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及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專門研究及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宗教文化、聖經文學翻譯等。專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Monumenta Serica, 2012)、《經典的轉生──晚清〈天路歷程〉漢譯研究》(2012);編著有《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2012);譯著有《屬靈友情禮讚》(2011)、《晨光喜露──聖經與生命的反思》(2009)及《活學聖經──和合本修訂版(新約)》(合譯) (2012);論文發表於多份國際期刊,如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漢學研究》、《編譯論叢》、《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及《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等。2011年,他獲中文大學頒發「卓越研究獎」及「文學院傑出教學獎」。現正從事「晚清基督教中文小說(1807-1911):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學研究」的課題,此項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1803–1851)是舉足輕重的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有學者指出一八三零年代的中國基督教史是郭實獵的年代。郭實獵又被稱為「傳教士企業家」,其工作範圍非常廣泛。他筆耕不絕,著作甚豐,出版的各類中文作品超過六十部,其中歷史、地理作品有《大英國統志》、《古今萬國綱鑒》及《萬國地理全集》等,耶穌及聖徒的傳記包括《耶穌神蹟之傳》和《摩西言行全傳》,教義問答包括《天教各條問答解明》和《緊要問答》等,祈禱書包括《聖會禱詞》,其他神學著作還包括《教條》及《皇城信式》等。郭實獵又致力《聖經》的漢譯工作,參與翻譯《舊遺詔聖書》及《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其譯本後來被太平天國欽定採用。他還創辦了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綜觀郭實獵的作品,不少採用小說的形式,就連歷史著作如《大英國統志》、耶穌傳記如《救世耶穌受死全傳》及聖經概論《聖書註疏》等也以人物對話與故事情節作為引子,可見他對小說的體裁情有獨鍾,而可考小說作品不下十餘部。就小說創作量而言,郭實獵在十九世紀來華的所有新教傳教士中首屈一指。
為了蒐集郭實獵作品的珍貴版本及相關文獻,筆者多年來走訪過海內外各大圖書館,主要有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Leiden University)、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澳洲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ibrary)、英國伯明翰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Library)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在此謹向以上各圖書館的負責人深表謝忱,尤其是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的David Helliwell、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Martha Smalley、大英圖書館的GrahamHutt,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基督教在華發展史文獻部的黃淑薇女士。我想特別鳴謝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的Koos Kuiper,2011 年暑假讓我飽覽該館的郭實獵私人藏書,為本書的編注奠下紮實的文獻基礎。
本研究及文獻的蒐集,承蒙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晚清基督教中文小說(1807–1911):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編號CUHK447510)的資助,謹此致謝。
最後,我不得不向郭實獵先生表示謝意。他長眠於香港跑馬地的香港墳場(Hong Kong Cemetery),160 多年來一直見證著香江的變遷。也許出於緣份,我每天從香港仔到中文大學上班,務必途經香港墳場,不期然會遙遙一瞥綠蔭下的郭氏居庭,而他每次總向我揮一揮手,默默催促我馬上加鞭,好讓那批塵封已久的小說早些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