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451997
韓福光、朱萊達、蔡美芬、林惠敏、劉意慶、林悅忻、陳子敬
大地
2013年5月10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6451997
  • 叢書系列:經典書架
  • 規格:平裝 / 46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經典書架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人物史/傳記

















    通過32個小時的訪談內容結集成書,附加64頁的照片,本書從他1999年和2000年的回憶錄接續。書中允許我們獨家刊登從未公開過的家庭照片,展現政治強人背後柔情的一面。了解李光耀等於了解新加坡的過去和現在,而我們也推測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新加坡的未來,這也是閱讀本書的一個重要理由。


      李光耀是新加坡最具影響力的人,但他也不乏批評者。面對四面八方的批評,他總是迎面痛擊,從來不畏首畏尾,60年來皆如此。他為什麼要對他的政治對手擺出一副強勢的姿態呢?新加坡會不會走向民主,人民行動黨是否會倒台?年輕的領導團隊勝任有餘嗎?新加坡人宗教意識的提高將如何影響國家?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如何影響新加坡的繁榮?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帶著人民的希望辛苦建立起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島,如今他借鑒過去的經驗,展望對國家未來的期許,為我們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本書把作者們在總統府與李光耀進行的32個小時的訪談內容集結成書,並附加了64頁的照片,連貫性展現了李光耀鬥志昂然、發人深省及爭議性的一面。







    自序? 新加坡語言轉型的經驗



    第一部 一波一波的挑戰

    第一章? 歷史洪流塑造我的語文觀:一九二三∼一九五九

    第二章? 雙語政策終於起步:一九五九∼一九七九

    第三章? 南洋大學興與敗的啟示:一九五六∼一九八○

    第四章? 時勢造就了特選學校

    第五章? 華語運動三十二年細說從頭

    第六章? 調整又調整? 改革又改革:一九八○∼二○一一

    第七章? 中國崛起帶來的大氣候

    第八章? 我的經驗總結



    第二部? 殊途同歸

    李顯龍:學習語言在於激發和維持興趣

    陳慶鱗:我與華文的戀情

    周清海:我的語文學習經驗

    傅海燕:既艱辛又輕鬆——我的雙語路

    羅傑斯:因喜悅和自豪掉淚

    吳多深:和語言打交道

    李瑋玲:用華語做夢

    馮煥好:隱憂與期盼

    胡以晨:在雙語文化之間成長

    顏金勇:我的語文學習之路

    李慧玲:從語言到文化的旅程

    孫燕姿:只因吳宗憲的一句話

    陳振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陳慶文:對新加坡語言學習的反思

    鄭清壽:苦盡甘來

    楊莉明:以雙文化搭建橋樑

    陳其昀:那一大袋的圖書

    陳志銳:從較技到交際——兩代人的雙語學習經驗










    新加坡語言轉型的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出現了許多新興國家,這些國家的特點是,社會上存在多種語言,殖民主義宗主國的語言加上各種當地方言,使得人們的語言習慣變得很複雜。



      一個新興國家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統一人民的語言。新加坡在這方面,擁有超過半個世紀的豐富經驗。



      在一九五九年成為自治邦之前,新加坡的學校分成四種不同語文源流:華文、英文、馬來文和泰米爾文學校,其中以華文學校人數最多。



      這本書裡,我集中探討我們如何把英文作為「第一語文」、把華文作為「第二語文」來教導學生的問題。我們一直不斷調整英文和各族群本身的母語(對華族而言就是華文)的教學,確保人們一方面能夠掌握我們的行政語言──英文,另一方面也能掌握自己的母語。



      為了維護各族群的認同感和傳承祖先的文化,各族群以本身的母語作為第二語文是有必要的。



      在各個族群中,以華族學生同時學習英文和華文碰到的難度最大。漢字沒有字母或語音符號,每個字是表意字或象形字,單從文字很難看出讀音。一個人若從小沒有學會漢字發音,長大了才學是加倍困難的。



      我們的語言教育目標是在不影響學生掌握英文能力的前提下,為學生定下一個實際的華文水準。越常使用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的運用能力自然越強。而一個人的語言天分和他的智商並不完全相關,智商同等的人在語言掌握能力上會有很大的差別。一般而言,女生的語言能力比男生強。



      因此,我們得不時重新平衡英文和華文之間受重視的程度。講華語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有較高的華文水準,而對那些來自英語家庭的孩子來說,平日學習華文已經面對難題,若還要提高華文水平,他們的父母自然感到不滿。雙方好像拔河那樣,拉來拉去。政治上的壓力使得政府要在英文和華文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變得很困難,實際情況往往像鐘擺那樣,進兩步,退一步。我們後來發展出了「單元模式」的教導方案,以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但新加坡的雙語教學很複雜,要不斷求變,不能說這是最理想的辦法,以後可以一直沿用,不做任何修改。



      這本書寫出我們五十年發展雙語教育的經驗,要讓家長了解學習雙語是零和對策。英文多用,華文就弱。華語多說,英語就沒有那麼好,這是沒有辦法的。



      半世紀的雙語教育歷盡艱辛



      新加坡五十年的雙語教育道路,崎嶇不平,這得從上世紀五○年代說起。



      根據一九五六年《新加坡立法議院各黨派華文教育報告書》的建議,我們在各語文源流的小學實行雙語教育。以華校來說,就是教導學生華文和英文;在英校,就是教導英文和各族群的母語(華文、馬來文或泰米爾文)。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後,我們在小學和中學逐步貫徹雙語政策。一九六六年,所有中一生必須修讀第二語文,但英校華族學生還不須要選擇母語(華文)為第二語文。一九八一年,我們規定學生報讀大學時,A水準會考第二語文必須考獲AO副修水準的E8(一九八三年提高到D7),而且分數算進大學入學總分;一九八○年開始,我們進一步規定英校華族學生必須以華文母語為第二語文(從前他們多選馬來文)。這些規定給來自講英語家庭,成績雖然優異但華文差的華族學生,造成了日後升大學的障礙。到了二○○四年,報讀大學,華文母語第二語文仍然必須達到所定的最低水準,但是分數已不再算進總分。



      這本書從頭記述了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五十年來的演變。



      在學習語言的問題上,學生的家庭用語是關鍵。起初我並不了解在家使用華語(母語)的學生,在學校更容易掌握華文。我們忽略了家庭用語這個因素的重要性。

    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做我們雙語教育的榜樣。我從學校雙語教育成績的年度統計數字,以及自己在成人時期學習華文的個人經驗,摸著石頭過河,得出一些雙語教育的概念。在上世紀五○和六○年代,我把三個孩子送到華校就讀,學校裡所有科目都用華文課本,他們的英文是在家裡學習的。



      當時的家長很精明地預見,孩子進入以英文為第一語文(母語為第二語文)的英校讀書,將來更容易出人頭地。因此,他們紛紛把孩子送到英校去。



      華文作為「第二語文」,我們經過很多年才發展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法。起初我們缺乏通曉雙語的華文教師,他們來自傳統的華校,英語能力差,用華文第一語文和單語的方式,教導來自英語家庭的學生學習華文。學生跟不上,自然對華文產生抗拒心理。



      其實,新加坡原本就具有優異的社會條件可以讓華族學生通曉雙語。我們早期的社會同時存在著一個講英語和另一個講華語的環境,英文和華文兩大語文源流各有歷史悠久的學校和課本,還有報章、電視臺、戲院和圖書館都體現了華、英語並存的特色。學生在家裡、商店、小販中心、社交場合等等公共場所都有機會講華語或英語。在殖民地時期,新加坡只有少數學生在英校就讀,他們畢業後為英國官員做事,社會大眾則是另一個廣大的講華語和方言的華族群眾。因此,我們本來就有一個講雙語的社會環境,有利於英文和華文的學習。



      今天的雙語學習環境已大不同



      時代變遷,現在的年輕華文教師具有雙語能力,他們正逐漸取代老一輩的單語華文教師。在小一和小二階段,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華語聽和說的能力。閱讀和書寫的能力則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成為高年級的學習重點。華文教師用英語解釋較難的華文辭彙。這是一個大轉變。以前,華文教師同時教導學生聽、說、讀和寫的能力,這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負擔。



      腦神經專家證實,學習語言最好是在孩提時候。家裡、遊戲班、幼稚園、小學都為孩子提供無窮的語言學習機會,一個人要到成年時候才來學習華語就困難多了。每個漢字四個不同的發音很難掌握,所以要講流利的華語並不容易。在年紀小的時候,當耳朵、舌頭和大腦最為敏銳和靈活時,是學習華語的最好時刻。



      華語流利的家長如果能在家跟孩子講華語,這對孩子掌握華文有很大幫助。學生在家使用的辭彙雖然有限,但通過多講,熟悉華文句子結構,可為他們日後學習華文打下基礎。講華語的家長不必急著要孩子學好英文,因為日後學英文的時間有的是。自上世紀八○年代後期開始,新加坡已經成為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社會。在學校,所有學生都學習英文,英語成了我們社會的主導語言。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出生的華族孩子,倘若在家裡使用華語,日後上學,掌握華文並不是問題。倘若在家裡講英語,則日後學習華文就跟其他美國人一樣,覺得是件苦差事。



      很多講華語的家長誤以為,在家裡即使用文法不通、發音不準的英語同孩子交談,也對孩子的英文能力有好處。其實,孩子在上完幼稚園和小學之後,英文便會逐漸成為他們的主要用語。小學階段有七五%的課程時間是使用英文,二五%使用華文。在中學,這個比例則是八五%對一五%。只有在特選中學和初級學院的雙文化課程,才有更多的課程是用華文教導。至於高等教育,包括理工學院和大學,英文則是唯一的教學媒介語。那些到中國和臺灣的大學深造的學生,回來工作後便投入英語環境,英語久而久之也成為他們的主導語言。



      我的三個孩子出身傳統華校,但他們工作之後,使用的是英語,華文變成了他們的第二語文。在新加坡,只有華文教師和華文媒體工作者等才會繼續以華語作為主導語言。



      一個人可以通曉多種語言,卻只有一種主導語言,就算以語言為專業的專家也不能例外。他們的第二語文表達能力無可避免地會比較低。中國最好的華、英語同步翻譯員,英譯中(他們的主導語言)的能力,比中譯英的能力強。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外國華、英語同步翻譯員,情形則剛好相反。



      新加坡人的主導語言是英語,這是我們吸收知識的最方便媒介。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華族新加坡人如果也能講得一口漂亮華語,是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認為一般新加坡人,只要能講華語,即便現在水準不高,辭彙貧乏,將來工作有需要,通過實際磨練,辭彙增加了,他的華語自然會流暢起來。所以,最怕是一開始就放棄學習。學習華文不管多麼困難,都應該有個開始,持之以恆,必能一生受益無窮。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