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回能夠以「下半身思考」,全因《性教育是咁的》。電視節目《性教育是咁的》是Now TV 的一個誠意節目。於本地性教育而言,它是無遮無掩三點盡露「開心見性」的一次勇敢嘗試。它曾經上過某年某月的C1 頭條,亦因而引出一些「拒租場地開記者招待會」的風波。如果真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話,我以為《性教育是咁的》正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中的那一粒小石。它的任務,遠遠不只是用來殺時間,還要作為對社會禁忌的衝擊—在衝擊電視尺度之餘,也衝擊性教育的尺度。而我最想的,是以「性文化沙龍」(Saloon)來衝擊性教條、性迷思、性禁忌等性教育問題。
但你們有所不知,沙龍其實來自女人。德國學者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 在她的《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說的其實是一段女性導引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她以為「沙龍」這個寰宇搜奇的百寶箱,是十八世紀法國女人為了繞過男性霸權而出現的產物。在當時社會,女性就算再機靈聰敏,只要一旦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則成為異端。為了學習,她們必須善盡巧思,抓住每個機會;為了闡明立場,必須團結起來以抵抗男性的嬉笑怒罵。這就是「沙龍」—一個女性可以與男性溝通她們的想法和期盼的地方,一個女性自我成長同時也使男性成長的地方,一個少數由女性開啟、主導的文學、社會,甚至政治的文化殿堂。因為「沙龍」,女性得以進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