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百年佛緣: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

百年佛緣: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1656
郝柏村、林良、余光中...等/合著
天下文化
2013年4月02日
120.00  元
HK$ 102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規格:軟皮精裝 / 351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社會人文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光,念念分明。

作者簡介

郝柏村

  前行政院長

林良

  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余光中

  詩人.國立中山大學終身教授

張作錦

  前聯合報社長

慈惠

  佛光山長老

閻崇年

  清史專家

慈容

  佛光山長老

吳伯雄

  國民黨榮譽黨主席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蔣孝嚴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呂芳上

  國史館館長

王力行

  天下文化遠見事業群發行人

鄭石岩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余秋雨

  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
  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

嚴長壽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葉小文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

趙怡

  前新聞局局長

何寄澎

  考試院考試委員

劉長樂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吳清基

  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前教育部長

依空法師

  西來大學執行董事

李昂

  知名作家

李瑞騰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趙麗雲

  考試院考試委員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

趙翠慧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

林清玄

  知名作家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沈春華

  電視資深主播

符芝瑛

  人間福報社長

滿義

  佛光山開山寮書記

蕭依釗

  星洲媒體執行董事

覺培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

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許悔之

  有鹿文化總編輯

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前教育部部長、考選部部長

蔣曉松

  博鰲亞洲論壇創始人

簡志忠

  圓神出版社董事長

錢文忠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百年佛緣
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

目錄(內文排序依作者年歲序列之)

出版者的話
星雲之心  高希均
《百年佛緣》自序 星雲大師

寫在百年佛緣之後
人間佛緣 百年仰望 星雲大師
喜見人間佛陀——星雲之心

◆ 功在中華  郝柏村
大師出自吾鄉,渡海來台,宣揚「人間佛教」,集慈善、文化、教育等事業於一身,功在中華,余心甚佩。

◆ 《百年佛緣》讚  余光中
大師在高僧之中,與文藝界最為親近,不少作家都是他的老友。

◆ 這位「儒僧」把佛教帶向人間  張作錦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發動的「人間佛教」運動,可視為東方的「宗教革命」,它改變了出家人與世間人的關係,其意義可能更深,其影響可能更遠。

◆ 我在百年佛緣中  慈惠
在百年佛緣當中,我不僅親見了師父所走過的路,也明白他對人、對事的基本態度──我是眾中之一;因為「我是眾中之一」,所以舉心動念都是為大眾著想。

◆ 《百年佛緣》讀星雲大師  閻崇年
星雲大師把「一個和尚」做到了臺灣,做到了大陸,做到了亞洲,做到了世界,一句話——做和尚做到了極致。

◆ 從大師的行誼看他的成就  慈容
在我跟隨大師學佛、出家的六十多年歲月裡,我見證了他為人處世一個重要的信念,那就是──什麼都不要。

◆ 蔣家與星雲大師的幾代佛緣 蔣孝嚴
大師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中國國民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受經國先生邀請做報告,大師當眾黨政高層提出要包容黨外人士,並且應開放大陸探親。

◆ 從一幀照片想起  余秋雨
我側身注視著他袈裟飄飄的高大身影,心想,這實在是一種人間奇蹟:氣吞山河卻依然天真,成功連連卻與世無爭,立足經典又非常現代,面對仇怨只播灑愛心。

◆ 好語如珠、澎湃湧來──展讀大師的般若因緣 楊朝祥
因為教育,讓我和大師結緣。為響應大師的「把智慧留給自己,將大學留在人間」的教育理念,我決定辭去考選部部長,接任佛光大學校長一職。

◆ 人間佛教的心靈革命 嚴長壽
猶記當時星雲大師對我說:「這裡沒有一件東西是我的,你拿去吧!」他這種「無我」的精神真令人動容。

◆ 善者  劉長樂
作為一個善者,大師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兩岸的溝通。兩岸真正的文化互動,民眾間敵意的消除,也許是從一顆止咳的羅漢果開始……。

◆ 一瞬點亮萬古長空  林清玄
師父無所不談,他的口才很好,直抒胸臆,不必修飾,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他的記憶力奇佳,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一絲一縷還歷歷如繪,有時候提到人名,一天可以說出上百個名字,令我驚奇不已。

◆ 波瀾壯闊,浩瀚無際的人生  簡志忠
大師做出指示:「離佛一尺皆是佛道,你放手去做。」八十歲的大師,不拘泥傳統,思想新穎,無怪乎他倡導的人間佛教這麼貼近人心,充滿活力,影響深遠。

◆ 佛緣千萬  蕭依釗
「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我明白了為甚麼星雲大師在弘法之餘,還要費心勞力辦「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媒體環保日。

傳唱百年梵音——星雲價值
◆ 我看百年佛緣  林良
他待人真誠,富包容心,跟時人有廣泛的接觸,不分階級,不論貧富,都能保持美好的關係。因此,他的文章像一面鏡子,為百年來的社會變遷,留下了一幅一幅生動的圖畫,就像一部具有臨場感的歷史書。

◆ 與《百年佛緣》結緣 吳伯雄
大師弘法半個多世紀了,我個人也跟隨他學佛行佛數十年;真正說來,從我的父親吳鴻麟老居士到我的孫姪輩,我們四代都是佛光人。

◆ 百年佛緣──一部當代佛教史 呂芳上
《百年佛緣》本書是經由大師口述親身見聞,再由弟子記錄整理而成,對於了解中國近百年來的佛教,尤其是戰後臺灣佛教發展,有許多前所未錄的原始資料,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 一道歡喜的法門,一群歡樂的僧侶 王力行
初到時,一片廣闊土地,她心生恐慌,忽然想起大師說:「只要慈悲,無處不可以去。」頓時覺得「師父與我同在」。

◆ 台灣的奇蹟──星雲大師 洪蘭
直到我看了大師的《百年佛緣》才知道「空」的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空,佛教的空是「有」的意思,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房間空了,人才能進住;眼耳鼻舌空了,人才能存在,這是何等智慧的解說,讓人心悅誠服。

◆ 百年猶一瞬、無盡是佛緣 何寄澎
人生如此一路走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復正是大師「雲水行腳,日月禪心」的境界;於是,平凡正所以見其不平凡。

◆ 師父印象 依空
我的色身父親教我「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知恩、感恩、報恩的千古道德,我的慧命師父則教我布施、慈悲的修行功德。

◆ 讀《百年佛緣》 蔣曉松
星雲大師他有台灣情,但更有中國心,對兩岸的和平心心念念、掛念天下蒼生。多年來,從他的言談舉止流露,令人欽敬。

◆ 文字般若智慧花 曾淑賢
當我們用心閱讀本書時,從字裡行間就會不經意浮雕出大師處世的風采。在大師看來,一切財富都是身外之物,它只是助人行善的資糧,而不是享受的資源。

◆ 讀《百年佛緣》,看「人間佛教」 滿義
現在社會大眾只要談到「人間佛教」,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已然劃上等號;就像「佛教」與「人間佛教」已被當成同義辭一樣: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覺培
悟者的世界何處不淨土,大師的書桌既是寫作、辦公處,也是吃飯、會客的地方,這張老舊得不起眼的大桌子,既能讓大師一筆字揮毫,也能諄諄課徒教育弟子。

◆ 歡喜 于丹
大師依舊微笑:「我們出家人,不用煎炒烹炸,也不用濃油赤醬,我們有的是時間,肯用心思花時間用清水煮,調出食材本來的香味就好。」

◆ 有佛法就有辦法 錢文忠
特別是在當今的世道人心之下,我們在堅信「有佛法,就有辦法」的同時,還必須積聚好因善緣,善行布施,巧為方便。畢竟,「有了辦法」,佛法才能更好地來到人間,接引終生。

歡閱眾生因緣——星雲精神
◆ 跟隨星雲大師的腳步 走向百年佛緣 簡靜惠
隨手翻翻《百年佛緣》都是信條、名言,提醒我們要從自身的行持做起,很簡單也很自然的,只要發心都可以做到。星雲大師的一生行徑明明白白的寫在這兒,以實際的行動來昭示對信仰的堅定。

◆ 讀書讀事讀人如入三千大千世界 鄭石岩
讀《百年佛緣》你可以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要領,可以啟發通情達禮的修養,更可以從大師的風範中學習巧智慧心的圓妙。你是個企業界人士,可以從中看到管理與成長的心要。你是一般讀者,可以看到正向心理和轉識成智的幸福新知。

◆ 不平凡的人生 林聰明
在年輕時期,大師上台講經說法時也曾多次顫抖、不知所措,甚至忘了台詞;經過再三努力、改進,以及事前充分準備,終於克服怯場的問題。

◆ 天佑中華 得天獨厚 葉小文
這些年交往較多,近又讀他口述的《百年佛緣》,能想到他要講的話,能感悟到一個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虔誠善良的佛教徒的赤子之心。

◆ 人生一瞬 日月長明  趙怡
大師在創業告白中說了兩句話:「大海有平息之日,業海無止靜之時」,這是他一時的感嘆?還是在自我激勵?或許,是大師在對人間佛教的終身奉獻做出神聖的承諾!

◆ 百年佛緣見奇蹟 佛光普照眾生利 吳清基
佛光山是一個行解並重的菩薩道場,所有佛光人都秉持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從自身的行持,進而擴大到利他的菩薩道修行,以實際行動來昭示自己對信仰的堅定。

◆ 百年難見的世界性規模 李昂
大師一定看出我的囧境,伸出一雙敦厚的大手,將我伸出去的手包復其中,那種祥和的溫暖,我還是生平第一次經歷。

◆ 閱讀的感動  李瑞騰
我彷彿見到一位智者,他慈悲而有勇氣與毅力,永遠有解決難題的能耐,許多革命性的創舉,不必發表什麼宣言,在靜默自如中即已完成;他總能執簡馭繁,舉重若輕,令人讚嘆!

◆ 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其解  趙麗雲
「我感受生命『也無風雨也無晴』、不憂不懼、不喜不怒、無輕無重的平靜和歡喜。所以我想,人生縱有曲曲折折、風風雨雨,不懼曲折困境,效法菩薩精進向前,所謂『向前有路』,向前的人生必定有希望。」

◆ 何等殊勝的因緣 趙翠慧
原來,李教授四十年前在一家雜誌社當編輯,師父常常投稿。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大師竟然可以在四十年後,還記得曾經投稿過的雜誌和編輯的名字?太出乎意料了!

◆ 《百年佛緣》自在人間 沈春華
在星雲大師諸多首開風氣的革新和創見中,我認為影響最重大的還包括大師身體力行的「平等心」。

◆ 《百年佛緣》讀後 符芝瑛
凡是合理的權益與尊重,我們佛教徒都可以去爭取,而且應該當仁不讓。最後給了我兩句話:「寧叫老僧入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

◆ 法爾如是 許悔之
讀心之人終會知道要因指見月
後來之人合掌讚歎法爾如是



序言

星雲之心-讀《百年佛緣》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

  (一)透明與無私

  讀完十五卷大師口述的《百年佛緣》,就像百科全書那樣地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真是傳記的典範。大師每做一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一年前落成的佛陀紀念館以及這套剛出版的《百年佛緣》,就是他年近九十的另二個例子。

  記錄「佛緣」的書記有一段生動的見證。「這部《百年佛緣》的特質是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光,念念分明。」

  因此《百年佛緣》是大師敘述他的生命歷程─不論是生活、社緣、文教、僧信、道場、行佛,娓娓道來,美不勝收;也折射出一個大時代的苦難奮起─百年來中國的動盪、台灣社會的嬗變、海外華人的處境。

  是因為大師內心深處擁有了透明與無私的信念,書中才會記述這麼多人物的交往,這麼多事物的觀察,這麼多改革的推動,這麼多佛緣的分享。

  (二)「星雲精神」

  六十年來大師的貢獻,呈顯在三方面:改革了宗教、改變了社會、改善了人心。讓我分別以「星雲精神」、「星雲價值」,及「星雲之心」稍做引伸。

  「星雲精神」就是不怕困難、不懼挫折,求新求變,曲直向前。最好的實例就是與2005年暢銷全球的英文著作《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相比。此書的二位管理學者金偉燦與莫伯尼指出:任何組織不可能永遠保持卓越,要打破這個宿命,就是要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不再堅守一個固定的市場,要勇敢地另建舞台,另尋市場,另找活水,就能在新發現的藍海中揚帆前進。否則,就會在一池死水中衰退,終至消失。

  開創藍海,要有四項策略:(1)「消除」哪些習以為常的因素?(2)「減少」哪些不必要的因素?(3)「提升」哪些需要的因素?(4)「創造」市場上尚未提供的因素?(1)與(2)在節省成本,以擴大需要;(3)與(4)在創造「差異化」與「新價值」,以開拓市場。

  會令《藍海策略》作者驚訝的是:他們所倡導的藍海理論,事實上早已有大師與他的弟子默默地在推動:

  .佛光山一直在努力開創人間佛教的「新市場」;
  .與其他宗教常相往來,使「競爭」變得不對立;
  .吸引新的信徒以及創造社會的新需求;
  .以新的事業與願景,增加信徒的熱情及社會的信賴;
  .不斷提升內部人才的培育與外語能力,並且加強內部作業系統。
  .更以不同的說法語言及弘法方式來傳播人間佛教。

  這樣的用心、做法、效果,更超越了藍海策略。因此二○○五年滿義法師所寫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就是「星雲精神」的推廣,即是人間藍海擴大的中文版;更正確地說,星雲大師是人間藍海的領航者,比之英文著作已經先啟航了半個世紀。

  更需要分辨的是:企業所追求的「藍海」是企業利潤、個人財富與產業版圖;人間佛教所追求的「藍海」是現世淨土、人間美滿、慈悲寬容。

  就是這種藍海策略的「星雲精神」,改革了人間佛教。

  (三)「星雲價值」

  「星雲價值」進一步「改變了社會」。大師的價值觀,就是堅定不移地推動人人可以親近的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同時又提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面對社會的不安,又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人間佛教的推廣,是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宗教與文教活動走進人群、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及走向國際。大師本人當然是最關鍵的人物,凡是接觸過他的人無不被他的一言一行所感動。

  大師又深知人生離不開金錢、愛情、名位、權力,因此又不斷提倡正確的價值:「要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藝術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他自己從不間斷著述立論、興學育才、講經說法、推廣實踐、四處奔波,全年無休。「星雲價值」就這樣地溶入眾人的生活之中,年復一年地變成了社會向上的巨大力量。

  (四)「星雲之心」

  集「星雲價值」與「星雲精神」於一身的即是「星雲之心」,大師以其一身言行,做到了「捨才有得」、「我不會命令,只會慈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大師常說的十句片語,正表達了「星雲之心」的十個元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
  以無為有,不據為己有。(無欲則剛)
  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老二哲學)
  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包容、謙卑)
  做難做之事,處難處之人。(接受挑戰)
  有情有義,皆大歡喜。(追求雙贏)
  我不懂管理,只懂人心。(以心帶人)
  跟別人結緣,只有真誠的心。(以心交友)
  不看我的字,看我的心。(以心寫字)
  我有一點慈善心及一顆中國心。(以心為本)

  這顆「星雲之心」的全面光輝就是慈悲和智慧。因此大師所到之處,就激起了浪花,掀起了風潮,引發了熱情,創造了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

  (五)最後的問與答

  一九四九年一位二十三歲的揚州和尚從大陸到台灣,沒有親人,不諳台語,孤苦無援;還被誣陷為匪諜入獄二十三天;但腦無雜念,心無二用,投下了六十年的心血,開創了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

  這位法名「悟徹」的出家人,就是現在大家尊稱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都已變成了「台灣之光」。這是「台灣奇蹟」的一部分,這是台灣「寧靜革命」的另一章,這是中華民國開國百年來的宗教傳奇。

  在眾人心中,總不免好奇地想瞭解:星雲大師

  .如何以其智慧,把深奧的佛理,變成人人可以親近道理?

  .如何以其毅力,再把這些道理,變成具體的示範?

  .又如何會有這樣的才能,把龐大的組織,管理得井然有序?

  .又如何會有這樣的胸懷,在五十八歲交棒,完成世代交替,又如何再在海外開創一片更寬闊的佛教天空?

  .如何能著述及口述近二千餘萬言,並且譯成英、日等二十餘種語言?

  .如何能獲得三十個以上國內外的榮譽博士及無數的獎項?

  .如何能在國內外辦多所大學、社區大學、中華學校;又如何能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多所圖書館、美術館、全球近三百所道場,以及剛落成的壯麗的佛陀紀念館?

  .最後,又如何以其願力、因緣、德行,總能「無中生有」,把人間佛教從一角、一地、一國而幅射到全球?

  如果細讀《百年佛緣》全集,大概就可以找到線索及答案。

  面對所有這些建樹、成就及榮譽,大師大概會淡淡地說:「所有這些都不是我的,一切都是大眾的。」大師居然沒有自己的書房與書桌,也沒有自己的帳戶及存款。

  大師會更堅定地說:「我來世還要做和尚,我做和尚做得不夠好。」

  大師心中還有一個與時俱增的掛念:就是兩岸的和平交流與兩岸的和諧相處。

二○一三年三月六日台北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自序

百年佛緣

  二○一一年(民國一百年)八月二十三日,行政院文建會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一場宗教界聯合慶祝國家百年的祈福活動,定名為「愛與和平」,引發我想寫一些百年來的佛教,作為這個時代的見證。在此之前,國史館也希望我寫一部民國百年的記事,由於自己出生也晚,生於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的我,沒有趕上民國初年,倒也恭逢建國百年的盛會,加之回憶歷史可以增加生命的長度,我便在八十五歲,時值民國百年之際,以殘障老人之身,口述這本《百年佛緣》,作為國家百年的賀禮。

  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貧苦的家庭,歷經北伐、中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記得母親告訴我,我出生的那一天,適逢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率軍北伐和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在江蘇會戰的時候,軍隊正在家門口殺人,我就哇哇墮地了。

  十歲那一年(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由於年幼,不懂得國家大事,也不知死亡何事,對於生死並不感到畏懼。在戰亂裡,每天跟隨許多小朋友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甚至觀看兩軍作戰,以數死人的屍體為遊戲。所幸,國軍和日軍知道兒童與戰爭並無關係,便任由我們在沙場上、街頭巷尾裡奔跑,彼此也相安無事。

  是年冬天,日軍趁勢又在南京製造大屠殺事件。當時,在我家鄉的門口,遠遠的,就能看到南京城的上空火光沖天,頓時,把整個冬夜的雪地映得通紅。殘忍的戰爭,竟然也可以成為一幅美麗的景色。

  嚴冬臘月的夜裡,在雪花飄飄之中,我肩上扛著棉被跟隨難民潮,漫無目的地向蘇北方向逃亡。「逃亡、流浪,流浪、逃亡,逃亡到哪裡?流浪到何方?」我一點兒都不知道。總之,戰爭真不是人過的日子,但經過槍砲子彈洗禮過的人生,自然別有一番體驗。

  當時,我不但日食三餐都很困難,也沒有錢讀書,連學校都沒有看過。所幸,父母生養我一個健全的身心,賜給我福德因緣,十二歲的時候,因緣際會,我就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做了沙彌。

  出家最初十年,我在棲霞和焦山兩地過著關閉的生活,談不上受什麼教育,只記得老師每天大聲地喊叫:「不准東張西望!」「不准講話!」「不准竄寮!」這個不准,那個不行,一天之中,除了早晚課誦以外,唯一准許的,就是搬柴運水、打掃環境、打坐參禪;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了我不看、不聽、不說的青少年時期。

  不過,偶有一點時間,我還是偷偷地閱讀從南京鄉村師範學校撤退到大後方後,散落在滿街滿路上的書籍;其中,我拾到一本《精忠岳傳》,因為認不得多少字,只能似懂非懂地看。好在幼年的時候,聽過家中長輩們經常談起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女婿張顯、結拜兄弟牛皋等忠義之事,心中大為佩服,也就依樣畫葫蘆效法起來,自覺人生就應該要這樣盡忠報國。

  儘管寺院裡有一些沒有讀過什麼書的老師,成天只教導我們不看、不想、不說、不聽,但這並不能讓我們心悅誠服的接受;偶爾,我們還是會悄悄地看看天空的雲彩,聽聽樹上的鳥叫,感受一點外面世界的音聲色彩。

  這樣過了多年眼不看、耳不聞的日子之後,一九四一年左右,我終於輾轉聽到人說太虛大師在重慶弘法的訊息,耳聞印光大師在蘇州靈巖山主持念佛道場的情況,也得知上海圓明講堂圓瑛法師、鎮江金山寺霜亭法師、超岸寺震華法師在佛教界活動的情形。

  之後,我又再從年紀較大的一些學長口中,聽到太虛大師的弟子,如:大醒、芝峰、法舫、法尊、葦舫、常惺、樂觀、會覺、塵空法師等,後來我也都有親近他們的因緣。我也獲悉許多在家居士,像:楊仁山、歐陽竟無、唐大圓、呂秋逸、王濟同、虞愚、張聖慧、呂碧城、章太炎、梁啟超、康有為等大善知識的信息。另外,一些較年輕的法師,比方:竺摩、巨贊、通一、慈航法師等,往後我也有機會和他們學習。

  一下子之間,這些大德、居士們都進到了我的思想、生活、心靈、腦海裡,在我心底樹立了形象,放大了光明。我沐浴在這許多善知識們為法為教的熱忱之中,也感覺到自己出家學佛,似乎時時都有諸佛菩薩、護法善友在向我招手,要我跟隨著他們的腳步向前邁進。

  一九四七年,我在宜興擔任短期的國民小學校長,翌年(一九四八),擔任南京華藏寺住持。不久,徐蚌會戰(淮海戰役)發生,因為不忍生靈塗炭,一介僧侶又不知如何報效國家,便想到幫忙收埋死屍、照顧傷患,為亂世做一些功德。但這個時候,忽然接獲指示,要受過訓練的人,才可以參與救護工作,訓練的地點要在台灣。不得已,我只有和年輕的老師們,如:介如、普蓮、慎如、圓湛、合塵,以及我的剃度師父志開上人、幾位有為的學長,像:智勇、惟春、能培等人告別。忽然間,我竟也依依不捨起來了。

  我在大陸沒有什麼親人,母系的親友只有幾位舅舅、舅母,由於自幼出家,疏於往來;在父系的親人,也只知道有一位姑母,動盪的時代裡,已不知流落何方,直到兩岸解凍後,才知道他們住在上海。或許是因為這樣,我對親族並無多大的思念之情,反而對佛門的法系、師長、法侶相當懷念。

  一九四九年,大批軍民紛紛渡海來台,我竟然在發生太平輪船難事件,兩千多名受難的冤魂沉入海底之後,幸運平安地抵達台灣。可以說,來到台灣初期的我,既無強勁之親,亦無同參道友,靠著諸佛菩薩的加被,一切也都逢凶化吉了。

  尤其,那一段苦難的歲月裡,我雖然遇上一些外緣,好比《自由青年》雜誌社社長錢江潮教授要我參與編輯、中央社希望我擔任記者等,都被我一一辭退了。為什麼?主要的就是為了「不忘初心」:「我要把一個和尚做好!」特別是在那個時候,太虛大師等許多記憶中善知識們的影像,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浮現,似乎是在告訴我:「你怎麼能捨棄當初那份『為了佛教』的發心呢?」

  來台之初,人地生疏,漸漸地,我也結交了台灣佛教各縣市支會的領導人;之後,又認識了一些寺院的住持,他們在地方上都是具有一定力量的人物。同時,從外省來的許多大德,如:大醒、東初、慈航、南亭法師等,也紛紛向我招手,提出邀請,希望我能幫助他們從事佛教的工作。

  就這樣,我曾為大醒法師主持過「台灣佛教講習會」,也為東初法師編輯過《人生》雜誌。而在中壢圓光寺,為妙果老和尚看守山林這段期間,特別要感謝的是,得力於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的父親吳鴻麟老居士的協助,幫我報了戶口,從此,我終於能在台灣落腳弘法了!

  一九五二年,宜蘭士紳李決和、林松年、馬騰等居士,邀請我前往宜蘭講經弘法。由於當地遲遲沒有一位出家人正式駐錫寺廟,因此在他們的盛情邀約之下,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我也就應允,跟隨他們前往一間龍華派的小寺廟「雷音寺」弘法,並且成立「念佛會」。期間,我依然沒有忘記自己對弘揚人間佛教的使命,陸續組織青年會、歌詠隊、弘法隊、文藝班等,接引青年學佛。感謝這座小寺廟裡六、七十歲的老住持妙專尼師和老太太金梅姑,容許我這個外省青年法師利用寺廟的走廊、庭院、佛殿當為教室,做起弘法的道場。

  在青年日益增多之後,感於教育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又興起了創辦佛教學院的念頭,於是有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的成立,乃至現在的叢林學院、海內外十餘所佛學院,以及高中、國中、小學,西來、南華、佛光、南天等大學,就在這樣的因緣下應運而生了。

  除了親近佛教界的大德之外,日後,我和台灣主持政治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過一些往來。例如: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教育部長蔣彥士、創辦中國文化大學的張其昀與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等,甚至在這之前,和服務於警務處的陶一珊、陳仙洲等幾位處長,也都曾經做過朋友。

  只是我生來「和尚命」,想到古德所說「為僧只宜山中坐,國事宴中不相宜」,也就告誡自己要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遭遇許多苦難挫折,我也不曾向他們請託,尋求幫助,一心只想安住在佛教裡面,憑著自己的點滴願心,勤勤懇懇地服務奉獻,讓佛教發光發熱。

  但這個社會是由不得我們獨善其身的,後來吳伯雄、陳履安、黃啟瑞、高玉樹、陳武璋、林洋港、邱創煥、高育仁、陳?汾,接著鍾榮吉、潘維剛、趙麗雲、丁守中等多人,紛紛邀約我到中央黨部、省訓團、救國團、社工會等單位講演,乃至三軍各司令部郝柏村、高魁元、蔣緯國、王昇等上將,也都曾經邀約我到金門、馬祖、蘭嶼、綠島、成功嶺、東沙群島、三軍大學、聯勤總部、陸軍官校等弘法。由於這許多因緣,彼此也就有所往來了。

  台灣的社會信仰多元,政府播遷來台之初,民間宗教、日本佛教、蔣宋美齡夫人的基督教盛行,我們初來乍到,沒有任何背景,弘法自是困難。雖然如此,在複雜的大環境中,我們對於推動人間佛教仍然深具信心,一心一意要讓當時台灣的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入家庭、從僧團普及到信眾、從談玄說妙進而能夠落實在生活之中。

  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都是對人說的法,這不就是人間佛教嗎?因此,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在台灣,早年曾經獲得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張清揚女士、趙恆惕、李炳南等人的護持,後來又有趙樸初、吳伯雄、柴松林、高希均、劉長樂等有識之士的肯定,一時之間,台灣成為二十世紀全世界弘揚人間佛教的典範。

  目前,佛教在台灣之興盛,光是佛教組織就有:中國佛教會、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中華佛教居士會、中華佛寺協會、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佛教青年會等。此外,佛教還有很多的雜誌出版、慈善救濟、養老育幼等利生事業,尤其佛教創辦的大學,像佛光山創辦西來、佛光、南華等大學,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和許許多多中小學、幼稚園的開辦,都讓佛教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蔚為奇觀。

  總說,台灣光復以來,六十餘年,台灣的佛教得以從取締拜拜到改良拜拜,從新寺不准建、舊寺不准修到自由修建;戒嚴期間,從不准集眾講演弘法到開放弘講,從寺院駐兵到遷離還寺;從取締佛學院到佛教大學林立,從限制僧尼出國參訪到國內外自由行腳;從三更半夜調查寺院戶口到現在不再聽聞此事,從寺院功德箱須由鄉鎮公所開啟到現在不管不問;從寺廟求助鄉鎮代表,到現在縣市長、立委等公職人員選舉,都要爭取寺廟選票;從在家眾擔任管理人到出家眾主持管理;從限制傳戒到開放任由大家自由傳戒。

  乃至在佛教人口結構上,從老年到青年,從香客到義工,從私塾讀書到碩博士生,從台灣不重視女眾,到現在比丘尼撐持起佛教半邊天,主持佛教會、擔任住持、大學教授,負責編輯出版等。在信仰修持方面,從求神賜予到服務大眾,從一盤散沙到教會組織,尤以國際佛光會海內外數百萬佛光人擔當起護法弘法的使命,從化緣求助到喜捨行佛,從庵堂到學校,從佛殿到講堂,從拜拜到法會,從誦經讚頌到歌唱舞蹈,從寺廟道場到國家殿堂,從台灣本土到國際弘揚等等。這些都是所有佛教徒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的改變,也可以說是我勤為用心之處。

  當然,現在台灣佛教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宗教法的訂定、寺廟靈骨塔收費課稅問題、佛學院資格的認定、外國僧尼在台灣不易取得居留等;這些都還有待政府諸公放寬限制,以便讓佛教慈悲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發揚光大,造福廣大人群。

  佛教講到時間,都說「無量阿僧祇劫」;講到空間,則說「無量無邊的世界」;講到生命,即是「十方法界眾生」。希望人間佛教的發展,在空間上,能把佛教帶到「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諸世界」;在時間裡,能把佛教從過去、現在,帶到「此時、彼時、無限的未來」;在生命間,能夠廣度一切,讓十方法界眾生」早登彼岸,脫離苦海」。

  在緬懷佛教往事之際,心中也不禁升起,佛教並不只有這百年,打從佛陀在菩提樹下發出「人人皆有佛性」的宣言開始,人間就已經有了佛教。這一部口述歷史,雖然在無窮無盡的時空裡,只是大海的一漚,但希望能在久遠的生命長河裡,留下些許的貢獻。

  本書乃為民國百年獻禮而做,由於年紀老邁,諸多往事不復記憶,許多人物僅述片爪鴻泥,但所記之事皆真實不差;而有更多仁者、好友的高風亮節、美好行誼,也非此小書能全部觸及。此外,由於政府缺乏正確的宗教政策,讓佛教自生自滅,以致發生宗教的歧視、民政對寺廟法權的無知、治安單位對佛教的誤解、各界對佛教文化的忽視,乃至缺少對宗教正當的輔導等問題,匆促完成而沒有觸及探討,實為遺憾。

  這套書的內容由我口述,法堂書記室紀錄,並且由蔡孟樺小姐等擔任美工編輯。

  口述匆匆,必有遺漏之處,尚祈各位見諒。二○一三年三月(農曆二月初一)出版之時,正逢我出家七十五週年紀念,千言萬語,都在此化為心香一瓣,獻上祝福。尤其現在,兩岸在「九二共識」之下,大家要好自為之,珍惜和平、友好之不易,彼此尊重包容,融和古今文化,共同努力,創建新的未來。

  是為序。

星雲(親簽)謹識於佛光山開山寮
二○一三年二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