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Adult Children: The Secrets of Dysfunctional Families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12867
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心靈工坊
2013年10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6112867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沉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工作讓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從未感到滿足。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小大人」?身為「小大人」,如何真正「轉大人」?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案例故事,讓讀者一窺小大人背後的心理動力。在我們驚呼「他們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之後,作者一步步揭開冰山之下隱藏的原因,陪伴讀者秀秀自己內心的小孩,讓他重展笑顏,找回生命的喜悅與意義,走上復原療癒之路。



    〔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志建(心理諮商博士)

    陳安儀(親職作家)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兒系副教授)



    推薦語:



      這本書討論的是美國七○年代開始的現象,也是臺灣一直看得到的一個小傳統。過去我們有所謂的阿信現象,大姐為弟妹犧牲了自己人生的幸福;現在隨著父母的不夠成熟,我們有太多早熟的小孩。《小大人症候群》的出版,在臺灣這個階段,正是時候。──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如果按照這本書的定義,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小大人,因為鮮少有家庭是完整、健全、不失衡的。作者說:「揭露和承認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人類最勇敢、最真誠,同時極富自我成長意義的行為。」也就是老老實實地,說故事,說自己不完美的家庭故事,把自己認回來,讓自己完整,這就是自我救贖之道。──周志建(心理諮商博士)



      人性之難得,在於它擁有超越自我的能量。這本書為尋求光亮的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希望。──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中文版序?? ?看見、傾聽、了解

    作者序?? ??? ?寫在療癒開始之前



    第一部 小大人

    1.介紹

    2.兩個家庭

    3.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

    4.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



    ●間奏

    5.熊先生與熊太太



    第二部 家庭根源

    6.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

    7.當陷阱佈成

    8.當家庭偏離軌道



    ●間奏

    9.野雁家庭



    第三部 我到底怎麼了?

    10.否認

    11.感覺

    12.秘密

    13.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14.關於親密關係



    ●間奏

    15.兔妹妹



    第四部 冰山之下

    16.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



    第五部 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

    17.揭露和承認

    18.著手治療

    19.淺談療癒和靈性



    ●結尾

    20.親吻怪獸的鼻子



    附錄一?? ?延伸閱讀

    附錄二?? ?臺灣的支持團體與其他心理諮商資源

    ?








    中文版序

    ?

    看見、傾聽、了解




      多年前,我們出版了第一本書──《小大人症候群》,很幸運的,我們持續收到來自各方的感謝和正面的回應,讀者們尤其喜歡書中的寓言、個案故事和小品文;我們常常收到讀者來信說,像〈野雁家庭〉與〈親吻怪獸的鼻子〉這樣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複雜的家庭動力。此書自1988年出版後,便成為探討家庭健康與家庭功能不良的重要作品之一;銷售超過二十五萬冊,書中提到的觀念觸及了許多人的心。



      自出版以來,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界提出了許多科學證據,為我們在書中依臨床觀察提出的論述,增添了研究深度、可信度,和更詳細的資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加州聖地牙哥凱瑟健康組織所共同執行的「童年受創經驗研究」,也證實了我們的結論,那就是若童年時期的經驗有任何缺陷,不論是在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長大成人後,就越有可能遇到心理或生理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心臟病、癌症,壓力失調或是頭痛等問題。



      神經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以及其他所有具備大腦神經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哺乳動物,都需要和同類有情感的聯繫,大腦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而只有人際間「邊緣系統的共鳴」,才能夠療癒童年的嚴重欠缺。人類需要被同類看見、傾聽,和了解。



      作者兩人都成長於酗酒家庭,不論是在物質、情感、生理需求等等層面,我們的童年都幾乎可用貧乏二字形容。我們小時候不敢吐露內心真實的感受,害怕父母知道後會大發雷霆。而因為家裡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有些應該討論的事卻束之高閣,從未提起。爸爸可能會惱羞成怒而抓狂,媽媽則會覺得丟臉沮喪。那身為小孩的我們該如何排解情緒和感受呢?我們如何處理它並放下它呢?沒有辦法。於是,我們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宣洩。



      在美國,「功能不良家庭小大人」運動於一九八0年代發起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們終於開始訴說自己受傷的故事──重點並非抱怨,而是和其他人分享使他們受傷的事物,還有如何療癒那個傷口。我們覺得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到傷害,不知道如何主動與他人接觸溝通的人。



      我們有許多案主是華人,在美國任職教授、醫生,物理學家或在其他領域學有專精。他們聽說在美國,找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是很普遍的事,所以來找我們協助。通常每個人在第一次會面時都流下眼淚,因為他們終於可以說出多年來「不能說的秘密」,卸下心頭的重擔,而不會遭到評論。由於心理諮商師被案主視為「專家」、「權威」,既然我們都願意承認缺陷,坦言自己的生活,與父母和小孩的關係不盡完美,讓他們也能夠面對自己的人生缺陷。



      身為人類的意義,便是有人願意看見、傾聽,和了解我們。



    約翰•弗瑞爾博士(John C. Friel, Ph. D.)

    琳達•弗瑞爾碩士(Linda Diane Olund Friel, M. A.)

    美國明尼蘇達州 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 Minnesota, U. S. A.)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