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悍記》賞析:溫柔與強悍之間的選擇
游鎮維(佛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馴悍記》是莎士比亞較具話題性的戲碼之一,寫於他創作生涯的早期。此劇從問世至今,不斷上演,歷久不衰,也引起不少批判與解讀。有的學者指出,劇中男主角彼得奇歐對待新婚妻子凱特的方式,把女性隱喻為需要被馴服的動物,有仇視女性之嫌;戲劇內容傳達男性至上的意識形態,雖然呼應男尊女卑的兩性傳統互動模式,不僅在今日屢屢受到女權運動者大聲撻伐,更與當時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統馭英格蘭的政治現實,有所衝突。更有人認為,繼莎翁之後的劇作 家約翰.弗萊契為《馴悍記》寫出後續故事《女人的獎賞:被馴服的馴服者》,內容講述彼得奇歐在凱特死後再婚、被第二任妻子馴服的過程,似乎意指《馴悍記》在當時已引起不少爭議,所以才有續集。也有評論者嘗試為莎士比亞緩頰,表示莎翁並非刻意宣揚兩性相處模式的教條,而是以戲謔表演的方式,來替廣大男性發洩面對女王在位、女上男下產生的潛在焦慮。另外,若以表演層面觀之,當時戲劇女性角色一律由男演員裝扮演出,凱特在故事結尾勸戒妻子要順從丈夫的話語,或可當成男人藉由女角之口表達不切實際的男性沙文主義妄想;劇中凱特的潑辣形象,也不是故意要醜化女性,乃是表達對父親偏心的深沉抗議。
但若撕去性別的標籤,把討論焦點回歸到兩人互動上,彼得奇歐改變凱特的技巧不訴諸肢體語言暴力,而是從心理入手,潛移默化的經營他與凱特的關係。首先,即使他面對凱特的惡行惡狀、粗魯無禮,仍一味讚美叫好,看似竭盡戲弄之能事,事實上是以不帶偏見的眼光,悅納她本來的樣子,以此做為建立關係的基礎。婚禮之後,彼得奇歐在僕人面前假裝大聲咆哮,指責他們呈上的飲食不夠好、伺候不周,其實是在公開場合向凱特展演她自己之前對待他人的方式,彼得奇歐更以衣食配不上凱特為理由,暫時剝奪她的個人需求,進一步從生理層面建立凱特的自我觀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彼得奇歐如此做法,主要目的在表示人人皆有行善作惡的潛力,他不過是選擇表現出凱特往常一貫的行為。婚禮當日,彼得奇歐堅持以蓬頭垢面、破爛衣衫亮相,聲稱凱特嫁的是他而不是衣服,並在婚禮上以種種荒唐舉動挑戰禮俗體制框架,這也是在告訴凱特:待人接物與應對進退如穿脫衣裳,可自由選擇去扮演不一樣的自己,此舉呼應當時莎翁的戲劇演員男扮女裝,以表演與己身不同的性別舉止。
後來凱特領悟到,彼得奇歐僅僅要她同意他的看法,讓他人以為彼得奇歐掌控了一切,至於凱特是否被真正的「馴服」,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一向給人文靜乖巧好印象的妹妹碧安卡,比起遵從父親決定嫁給彼得奇歐的姐姐凱特,似乎更加叛逆,在獲得父親同意前,她早已暗地裡與喬裝成拉丁文教師的路森提歐相好,為了誘騙碧安卡父親答應他們的婚事,他們叫人假扮路森提歐和他父親前來提親,而且劇終在丈夫路森提歐的叫喚下,她仍不肯前來,更說明了順服與否,並不能從平常舉止和外表來判斷。
劇裡成就了三樁婚姻,婚姻裡的雙方皆有中產階級背景,男方都因此得到一筆錢財,例如彼得奇歐為了豐厚的嫁妝而追求凱特,路森提歐娶了碧安卡,理應也獲得她的嫁妝,霍坦西奧因為碧安卡芳心另有所屬,才退而求其次娶了一直追求他的有錢寡婦。故事末了,這三個男人打賭,看看誰的妻子最溫馴,以金錢測試夫妻權力關係,這反映莎士比亞的時代,婚姻除了和財富掛勾之外,也是一種權力遊戲。最後,凱特夫唱婦隨,在大家面前表演男尊女卑的戲碼,幫丈夫贏得賭金,兩人同心協力,成為搶錢夫妻。
跟莎士比亞其他喜劇的女主角,如《仲夏夜之夢》的赫米亞或《皆大歡喜》的蘿莎琳相比,凱特到頭來看似不如她們果敢堅持,但她勇於開發自我的另一面,表演不同的自己,可以潑辣強悍,也可以溫柔體貼,充分展現女性懂得因地制宜的高超智慧。
《威尼斯商人》賞析:夏洛克罪有應得嗎?
張子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威尼斯商人》是一齣極為著名的喜劇。劇本主題在於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早期商業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莎士比亞對當時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深刻思考。這齣劇作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個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人物。
劇情通過三條線索展開:主線是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巴薩尼奧成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幣而引起的「割一磅肉」契約糾紛;另一條是波夏遵從父親的遺言選親,巴薩尼歐選中鉛匣子與波夏結成眷屬;最後一條是夏洛克的女兒潔西卡與安東尼奧的友人羅倫佐的戀愛和私奔。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
如果我們從歷史背景來回顧猶太人的遭遇,或許對夏洛克會另眼相看。猶太人在逾越節(Passover)食用基督徒的肉,是中古世紀的傳說。基督徒普遍相信猶太人曾加害耶穌基督。歐洲人一提起猶太人,就聯想到放高利貸,猶太人可以放貸給基督徒,但基督徒是被嚴禁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因放高利貸普遍遭到社會排斥,猶太人先後被逐出英國、西班牙。十六世紀初,猶太人逃難到威尼斯,經過一番奮鬥,才被准許成為威尼斯市民,並且可以從事貿易活動。這樣的艱辛生命過程,多少有助於說明這篇故事的爭議性。
《威尼斯商人》的爭議點主要在於夏洛克:夏洛克作為一個反派猶太人,他到底是天性邪惡,或者是被一再壓迫歧視而瘋狂的復仇?藉由夏洛克一角,《威尼斯商人》這齣戲劇要傳達的意涵,到底是反猶太,還是同情他們呢?隨著種族偏見的瓦解,人們對此角色有了不同的詮釋。如果將夏洛克詮釋為種族歧視的受害者也不為過。這方面當然涉及我們的閱讀方式。
通常我們閱讀一篇作品,可以從兩種角度切入,去揣摩作者的用意。一種是作品的外延意義(denotation),一種是內涵意義(connotation)。初讀《威尼斯商人》,難免會掉落莎士比亞設下的陷阱,把故事的角色兩極化,認為安東尼奧、巴薩尼歐等人都是好人,受到猶太商人夏洛克的陷害,因為無錢還債,安東尼奧胸前差一點被割下一磅肉,這種酷刑的結果不難想像,如果不死也是半條命。波夏主僕女扮男裝,扮成律師與助理,以巧計?夏洛克知難而退,使所有基督徒皆大歡喜。這種讀法實在比較粗淺,也辜負了作者寫這本劇本的本意。
如果再深入思考,或者可以從另外的幾個面向去深究這篇故事的隱義內涵。夏洛克對於被稱為猶太狗、斗篷上被吐口水等羞辱的卑劣動作,非常憤怒,但他的下場極可能是當時猶太人在威尼斯必須面對的困境。雖然放高利貸令人不齒,但波夏答應割肉但不得流血的?明策略,把夏洛克困住了。他擁有的土地和財富又因殺人未遂,被罰一半給受害人、一半收歸給威尼斯城。具有憐憫心與同理心的人會認為,這是極為苛刻的惡法;但更殘忍的是,他的親生女兒潔西卡與安東尼奧的友人羅倫佐私奔,夏洛克必須接受這件婚事,安東尼奧得到的夏洛克一半財富轉贈給潔西卡,羅倫佐因此人財兩得,夏洛克怎不嘔氣?一般讀者也應為他不平、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撇開羅倫佐不談,就現在的一般人的看法來說,巴薩尼歐之所以追求波夏的主因,還是在於財、色二字。現代人會把巴薩尼奧歸類為「吃軟飯的」。作者在這一方面並沒有說得清楚,或許那個年代的年輕男子追逐財色是種長年累積的時尚,並且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沒人在意了。如果讀者還期待波夏與奈瑞莎在判決後,作弄他們的丈夫,強要他們的婚戒作為酬金後,會修理巴薩尼歐和葛瑞提亞諾二人,那未免期望太高了,因為最後也不過是口頭申誡而已。這兩個可能被當代人視為吃軟飯之輩的男子,仍然生活富裕,終日玩樂。讀者在讀完整篇作品後,不妨掩卷思索一番,或許會找到這篇作品的更多的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