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嫁給大她十五歲的作家威利,並開始提筆寫作,創作出回憶少女生活的四冊《克蘿汀》系列小說,不過全冠上威利的名字,由於作品甚受歡迎,還開發了周邊商品,包括音樂舞台劇、克蘿汀制服、克蘿汀香皂、雪茄和香水等。1910年與威利正式離婚,不過她仍繼續寫作,為了謀生努力筆耕,經過長期的磨練終成一家。1912年與新聞記者朱文奈(Henry de Jouvenel)結婚,生有一女;作品進入成熟階段,從自傳題材小說轉向客觀小說,不過這段婚姻於1925年告吹。1935年邁入第三段婚姻,夫婿莫里斯.古德凱(Maurice Goudeket)是名珠寶商人,柯蕾特最後幾年的人生坐在輪椅上,就是由她形容為「聖人」的古德凱照料。
獨自一人的新生活是一九○六年遷至維勒居街以後開始的。在默劇演員喬治.瓦格(Georges Wague)的鼓勵下,柯蕾特開始了演藝人生,往來於法國各地的歌舞秀場巡迴演出,掙錢養活自己;也與閨中密友蜜西(Missy)展開同性戀情。一九一一年,邂逅政治家兼巴黎《晨報》(Le Matin)的主編亨利.德.朱文奈(Henry de Jouvenel),柯蕾特搬進位在十六區、她稱之為「使我受惠良多」的帕西小屋。第二段婚姻她繁殖、生育,得女。她為這段人生寫道:「……陽台與三葉飾底下,我過著真正女性化的生活,生活中充滿了能夠療癒的普通憂傷,充滿叛逆、歡笑與軟弱。在那兒我產生了布置與摧毀的興趣。」
一九二五年,柯蕾特在蔚藍海岸遇到商人兼作家的第三任丈夫莫里斯.古德凱(Maurice Goudeket),兩人一起度過數個月的外省生活。一九二七年柯蕾特住進皇宮御花園的夾層空間:「一彎出乎意外的、多餘的、有點令人擔憂的彩虹從不知所措的我頭上劃過……」直到一九三八年她獲得二樓的住處,與詩人藝術家尚.考克多(Jean Cocteau)比鄰而居。她還在這裡悲愴地度過德國占領時期,憂心地營救因猶太身分遭抓捕的丈夫;《逆時日記》(Journal a rebours,一九四一)與《我窗前的巴黎》(Paris de ma fenetre,一九四四)有關戰時生活的記述便是寫於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