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525674
劉紹華
群學
2013年1月21日
127.00  元
HK$ 114.3  







叢書系列:人類學系列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人類學系列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在開卷獎年度好書《柬埔寨旅人》的自序中,劉紹華留下一段文字:「二○○○年,我對所謂第三世界國際發展的疑問大到無法以我當時既有的知識解套,決定繼續我的人類學夢想,並期待圓夢的同時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這是她離開金邊高等研究院人類學愛滋病研究計畫實習工作時的深切自我期許。如今呈現眼前的《我的涼山兄弟》,正是她十年鑄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實踐。

  本書以現代性與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將海洛因與愛滋比喻為諾蘇男性的流動成年禮。奠基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的完整紮實訓練,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調查,作者生動鮮活地呈現出諾蘇流動青年與吸毒者的生命經驗,將之與中國在過去一世紀的鉅變中所經歷的多元現代性、社會韌性,以及個人生命憧憬交織在一起,並從中揭露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這部兼具民族誌知性與報導文學感性的動人作品,銘誌了一個可能即將灰飛煙滅的時代紀錄。在涼山徹底隱沒於現代性洪流之前,惟願諾蘇兄弟的生命能廣被認識,這是作者書寫始終如一的初衷。

  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近二十年來,我當記者、從事國際發展工作、投入人類學的學術田野調查,角色雖異,卻讓我有機會長年在世界不同角落參與當地生活、體會人情,並見證這個快速變遷世界裡的悲歡哀樂與權力失衡。滿實多元的人生閱歷,總在我返程歸鄉時塞不進有限行囊,諸多的尋常人事物在瞬息萬變的人世中常一閃而過便被忘卻。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沒發生過。微小如我不樂見所有往事如煙。歷史一眨眼,我雖恍惚,但仍努力清醒,記錄、分析、審視我親身經歷過的時代流轉與人生百態。這是我生涯軌跡的殊途同歸。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推薦序:一位優秀的台灣年輕學者/南方朔
推薦序:千山獨行/黃樹民
推薦序:疾病與權力剝奪的深入探討/黃嵩立
推薦序:土匪兄弟的現代性寓言/藍佩嘉
推薦序:逼下涼山/張娟芬
中文版序:生命之書

第一章導論
.鬼故事.發現「土匪」.我的涼山研究.現代性與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的角度.後社會主義轉型的醫療民族誌.本書章節概要

第二章現代路漫漫長兮
.諾蘇歷史的轉捩點.睥睨漢民族的老涼山.鴉片入涼山.一九五六年:社會主義現代性之肇始.一九七八年:躍向資本主義現代性.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致富的村莊陷入困境

第三章男子氣概、探險與海洛因
.新興成年禮.新生活、新認同.踏上探險之旅.落入災難混沌.性別與藥物.城市隔離.終結扭曲的成年禮.愛滋流行疫情浮現

第四章暗潮洶湧的地方禁毒史
.深入社區運動.一波三折的地方禁毒運動.聯合跨鄉運動.夾處官民之間左右為難.傳統威權的政治經濟學.再議傳統、挑戰現代

第五章啼聲初試個體性
.四兄弟.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踏上獨立與風險之路

第六章體檢失敗的地方疾病治理
.發展典範變遷與衛生保健改革.社會主義醫療現代化.市場化的典範.農村國家代理人的困境與被動性.體檢國際愛滋防治合作計畫.深入文化領域

第七章愛滋污名與全球化移植
.異常、愛滋、污名.全球去污名計畫的政策移植.諾蘇的道德世界.國家介入引發的爭議.新興愛滋污名.污名的政治經濟學

第八章結論:疾病治理的時空意義
.當前在地的全球化
中文版後記現在已成歷史
.漢化、主流化與體制化的個體化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逼下涼山/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多年以前我已聽說,紹華在中國做愛滋研究。我不曉得那是什麼地方,但知道那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研究計畫。偏遠的小山城,與漢人關係緊張的少數民族,一種治療成本甚高的傳染病,再加上貧窮作為背景、吸毒作為感染的主要途徑。單單這些梗概,已足以勾勒出一幅「落後」「黑暗」的圖像,與任何政權想要的光鮮亮麗、發展進步的門面,都背道而馳。而那個政權向以過度敏感著稱。這是何等困難的田野,我聽到的時候,既是讚嘆,也是擔憂。

  紹華曾經是新聞記者,後來是人類學家。二○○五年她出版《柬埔寨旅人》,那一年的開卷年度好書會議裡,所有評審微笑點頭,《柬埔寨旅人》以其誠懇清新的文字魅力,沒有什麼爭議地選上了年度好書。從《柬埔寨旅人》到《我的涼山兄弟》,在人物故事與結構分析的比重上雖有不同,終極關懷略有差異;但一以貫之的,是紹華面對另外一個文化的時候,那種平和與清澈的觀看角度。
  
  《我的涼山兄弟》寫的是諾蘇男人被「逼下涼山」的過程。水滸兄弟上梁山,是因為「官逼民反」;諾蘇男人離開自給自足的山間部落生活,則是為了進入城市生活—或者企圖進入,但是僅及其邊緣。兩者的背景同樣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緊張關係。不過較諸水滸,國家的力量已經精緻許多,不再是赤裸裸的暴力了,而是文化霸權,名之曰:現代性。
  
  「現代性」是衛生、文明,也是青春、冒險。借用諾蘇人的慣用語,似乎一句「好耍」,已可概要說明,山下的都市生活,對於諾蘇人有著文化價值上的吸引力。海洛因便在這樣的過程裡進入諾蘇人的生命,那白粉閃耀著山下繁華都市的榮光。注射比吸食省劑量,因此比較省錢;多人共用針頭,便把愛滋病也帶進了這個圖像裡。
  
  在紹華的筆下,涼山當然不是「落後」與「黑暗」。與《柬埔寨旅人》一樣,她在現場且又不只是存在、旁觀,而是人身與情感的高度涉入,誠心誠意地「搏感情」。她的筆與她的心同步,讓讀者彷彿也置身現場,聽著吸毒者、家人、取締者……不同的心聲。
  
  我安坐室內讀著《我的涼山兄弟》,理所當然地擁有現代生活的一切,電燈電腦冰箱電話,以及穩定的電力供應。而我手裡的書,是一個人類學家對於現代化過程的批判性描繪。我忽然理解到,紹華克服生活條件差異的能耐,並不僅僅是寫作過程的生活點滴,而是她在寫作與研究上的重要實踐。一個高度依賴現代生活的研究者恐怕沒辦法徹底檢視「現代性」這一概念,因為如果一個人想看清楚坐墊的紋路花色,就必須把自己的屁股移開。紹華移開了,於是她能夠用道德中立的眼睛,來看涼山在中國現代化歷程裡的狼狽與尊嚴。
  
  涼山兄弟乘著青春下涼山。他們回到涼山的時候,帶著毒癮、毒品、愛滋、牢獄紀錄,以及對外面世界的見識。當事情演變成高愛滋感染率,國家的手便再次伸進涼山,企圖用掃毒樣板來解決問題。國家對諾蘇人的第一次干預,是一個「現代性」的承諾,將諾蘇人逼下涼山;因為山下比較文明,比較現代,比較進步,花樣比較多。第二次干預,則是以公共衛生與疾病防制,尾隨涼山兄弟一同回鄉;因為山上太多疾病,太多藥癮,需要「現代」醫療才能治癒。這一上一下,將涼山更深刻地嵌入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閱讀《我的涼山兄弟》的同時,我也平行閱讀李銳的小說《萬里無雲》,寫呂梁山某處,一個懷抱理想的知識份子,立志要教育無知農民,終至力竭夢碎。「人民教師」張仲銀是現代性的化身,但他失敗了。農民如石頭一般頑強堅硬,他終究無法「喚醒」。讀了《我的涼山兄弟》,我們便可以解釋張仲銀為何失敗:一來他缺少國家機器的鐵腕,二來他的「現代性」提案只有知識,而沒有更務實的生活水準改變,所以無法與迫切的生存需求相抗衡。
  
  《萬里無雲》裡滿懷理想的張仲銀,是一個悲劇。如果張仲銀有機會讀讀《我的涼山兄弟》,他可能會感到釋懷,甚至慶幸。好歹呂梁山的石頭還能繼續當一顆石頭,不像涼山的石頭,眼看著要被現代化的推土機震碎了剷走。

推薦序二

土匪兄弟的現代性寓言/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四川西南涼山州的利姆鄉,是個從州府西昌還要坐上十小時顛簸巴士才能到達的偏遠山寨。這裡是少數民族諾蘇族的故鄉,也是人類學者劉紹華的田野地。她想要探討一個基本而重要的疑問:為什麼這個貧困偏鄉會成為海洛因和愛滋病雙重襲擊的「重災區」?
  
  紹華於是捆起包袱,進駐當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身為一個漢人女性,她無法被歸入在地人群的分類;靠著偶然見了鬼,她因而得到當地人的接納;外來者的身分卻讓她得以跨越性別界線,結交外人眼中的「土匪」或當地人稱的「兄弟」。
  
  紹華從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博士論文,回到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工作後,陸續重訪涼山,見證了疫情的肆虐以及地方的衰敗,也被當地不穩定的電壓燒壞了幾台電腦。這本書先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出版英文版,而今增補改寫為你手上的這本中文書。當朋友們讚嘆她的勤奮與效率時,紹華如是回答:我得趕快寫,趕緊替他們「翻案」,否則趕不上田野裡死亡數字的攀升。
  
  涼山兄弟的故事,是一個現代性的悲劇寓言。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來說,現代化歷程有著雙重階段。首先,一九五六年起,中國政府在涼山強力開展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計劃,對諾蘇族人烙上「野蠻民族」與「落後鄉巴佬」的雙重污名。中國政府透過集體公社的制度、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鬥爭,摧毀了在地的社群關係(貶為「奴隸制」)與文化儀式(抑為「迷信」)。
  
  其次,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涼山被市場的力量再度整合進資本主義現代性。城鄉與區域間的發展不均,隨著中國的資本主義化急遽擴大。利姆地區的低度發展與邊緣化,加上市場文化的全面蔓延,促使諾蘇青年躍入中國農村「流動人口」的行列。離鄉進城探險,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到城裡耍一耍」,成為利姆年輕男性的「成年禮儀式」,以在摩登城市中冒險犯難來成就男子氣概。然而,不諳漢語、不擅經濟理性的諾蘇人,在競爭激烈的都市經濟裡難以成功發跡,許多只能以偷搶扒竊來謀生。在城市耍玩的歷程中,海洛因被利姆年輕人視為一種時髦奢侈品,是時尚與地位的表徵,而非主流社會所界定的「毒品」。成癮的流動青年傳回涼山的,不僅是海洛因,還有日益擴散的愛滋疫情與社會苦難。
  
  本書也從醫療人類學的角度,深入分析愛滋污名的社會建構以及愛滋防治的政治經濟學。外來的衛生人員與幹部往往不能理解,何以當地人對於愛滋感染者並無歧視,紹華則貼近諾蘇文化的道德世界,幫助我們體察當地人有關疾病與死亡的分類。弔詭的是,國家與國際衛生組織所推動的反愛滋污名行動,反而引入了愛滋的污名。本書檢視國際愛滋防治合作計劃的失敗,批判官僚體系與外來專家看輕與漠視地方文化,未能與在地社會關係結盟合作,以致於無法有效控制愛滋的新興危機。這方面的分析對於公衛政策與醫療行動提供了重要的反省。
  
  在學術的分析語言之上,本書伸出溫柔的手撫慰苦難與死亡。透過「傷心人類學」的書寫,讓我們從同情性的理解中,營建包容差異與見證苦難的療癒力量。紹華這樣描述她受病痛與死亡所苦的兄弟們:
  
  有人無法脫離海洛因,似乎未能從這場通過儀式中走出來。在此中介階段停留太久的結果,讓他們一直處於混沌狀態。未能返鄉重拾原有的生活,也未能在城市中尋得合法的生計,對海洛因的依賴讓他們身心俱疲,生病與死亡更成為常態。(頁一三六)
  
  當代歐美人類學已被後現代的抽象論述與反思敘事所佔領灘頭,紹華不逐流行,堅守民族誌的傳統,以白話、生動、準確、流暢的文字,剖析社會變遷的物質過程、洞察社會災難的結構根源,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本書不僅應該成為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者的必讀教材,對於在現代性洪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重要的啟發。




其 他 著 作
1.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2. 記疫共同體(思想44)
3. 記疫共同體(思想44)
4.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5.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從柬埔寨到中國,從「這裡」到「那裡」,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
6.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7. 柬埔寨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