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井月澎湖(新版)

井月澎湖(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76835
李秀
晨星
2013年3月01日
100.00  元
HK$ 80  







叢書系列:晨星文學館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晨星文學館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西元1895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臺、澎與日。時代動盪決定小人物的悲劇命運,澎湖許、李兩家族的興衰糾葛見證浮亂的時代苦況。作者藉人物李蓮子敘述兩家族的悲歡喜怨;從世代的遞嬗、時勢的流變道盡人世興衰及人性轉變。其間有切實動人歷史之真、溫柔敦厚親情之善及樸實精緻台語之美!寫時代也寫人性,寫家族也寫個人成長,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台灣小說!

本書特色

  井月澎湖是以澎湖家族興衰為著墨點的真實小說,此書出版後榮獲吳濁流文學獎、高雄文藝獎

作者簡介

李秀

  袓籍澎湖,出生於台灣高雄市。興趣音樂、專長鋼琴,偶爾畫水彩。台灣小說、散文、童詩、新詩、歌詞作者。思念親情、探討愛情、關心社會。2002年以作家身分移民加拿大,為讓更多族群了解故鄉,特英譯出版”Penghu Moon in the Well (井月澎湖)”。目前從事英文、台文、華文及英譯工作,至2012年出版12本書。得過三屆高雄市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台灣省新聞處獎勵優良讀物、宏揚樂教獎、香港職青文藝獎、府城文學獎、高雄文學創作獎、打狗□邑新詩首獎等十幾獎項。



自序兼新版序 只為尋找井底那片月光 李秀/10
英文版自序 讓我奉獻一些濃蔭給您 李秀/14
華文版評介 重返童夢的故地 無葉/19
英文版評介 聯繫在同甘共苦之中Barbara Ladouceur/31
序幕/35

Chapter 1 井月(1894-1922)/37
火煲生活/38
黎一仁/45
許家情怨/49
金瓜拆灶/55
水燈/60
一井水一世人/65

Chapter 2 外垵情事(1923-1928)/71
暗窩/72
金瓜冤/78
返鄉做大人/86
女願媳心/95

Chapter 3 入船高雄(1929-1939)/107
李子天/ 108
空房騷動/116
李子山/125
勞碌鴛鴦/132

Chapter 4 顛倒歲月(1940-1946)/ 141
風露草枝/142
澎湖兄妹眼中的日本人/151
空襲下的生死疏開/161

Chapter 5 浮亂港都(1947-1954)/173
殘月他鄉/174
遺忘父祖的人子/184
打狗受難/195
死之花攀爬在心圃頂/207

Chapter 6 童夢的故地(1955-1986)/215
分家爭產/ 216
韭菜還願/228
返厝作墓/239
回到童夢的故地/252
結尾/264
附錄/265
移民作家李秀 致力推廣台灣/266
李秀簽書:《井月澎湖》讓我移民/268



自序

只為尋找井底那片月光

  父母少年時,正是臺灣被殖民的年代,流離困苦寫照每一個澎湖人的生命,掙扎求生是臺灣子民的課題。疲憊雙目,曾見證馬關條約的後遺。冷暖的生命,創傷的心靈,雖曾驚痛於時難的殘敗,但仍不免有刻骨銘心的傳承,而閃出幾許的柔光。

  澎湖對現今少年人來說,只是戲水弄潮樂園,待東北季風來臨,又是一片沉寂;在經濟架構上,它只是人口外流的離島;從歷史探尋,它更是西班牙、荷蘭、日本、國民黨政府的化外之島;而我對澎湖的思考,則是從孺慕親情而來的。

  澎湖子孫,對根探溯,是無可迴避的主題。基於和文字結緣,做為企圖記錄澎湖人文的我,入侵事件只是一個源起,在這之中突顯出來的是人,是對人性中一切隱秘的剖示和審現。

  大之於國邦的衝突,小之於家族兄弟的糾葛,均脫離不了人性的環結。

  在歐洲殖民主義尚未偏於乖張之時,歐洲人寫歐洲以外文化,多半以遊記或風土人物誌傳述,如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通篇充滿欣羨和驚奇;到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歐洲作家則喜歡以「野蠻對文明」自以為文明人的二分法看待歐洲以外的異質文化;可是廿世紀中期以後,他們開始承認一旦褪去了文明外衣,卸下了白人統治者面具,剩下來的根本僅是人性,而非種族的問題了。

  就多族群的臺灣來說,作者勢必從融合出發觀照斯土斯民。融合的過程難免發生對峙、衝突,當恩怨成為彼此共同的歷史經驗時,本土文化無法切割的主體,自然而然就呈現了。

  澎湖在臺灣主體性凝聚、蛻動、移位的歷史進程中,從開臺主體退居為以臺灣為主體之下的邊陲。黑水淵深渡過多少移民,滄波興伏間,歷代的來路漸形湮滅不清;荒村棄島,老叟瘦嫗,是要瀕臨歷史的遺忘,還是要從現實重新加深記憶?

  於是以思慕溯歸的情懷,完成這部十萬字的《井月澎湖》,從日本入侵開始作為小說背景,傳遞兩個澎湖家族的生活歷史。

  歷史事件,雖是過去,但傳到某一時代也是當世的先驗知識,當代對於歷史的見解各有不同的觀點。就大中國一統的立場看施琅與鄭成功,其二者的殺父個人恩怨,無礙於臺灣一統於中國,他們都是擴張中國封疆領土的英雄。但就臺灣主體的立場看,施琅是統派,鄭成功據臺抗清,不正是十足的兩個中國的獨臺傾向?

  文學一牽涉歷史,往往陷入歷史迷陣,遭遇有史無文的窘境,這部小說雖從歷史沿起,但也儘量回歸生活縮影,人性彰顯而設身處地化做那時代的人。攀坡臨海,搜集史料,即使一句小小諺語,也求證多方,咀嚼再三,有時亦請陳燕參與推敲。只是創作過程「對話」曾是困擾工事,如果要求自然,那麼重現當時真實語言是不可避免,況且國民黨語言政策推行所謂的「國語」,更不是他們熟悉的語法,像厚話(多嘴)、話屎(流言)、無事使(無價值)、拖屎連(辛苦累人)、創治(惡作劇)、凍霜(吝嗇)……等等,若不使用當時當地語,實難傳神,可是大量使用當時當地語又怕引起隔閡,造成時空限制。如何捏拿得宜,還真要下一番功夫。事實上,澎湖語某些話很文言,好比稱你為「汝」,討一些東西為「討寡物件」……謹慎推敲之際,文字奧妙盡在其中,這也算孤燈夜思中的一項樂趣吧!

  將近四個寒暑,《井月澎湖》才完稿。此刻澎湖已不再是抽象名詞,而是具體感受到那一長串的顛沛,我的血緣如斯真實地過活在彼口歷史井月之中。井水如斯冰冷,日月照樣運轉,一井水一世人。小說中人物依舊踏著先祖腳印繼續前進,他們的子孫或許各自忙碌自己的生命旅程,無暇顧及先人的足跡起源。一代傳一代,生命似乎不斷在重覆,是悲是喜,都已不在話下了。也許歷史很容易學,學不來的是歷史的真確。

  不管如何,努力經營的這些篇章,不僅僅是愛情、親情,應該還有社會型態的轉變以及斯民對斯土的關愛。但願這把關愛種子,根植於西仔埔頂與天人菊同生吹拂,伴隨低度污染的海岸線,守候著這六十四個島嶼,像珍珠鑲映臺灣海峽之中閃閃發光。

  感謝背後搜集資料的人讓我得心應用、王家祥先生能在臺灣時報寶貴篇幅給予連載,以及臺灣文藝的精彩選摘。完稿書序時,緬懷「母土」在跨越世紀之際是否能重新伸展盈涵的旨向?井水中那片照映過母祖的月光,是否也被我孺慕的眸光尋映到了?

  此書於一九九六年在臺灣以華文出版,曾獲吳濁流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二○○二年以作家之名移居加拿大,為紀念 先父母與台、澎被日本殖民的苦難時代,更想讓較多族群英文人士瞭解故鄉臺灣、澎湖,特將這本歷史小說翻成英文,並於二○一一年在美國 Xlibris 出版“Penghu Moon in the Well”。

  華文版已無庫存,「晨星出版社」新版以饗讀者。新版將和英文版相同加入年代,使具歷史真實;書中「對話」將修改更附「台語」味。另外,英文版自序和加拿大作家 Ba rba r aLadouceur 的評介,一併收入其中,以及配合馬公蘇崑雄市長二○一二年美名運動將「馬公」改名為「媽宮」。但願此版更趨完整和可讀性,以不負讀者的期望和厚愛。

李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