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1267
松澤哲郎
梁世英
經濟新潮社
2013年1月31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自由學習
分
類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演化/遺傳
同
類
書
推
薦
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
壽命天註定?──揭開生命週期、老化與死亡的關鍵機制
圖解不可思議的基因機密檔案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不必變強,只要獨一無二。向邊緣生物學習「個性化」的生存秘密!
從南方古猿到智人:基因組╳遺傳學╳演化論╳分子鐘,對生命不斷的探索,使「演化」成為生命科學體系的思想脈絡
內
容
簡
介
人,何以為人?
從比較認知科學的角度,
觀察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
探索人類認知過程的起源。
原來,人與黑猩猩最大的不同,
在於人類擁有想像的力量--
即使當下感到絕望,但是對未來懷抱著希望,
也因此,世界可以持續進步與發展。
人,何以為人?
人類的心智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如同人類的身體是演化的產物,人類的心智,一樣也是演化的產物。
本書作者松澤哲郎是靈長學權威,他發現,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心智的化石」,可以提供我們研究人類認知演化的起源。然而,藉由瞭解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可以帶領我們一窺人類認知演化的奧祕。
人類與黑猩猩的DNA排列方式僅有1.2%的不同,但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異?本書透過研究人類演化的近親--黑猩猩的心智、語言、情感,藉由比較兩者相異之處,可以知道人類心智的哪個部分最為獨特,也得以窺見教育方式、親子關係或社會演化的起源。
作者發現,黑猩猩雖然沒有類似人類的語言,但是,從某種角度而言,黑猩猩之間情感牽絆的深厚程度,甚至遠超過人類。
本書從心智的歷史學開始,探討人類會共同養育後代、用微笑凝視培養親子關係、懂得分工合作、善用各種工具,以及會教導和學習、有語言也有記憶,導出人類成長與演化的動能,在於想像的力量--即使我們很容易感到絕望,然而,在絕望之餘,我們擁有想像的力量,能夠寄望於未來。也因此,這個世界能夠繼續進步與發展。
作者簡介
松澤哲郎(Tetsuro MATSUZAWA)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思考語言課程教授。1950年出生,197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系,理學博士。1978年起,他開始進行名為「小愛計畫」的黑猩猩心智研究。從1986年開始,每年都前往非洲對野生黑猩猩進行野地生態調查。2000年,以包括小愛和小步在內的三對黑猩猩母子為對象,開始進行黑猩猩的知識和技術如何傳承給下一代的研究,探索人類心智與行為演化的起源,開啟「比較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他也是日本學術會議會員,曾獲頒日本紫帶勳章(對學術、藝術、運動領域有卓越貢獻者)。
著有《演化的近親--人類與黑猩猩》《黑猩猩的心智》《黑猩猩是猩猩人--小愛與非洲的夥伴們》(以上由岩波書店出版);《黑猩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森林傳奇.黑猩猩》(繁體中文版由知識風出版);《小愛與小步》(講談社出版)。
編有《人,何以為人?》《心智的進化》(以上由岩波書店出版);《黑猩猩的認知與行為之發展》(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出版)等。
譯者簡介
梁世英
專職日文譯者,日本一橋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幼年時代在鄉下跟動物一起玩著長大,愛書是《所羅門王的指環》和《茄子與碎肉》(後來更名為《烏龜的婚禮》)。若非誤入歧途走進商學院,現在有可能在動物堆裡打滾。
譯作包括《這樣圖解就對了!》《鍛鍊你的策略腦》《Facilitation引導學》(以上由經濟新潮社出版)等。
目
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文/蔡志浩)
【導讀】靈長學--日本的國學(文/王道還)
◎序章 心智、語言、情感
◎第一章 心智的歷史學
世上並沒有「心智的化石」可供人研究
每個時代總是有數種不同人類同時存在
與近親比較,與相似者比較
黑猩猩在分類上屬於人科
人類與黑猩猩究竟有什麼差異?--DNA排列方式1.2%的不同
◎第二章 生活史--人類會共同養育
那些關於野生黑猩猩的二三事
黑猩猩的生活
文化上的差異
社會
生活史
「祖母」這個角色
養育子女
黑猩猩的父親是「心靈支柱」
共育--人類會共同養育
◎第三章 親子關係--人類會微笑,會相互凝視
親子關係的演化
緊抓父母的子女,懷抱子女的父母
相互凝視
仰躺時,會不斷地伸手伸腳的黑猩猩寶寶
為什麼人類的小嬰兒總是胖嘟嘟的?
仰躺的姿勢讓人類得以進化
◎第四章 社會性--人類會分工合作
相互凝視、新生兒微笑、新生兒模仿
採取相同行動
模仿和家家酒遊戲
傳染開來的打哈欠
自我認知
從模仿到理解他人的感受
伸手助人
拐騙
社會智能的四個發展階段
◎第五章 工具--認知的深淺
各式各樣的工具
用野外實驗方式研究黑猩猩的工具使用
摜用手
工具使用的發展
行為文法
使用工具與使用記號的同形性
循環認知結構
理解他人之心的心理
一例反證式的科學研究
靈長類考古學
◎第六章 教育與學習--人類會教導與認可
類人猿的語言學習研究
以科學手法面對哲學問題
白老鼠的左右腦分工研究
以和人類同樣的方法,研究黑猩猩眼中所見的世界
什麼是「相同的環境」?
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研究認知發展
靈長類研究所裡的黑猩猩們
堆積木的發展
不教導的教育、從仿效中學習
教導與認可的教育
黑猩猩與自閉症
腦部發展
學習的臨界期
文化的傳播
◎第七章 語言與記憶--取捨之間
顏色的範疇
色彩名稱的學習與範疇區分
基本色彩詞彙
圖形文字
圖形文字的拼寫
等值性不成立
以史楚普效應確認等值性
記憶能力
取捨的假說
◎第八章 想像的力量--有絕望,也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
黑猩猩畫出來的畫vs.人類畫出來的畫
黑猩猩不會感到絕望
想像的時間與空間,多麼廣闊
◎篇幅略長的終章--貼近演化上的近親
在飼育環境下
在野生環境中
綠色走廊計畫
◎結語
◎參考資料
序
推薦序
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同,感受卻如此相似?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看起來卻如此相似?」
讀《想像的力量》時,我的感覺就像繪本《星月》(Stellaluna)裡,意外和母親分離落入鳥巢和雛鳥們一起生活的蝙蝠幼兒。逐漸認識彼此之後,我們開始對彼此的異同感到好奇,並開始尋找自我的認同。那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思考脈絡。
《想像的力量》這本書不是嚴肅的科學論文,而是松澤哲郎教授以第一人稱觀點講述的科學故事。這些精采生動的故事帶你貼近人類演化上的近親黑猩猩,和牠們一起生活。作者拉著你的手,引導你注意這兩個物種在生活史、親子關係、社會性、工具使用、教育與學習、語言與記憶以及想像力等層面上的異同。
這樣的對照會讓你開始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黑猩猩與我們的某些特性相似?為什麼某些特性迥異?這些特性如何分別幫助兩個物種適應這個世界?為什麼黑猩猩的某些能力看起來比人類優越?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那樣的能力以後,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更有適應性的能力?
如果沒有比較,我們會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人類是漫長演化過程塑造出來的有機體。生理如此,認知亦然。人類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會是今天這般面貌,每一個面向,不論再細微,都有其適應上的意義。了解為什麼,才算真正了解自己。
例如:為什麼人類有祖母這個角色?為什麼人類的嬰兒能在仰躺姿態下保持安定?為什麼人類幼兒會玩角色扮演的扮家家酒遊戲?為什麼只有人類使用工具的行為有像語言的階層組織?為什麼人類幼兒比黑猩猩幼兒有更強的獲得長輩認可的動機?為什麼人類的短期記憶能力不如黑猩猩?為什麼「會絕望」也反映了人類思考的力量?
松澤哲郎教授說:「正因為會絕望,所以才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這是相當準確的洞察。人類認知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只為了活在當下,而是為了想像的未來。黑猩猩製造的工具多半都是當下所需。人類自二十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以來製造工具卻總是未雨綢繆,為了想像的未來作了許多的準備。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想像未必都能實現。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人類擁有強大的探索與應變能力,讓人類在短短二十萬年的時間擴散到全世界。
因為必須面對不確定性,人類也就不可能展現完美的理性。例如,人們很難忽略沉沒成本,也就是會受到那些已經付出卻不可能回收的成本的影響。這有時會讓人們不願放棄維持多年但已走到盡頭的愛情,顯得不太理性;但同樣的特性也讓人們堅持做一些要很長時間以後才可能有收穫的事,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境界。人以外的其他物種都不會有這種現象。
人類的知識經常在意外的來源獲得啟發。就說飛行吧。自古以來人類都在試圖藉由研究鳥類了解如何飛行,卻長期沒有進展。直到最近一百年開始藉由建造不像鳥的飛機研究飛行,飛行知識才開始快速累積。當人們再回去研究鳥類,卻驚訝地發現兩者的飛行原理完全一樣:都必須平衡推力、阻力、升力與重力。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新發現。例如以前的人認為鳥類藉由向下拍動翅膀產生升力,事實上鳥是藉由翼尖旋轉產生類似螺旋槳的推力,進而產生升力。
人類因為對機器的研究反而促進對生物的了解,這件事在上個世紀發生不只一次。除了飛機與鳥類,還有電腦與認知。因為電腦的出現,心理學家開始了解認知也是一種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歷程與表徵)。而之後認知心理學的與人工智慧這兩個領域對彼此的發展也持續提供了有幫助的線索。
對黑猩猩的研究也一樣可以促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其價值絕不限於普及科學知識。不論你來自哪個專業領域或工作場域,不論你目前關切的問題為何,不論你原本對黑猩猩了解多少,不論你對黑猩猩有沒有興趣,這本書,以及松澤哲郎教授的黑猩猩,都一定可以帶給你一些終身受用的知識與觀點。
文/蔡志浩
(本文作者為認知心理學家,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著有《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書。作者網站:taiwan.chtsai.org)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