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潮泉聲嗽(sau3)分清楚? 荔鏡情緣傳千古(自序)
東畔(po?5)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蘇六娘,
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陳三共五娘。
這是流傳在廣東潮州一帶的民間歌謠,訴說著民間普遍流傳的愛情故事。孟姜女、三伯英台是中國全國性的人物,蘇六娘只流傳在潮州一帶,陳三五娘不只是在潮州,也在說閩南語的地區──中國閩南、南洋、臺灣、日本、泰國等地流傳。閩南諺語也盛傳著:「綴(t?3)雞綴狗,不如綴陳三走。」「千般艱苦,為著五娘?(sui2)某。」幾百年來,陳三五娘故事以戲劇、歌謠、說唱、小說等不同的形式深入民間。而今日所見到陳三五娘故事的最早出版祖本就是《荔鏡記》。
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西元1566年)出版的《荔鏡記》是現存最早的潮泉合刊閩南南戲戲文,也是閩南白話文學作品。這本書是把在它之前的《荔枝記》的潮州本和泉州本合印成一本書,因此,其中有閩南語的泉州話與潮州話,也有一些藍青官話。
由於《荔鏡記》是屬於不知作者的民間文學,所以在用字方面,有很多借義字、借音字、俗字、錯字、簡體字;又由於長久流傳民間,現存原本有些地方漫漶不清楚,在今天看來,可能讓人有「鄙俗、難以卒讀」的印象。但在臺大教授吳守禮(1909~2005)搜集各種版本,殫精竭慮,花費幾十年的工夫,先後完成《荔鏡記戲文》校勘篇、韻字篇,及《荔鏡記》之後不同時期的三種《荔枝記》──1581年明.萬曆本、1651年清.順治本、1884年清.光緒本的研究,和相關的潮州劇本──明.萬曆本《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參合比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可以讀得通,可以作為南戲、南管音樂、閩南語、臺語及其文學的寶貴文獻。
但吳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分別刊行,著重在校勘,不是全面的註釋,而且本書夾雜著泉州、潮州方言,在今日年輕的一代來看,有很多地方無法理解並且讀不出來是必然的。筆者深受吳教授的恩惠:素不相識,首次見面就把他的研究成果(用鋼版刻寫的印本)都贈與筆者影印,使筆者能在短短兩、三年內寫出升教授的論文《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筆者既佩服吳教授研究閩南語、臺語的執著與輝煌成就,又曾協助國際有名的漢學家龍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1920~2002)校注傀儡戲劇本《泉腔目連救母》,並且學唱南管多年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荔鏡記》注音、註釋,作為研究《荔鏡記》戲劇、音樂、文學、語言各方面的入門書。1997年所出版的《陳三五娘註釋》只是規模初具,頗多疏漏;十五年後,涉獵更多相關書籍,對民間文學更加了解,而年歲已近黃昏,欲對自己長期的研究作個總結,才有這本《荔鏡記匯釋》的出版。
現存《荔鏡記》原文,有英國牛津大學及日本天理大學藏版,版本相同;天理本較為完整而印刷較為清晰,蛀蝕地方,兩本可彼此互補。匯釋本主要根據吳守禮《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鋼版刻印本,並再詳細核對天理本 ;註釋根據吳守禮《光緒本荔枝記校理》、《荔鏡記戲文─韻字篇》,及吳教授其他研究成果,還有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泉州、潮州的學者對閩南方言的研究,再加上筆者十多年來的研讀心得。注音則分別泉州音(包括南管唱音)與潮州音,古音與今音,讀書音與白話音、俗讀音;註釋則在用字方面分別正字與俗字、簡字,借義字、借音字等;詞匯則詳細詮釋詞義及引據出處;文學則分析其語境及意境。
閩南地區以泉州為中心,自唐宋以來,就已盛行一種絃管音樂(中國叫做南音、臺灣叫做南管),至今仍傳唱不絕,更流傳到臺灣、南洋地區。拙作《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確定《荔鏡記》的音樂就是南管音樂。我們可以藉著南管音樂來重現《荔鏡記》的音樂實況;它更保存了泉州話(還有潮州話)幾百年前的唱音,足以做為研究泉州話、潮州話的歷史演變的依據。
梨園戲是中國宋元南戲傳承下來、以泉州為中心發展出來的一種古老劇種,它的音樂主要是以南管為主。《荔鏡記》是明朝時期的南戲戲文,在梨園戲的發展演變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荔鏡記》戲文中的科步(動作)、音樂雖不能原樣複現於今,但透過梨園戲的演出,我們還是可以欣賞它的音樂與道白、聲容。筆者於是請早期是梨園戲演員、後來擔任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梨園戲表演專業教師李麗敏講師將《荔鏡記》原文全本唸白;如此,幾乎將《荔鏡記》的聲情「原音重現」。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臺語文學的書寫與研究方興未艾。語言、文學的發展是有延續性的;文字的書寫、文學的發展,都有其根源與發展的過程。臺語文學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的根源是有悠久歷史的閩南語及其書寫系統。閩南語是自西元四世紀起的泉州話、七至十世紀的漳州話,演變到在臺灣漳、泉混合的臺語;它的發展過程,是語音的演變與眾多的文字書寫形式。提倡臺語文學,不能忽略傳統的民間書寫作品。筆者站在推廣、發揚臺語(文學)的立場,殫精竭力地註釋《荔鏡記》,剖析其音、義、語詞,就是要從既有民間文學資料中找到足資取法的文獻。
本書之能編印出版,蕭藤村先生在電腦處理及語詞索引的整理上幫忙很多,特此致謝。
?? ?
本書包含戲劇、音樂、語言、文學,筆者專長在語言文學方面,故多所發揮,其他領域難免缺漏不足之處,敬祈高明不吝指正。
2013年9月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施炳華寫於惜陰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