦山冶煉場,由英國引進兵工廠等。為了扶植民間企業,他將五分之一的預算投入企業開發,實施他「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創新藍圖。但是,在技術創新上,這樣以拿來主義的導入方式也因為急於求成,引來各種官商勾結,造成民怨。



      另外,全面過度西化也讓日本傳統文化瀕臨崩潰。有人提議,日本人應該改以英文為母語,通婚西洋以改良人種。相撲等傳統被視為野蠻行徑,所以被禁止。日本開始把農曆改為公曆,男子的髮髻被減掉,改為西式短髮,官員改穿燕尾服,銀座被改建成西式洋房,電車穿梭期間,晚上煤氣燈自動點燃,天皇也開始吃起牛排了。這些創新的衝擊對許多士族是忍無可忍的。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刺殺。



      1889年,伊藤博文接手,他看到這些衝突背後的脈絡,於是開始著手文化融合。雖然西服盛行,但是和服變成華麗的禮服。雖然大家去酒店歡樂,但是茶道被保留下來,茶室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平靜的場所。雖然許多人改學油畫,但是日本的浮世繪仍然被保存為主流。雖然日本觀眾被西方歌劇所迷,但是歌舞伎與能劇變成精緻的表演藝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就是如此經過一百多年融合的結果。



      那中國的維新經驗呢?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燥動的帝國》(Restless Empire)提供了令人深思的歷史證據,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歷史學教授。他由西方觀點來看中國的歷史脈絡,格外令人矚目。與日本大久保利通幾乎同期,也是在一百多年前,馮桂芳(光緒年間榜眼,清朝推動維新的官員)負責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時說:「我們必須向夷人學習的只有船堅炮利而已。」李鴻章、康有為等人大力疾呼的也是:師夷之技,拯救中國。這一段時間的中國,沉迷於西方的科技創新(但主要以武器為主,而少工業),浪漫地認為只要學會外國人的船堅炮利,就可以讓中國富?。



      事實,是殘酷的。1894年,當規模龐大的清朝帝國北洋艦隊(戰艦中還有外國軍官參與)遇上了規模較小的日本皇家海軍,竟然大敗。中國許多船艦竟然不是被日軍擊沉,而是被自己的炮誤傷。原來,堅船利炮還不?,如果科技背後複雜的支援體系若不到位;船大,但卻不一定會堅;炮多,但卻不一定會利。科技背後的管理脈絡,才是使船能堅、炮能利的關鍵。船會堅,炮會利,是因為背後有優良的支援體系與作戰策略。這一課,讓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科技要用得好,需要管理配套;而要學好管理,便需要知道創新的脈絡。借鏡歷史,我體會到創新之成與敗,原來一大部分取?於對脈絡的了解。



      國家如此,個人與企業更是如此。個人要學會一套技藝,像是瑜伽,不可能穿上瑜伽服,看幾本書,上幾堂課、練幾套招式就可以學會。企業投入龐大資源,去引進各種管理工具,不可能叫各部門填填表格、運用工具就可以獲得創新成效。看不清楚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工具只會成為點綴的聖誕樹。了解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就是了解「脈絡」。



      買了一支昂貴的萬寶龍鋼筆,不代表你的文章就可以寫得好。這道理很明顯不是嗎?但是,多數人為了急於求成,選擇不去看脈絡。日本與中國的維新經驗,經過一百多年,傳承下來的經驗畢竟很少。

    大陸版的編輯覺得原來的書名太過文謅謅,不適合大陸讀者的「脈絡」,所以幫這本書取了一個新標題:《打通脈絡,創新才能活!》(原名是《讓脈絡思考創新》)。雖然一開始我不太適應,但是讀了幾次後,感覺這書名還滿有畫面的。我心中浮現的是一個武俠小說的場景,有一位高人正在醫治身受重傷的男主角。高人必須打通男主角的任督二脈,才能將?力輸過去,讓男主角活過來。但是,反觀許多企業的脈絡還?通,就急著引進各種兵器(創新工具),就像?功還沒練好就急著學習倚天劍、屠龍刀(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利器),結果不但打不傷敵人,還自傷經脈。要讓創新活過來,我們必須先了解脈絡,根據脈絡來打通脈絡,創新才能活出精采。學術上,我們稱之為「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這與本書的精神頗為契合。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案例來說明脈絡的?涵、如何打通、又如何讓創新活過來。



      在台灣新版中,書名再重新命名為:思考的脈絡,主編和我都覺得這樣更容易懂。這也是「再脈絡」的過程,希望讀者能一看就懂,並且更關注如何將創新融入脈絡之中。我做了兩項調整。第一,我重新調整章節,讓案例更有邏輯性,並且增加了三個案例(趨勢科技、迪士尼樂園、統一超商)。第二,我將各章節標題重新設計,讓標題更貼近主題,而不是只凸顯故事。我也於各章節中說明每一個案例中對脈絡的啟發,實務上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希望能讓讀者看完之後,找到行動的方向。



      但是,讀者也許會問:脈絡這門學問對企業真的會有用嗎?畢竟,市面上一系列的財經叢書中,經理人比較喜歡的主題通常是經營者的告白、企業成功祕方或是一步登天的故事。脈絡,這種帶著淡淡學術氣息的觀念,好像離日日在沙場打滾的經營者很遠。



      不過,如果你這麼想就錯了!



      經過將近一世紀向西方學習工業化後,亞洲企業正在歷經換軌期,由量產製造走向高價值創造。設計與創新成為未來的經營主軸。企業推出新產品要設計,公司推出新服務要設計,政府推出新政策也要設計。可是,大家突然發現,要抄襲產品外型容易,要複製生產流程也不難,但要山寨西方的設計可就不易了,而且往往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想山寨別人的設計巧思,卻不知道這項設計背後其實有一套戰略邏輯支持著,有一套商業模式輔助著,有許多運作細節?嵌著。想要效法?人的最佳實務,卻不知道這套實務背後所隱含的脈絡,是很危險的。未來,亞洲企業想要順利換軌成長,必須先知道創新背後的脈絡,然後才能尋找「再脈絡化」(根據在地脈絡去創新,並產生新價值)的諸多可能性。



      各種創新由西方引入,也可以由自身創出。但是,不管是借鏡他山之石,或是苦思原創作品,精良的創新如何才能?發揮令人驚豔的成效,而不會變成越淮為枳、東施效顰、畫虎類犬的窘境。了解脈絡,是重要關鍵。我期待,透過本書的分享,不管是個人、企業或政府層面,讀者能了解如何打通脈絡,讓創新整個活了起來。



    企業裡的人類學家



      2010年某個週二的一大早,受好友之邀拜訪來自日本一橋大學的野中郁次郎教授。他是誰?野中教授是少數能在美國頂尖期刊發表的日本人。他在美國拿到知識管理講座教授後,回到一橋大學開設知識管理研究所。他研究日本企業的研發過程,提出四種知識轉換的方式,在柏克萊大學任教時寫了一本書《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遠流出版) ,因而聲名大噪。許多管理學院的學生在課堂上常會念到他的「知識轉態」(Knowledge Conversion)理論。



      我問他:「你最近都在忙什麼新研究呢?」野中教授突然興致勃勃地說起他的近作《管理知識流》 。他認為研究知識不可離開行動。行動不是單指管理流程或研發活動。野中教授認為,研究者要涉入企業的研發行動,產生的知識才夠真實。



      他最喜歡的例子就是本田汽車開發「Honda Fit」小型車的過程。為了開拓歐洲市場,本田汽車送工程師到歐洲實地觀察,體驗歐洲人的生活型態。日本工程師每天走入荷蘭超市,觀察消費者行為。漸漸,他們發現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大車,而是迷你車,後座可以放六罐裝飲料。「Honda Fit」車系推出後,果然在歐洲大賣。



      野中教授所提倡的「行動」研究,其實就是要進入田野現場,看到現物,並了解現實。如此,創新才不會與現況脫節。野中教授說的很對,一旦與在地現實脫節,創新便成了天馬行空。對使用者而言,這種創新無法解決痛點,所以就容易會被忽視。換個說法,創新若不能結合到使用者行動的脈絡,就無法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價值。



      2011年我為了籌備一門新課,打算將人類學一些分析方法帶到管理學研究。這個趨勢已經愈來愈明顯。英特爾是積體電路的製造廠,專門生產中央處理晶片,也就是電腦的中樞神經。這麼「硬」的公司竟然引進了十二名人類學家,分析終端使用者行為。我一位在瑞典任教的美國同事也是人類學家,她驕傲的說,她的同窗好友就是進入英特爾十二壯士之一(我看其實她羨慕的是英特爾給的薪水吧)。微軟是有名的軟體公司,也引進人類學家來研究消費者行為,希望改變軟體未來的設計原則,讓使用者愛上微軟產品。



      我覺得很奇怪,企管顧問不是已經提供各式焦點訪談、問卷調查等消費者行為分析嗎?按理說,企業找這些企管顧問公司就好了,為什麼突然對人類學家有興趣呢?更何況,其實真正懂消費者行為的應該是社會學家或行銷學專家才對吧。人類學家研究的是原住民、部落、酋長之類的對象。為什麼他們突然紅了起來?說實在的,我不太懂。



      所以,我想藉著籌劃這門研究方法課,有系統地整理人類學所提倡的人文採集法(學名是民族圖誌法,或簡稱民族誌,英文是ethnography,對,很難記!)。這種方法強調的是近身觀察、感受田野、貼近與當事人互動的感覺,又俗稱為「田野調查」。問卷調查是躲在辦公室去問使用者,個人採訪通常只做幾次。但是田野調查則必須長時間泡在現場,如臥底警探旁敲側擊,以調查事情的原委。這種做法吃力不討好,所以商學院一般是敬而遠之的。以前,企業也不會想投入資源去養這種「閒人」。但是,近來愈來愈多企業嘗到急功近利的苦果。企業發現,投入龐大的資金研發出新產品,消費者卻常常不領情。原來,企業的研發人員根本不懂消費者的心、不清楚他們的痛、不了解他們隱性的需求、不明白他們的生活脈絡。



      我上Google搜尋「人類學家」關鍵字,期望找到一些參考文獻。但是,出乎意料,頭條檢索竟是「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我要找的是專業的人類學家,怎麼會出現在廚房呢?點閱進去一看,原來是個美食網站。一位名為莊祖宜的台灣留學生,到美國去念人類學博士。念到一半,她突然對烹飪有興趣,結果放棄學位去學當西餐廚師。她巧妙運用人類學的記事手法,呈現食物烹飪的過程,闡述廚師訓練的制度以及描述品嘗美食的細節。由於她將美食脈絡說的非常精采,這些部落格文章編成了一本書,就叫《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聽說書一出版就大賣。廚房,原來有脈絡。



      為何企業開始重視脈絡?我們又應該如何分析脈絡?這是本書要討論的焦點。在當代,競爭的焦點已經不再是更新穎的技術或更高功能的產品。多數企業是敗在不了解客戶。如何才能了解客戶?如何才能讓客戶成為創新的來源,也才能讓他們採納創新呢?我認為,是脈絡。凡事,必有脈絡!



      所有的創新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在特定環境中所遭受的不便。使用者愈不便、痛苦愈大,創新的機會愈高。或者,我們可以說,使用者的痛點其實就是創新的來源。只是,多數創新者都很麻木,看不到使用者明顯的痛。也因此,創新者常常推出自認為很新穎的產品、服務、系統或政策,結果卻往往帶來反效果,徒增使用者的痛苦。我們如果有辦法知道使用者所處的工作脈絡,知道使用者為何會「痛」,那麼創新的靈感必然源源不斷。所產出的創新也才能造福人群,促進社會進步。



      了解創新背後的脈絡是本書的核心觀念。現代企業引進創新時,鼓吹的是工程的步驟、科學的程序,追求的是高效率、多功能的技術研發。但是,鮮少人由社會科學角度來看待創新。我認為,創新不只是一個工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亟須將人文精神融入創新。了解人的認知(想些什麼)以及行為(做些什麼),了解在地脈絡,有時比開發複雜的技術來得重要。



      本書中安排了十三個案例來說明「脈絡」的重要性。這些案例分別描述不同的創新脈絡議題。案例多是由田野調查中取得資料,以脈絡的角度來觀察企業問題。這麼龐大的工作量當然沒法由一人獨自完成。我由新加坡回台灣任教這些年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研究夥伴。他們參與不同案例的田野調查,與我一起親臨現場、視察現地、了解現實。我們期望自己是「企業中的人類學家」,試著去解讀創新的脈絡。



      本書的安排如下。第一章說明脈絡在學理上的意義與實務上的應用,並說明如何由脈絡了解使用者的考量、疑慮、關心、痛苦。我希望以科普化的方式,幫助讀者了解每個案例背後的理論基礎。我將案例分為三大部分,分別以痛點(使用者)、作為(組織)、制約(機構)三個主題與層次來了解脈絡。每個案例會說明一個創新的議題,分析如何找到脈絡,以及解釋脈絡創新的實踐方法。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很強調「再出發設計」(re-design),也就是再脈絡化的精神。他要傳達的理念就是回到原點,讓習以為常的物件由全新的角度,重新被詮釋,像是他找來知名建築師來設計義大利麵的造型。原研哉認為,以未知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已知的事物,才能聽見使用者的「悲鳴之聲」,也才能讓創新者的感覺甦醒過來。用了流行的設計工具不一定可以創新。就如原研哉點出,思考是比「設計」更為重要的。要學會思考,就不能不了解脈絡。由脈絡來思考創新,就能讓感覺甦醒過來,也就聽得見使用者的悲鳴之聲,看見組織內的作為,透視機構的制約,我們也才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我衷心期望這本書可以觸及三類讀者,第一類是一般讀者,當然最好全民都能夠具備脈絡思考的能力,這樣社會上可能會產生許多經世濟民的創新,解決民眾生活上許多痛點。第二類是企業經理人,希望他們能夠透過《思考的脈絡》這本書,重新省思新產品、新服務是否真正契合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脈絡。此外,當企業嘗試由國外引進一項創新時,能先了解內嵌的組織作為,並設法與自身的組織脈絡相調和。還有,企業遇到機構阻力時候,可以妙用柔韌設計化阻力為助力。第三類讀者希望是政策執行者,期待本書能夠協助他們看見更細緻的公共事務脈絡,讓良意的政策不至於演變為一發不可收拾的民怨。



    謝人、謝天



      我也希望讀者能感受到我們追求原創性研究的熱情。這些案例除了發表在國內外學術性期刊外,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本專書介紹給讀者。我們以科普化手法,加入幽默劇情,希望讓一般讀者也可以和我們一樣,享受當企業人類學家的樂趣。非常感謝一起完成案例的學術同仁,特別要感謝蔡敦浩老師(中山大學)、李慶芳老師(實踐大學)、朱彩馨老師(嘉義大學)、侯勝宗老師(逢甲大學)、陳蕙芬老師(台北教育大學)、歐素華老師(東吳大學)。研究過程中也感謝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同學廖啟旭(現為博士後研究員)、林雅萍、劉宛婷、王培勛、顏嘉妤、陳韻如、楊純芳、陳慧君、鄭家宜於案例進行時的大力協助。完稿過程中,我有幸參與幾位EMBA學長姐的論文,也提供不少思辨養分到案例中,陳文旭(隊長)、王繼源(大王)、劉麗惠(小白)、林雅萍(蘋果)、蔡明瑾(菜?子)、林慧琳(大目),他們所帶給我的商場智慧,遠比我能貢獻的多。



      此外,我要感謝被我騷擾來看這些案例初稿的「受害者」,他們的建議讓我能試著說出聽得懂的理論,李誠老師(中央大學)、陳信宏老師(景文大學)、劉正威老師(英國華威大學)、林良陽老師(高雄師範大學)、洪筱凌(中央大學博士生)、陳煥宏(政治大學科管所博士生)、吳彥寬(工研院IEK)、劉英郎(AstraZeneca)等,謝謝大家的建議。



      本書涉及龐大的田野調查工作量,感謝編輯助理吳杰儒與吳昭怡幫我過濾、研磨、拋光案例,將令人害怕的學術理論轉化為友善的概念。我們的研究工作若缺乏後勤支援也無法完成,林華玫、郭瓊溫兩位大姐的專業協助,適時提供溫暖的臂膀,讓每位研究人員都能專注田野調查,在此致上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製作經費主要來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創新脈絡:設計思考的實踐原則》專書計畫(編號:100-2410-H-004-107-MY2),讓我與研究同仁可以持續進入田野,對企業脈絡進行深度的研究。此外,我們深深感謝每家案例公司願意提供「田野」讓我們任意的研究,千言萬語,歸為一句「感激不盡」。每一次的田野拜訪,我們都交到好朋友,也都學到許多還來不及成型的新概念。雖然我們無法(也不便)一一列舉這些溫馨的受訪者名單。但是我們對每一位受訪者都有份深厚的感激與感情。



      我更是感謝天下文化主編林宜諄、余宜芳、胡純禎,以及後期黃安妮主編的協助。若不是她們不斷的打氣與陪伴,恐怕這本書是生不出來的。承諾交稿,成了我的寫作動力。藉此感謝浙江大學主編宣佳麗協助我完成大陸版的修訂工作。



      或許,在學術界的同仁比較能了解,一邊寫學術期刊論文,一邊上課,一邊寫科普專書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段寫作期間對家庭活動缺席甚多,妻子的容忍與家人的支持是最幸福的後盾。至於我家三隻小男生,他們雖對本書毫無貢獻,但是他們在我桌前跑來跑去,卻讓我的腦袋可以暫時放鬆,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其 他 著 作
    1.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3版)
    2. 思考的脈絡:創新,可能不擴散(增訂第三版)
    3.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第二版)
    4. 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5版)
    5.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
    6. 寒山拾得
    7.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4版)
    8. 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三版)
    9. 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三版)
    10. 反空間論(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