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城堡 Castle

城堡
9789867475299
大衛•麥考利/著
楊惠君
木馬文化
2004年11月05日
67.00  元
HK$ 56.95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規格:平裝 / 88頁 / 21*27.5c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木馬建築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西方建築















推薦記錄

在沒有現代機具的年代裡,蓋一座城堡需要好幾百個工人和許多年的時間。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細膩地描寫這個過程,讓我們猶如來到工地的現場,這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薦的好書。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

想像一下你自己來到十三世紀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才剛剛冊封虛構人物凱文(Kevin le Strange)「勛爵」這個頭銜,並賜予他亞伯溫城(Aberwyvern)這個「威爾斯西北部一個富庶、但反叛勢力蠢蠢欲動的地區」為封地。凱文勛爵的首要之務就是察看處於戰略位置的城堡和城鎮的興建工程,以確保英格蘭可以「一勞永逸地全面統治威爾斯人」,故事於是展開了。在這本贏得「凱迪考特銀牌獎」的《城堡》書中,身兼作者、插畫者、老師,且曾擔任過建築師的大衛•麥考利,將自己的視角調整到凱文勛爵壯麗城堡的所在高度,以先聲奪人的氣勢俯瞰該地區的地形和水域。在生動筆線的描繪下,一磚一瓦眾志成城,我們見證了城堡井然有序的建造過程;護城河、射箭孔、地牢和軍備,也都有詳實的說明。由於孩子們喜歡探問事物發生的原由,因此他們對於麥考利還原施工過程的各個細節,特別感興趣。這位才華橫溢的作者也對人類錯綜複雜的故事,做出一針見血的嘲諷:城堡興建之初雖是為了防禦工事,不過,在人類發現合縱連橫尤勝過衝突對立之後,它的最終下場竟是慘遭廢棄、無人問津。
--Gail Husdon,「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

  大衛•麥考利從小就對城堡好奇不已。在英格蘭長大的他,小時候經常和家人到威爾斯(Wales)度假,遍訪當地的各個城堡;為了籌畫本書,更在1976年走遍了英格蘭、法國和威爾斯,除了重遊舊地,也為了發現新的城堡,他將這些建築物一一拍照、素描下來,最後才選出本書所採用的基本模型。

  在《城堡》一書中,大衛•麥考利再次展現了他無以倫比的才華,除了精采的個人插畫之外,他在本書的整體設計上,也投注了大量的心血。麥考利非常重視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本書的圖文鋪陳一氣呵成,即可見一斑。《城堡》與麥考利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即在於本書結合了文字和圖畫,以及精采絕倫的雙頁線條畫,營造出戲劇性的張力──最後一頁那幅暗夜城堡的陰森畫面,就將全書的情節帶到了最高潮。

  「城堡」這個名詞,本身就透露著神秘、傳奇、深不可測和宏偉莊嚴的氣息。長久以來,這些建築結構一直令現代人百思不解,而對一個向來以揭發古代建築神秘面紗著稱的作家╱藝術家而言,還有什麼比城堡更好發揮的題材?十三世紀,英格蘭意圖征服威爾斯,英格蘭人便大舉興建壯觀的堡壘和相連的城鎮──最後證明,城鎮比城堡本身更能實現統治者征服他人的初衷。大衛•麥考利以他一貫的活力,以及充滿諷刺意味、幽默感見長的畫作,一步步描繪城堡及城鎮的規劃和興建過程,從雇用專業的師傅,一直到數百名威爾斯士兵展開正面的攻擊、實際檢驗城堡的防禦功能為止。書中的插圖充滿了清晰的細節和罕見的透視,以卓越的手法結合簡單明瞭的文字,引導讀者經歷這個令人神往的探索過程。憑著卓越的設計、傑出的插圖和清晰表達的訊息,大衛•麥考利再次以獨到的洞察力和敏銳度,詳細闡明了「城堡」這個主題。

•1978年凱迪考特銀牌獎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讀者評價五顆星

作者簡介
  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 1946年12月2日生;十一歲時,舉家從英國搬遷到美國的紐澤西州,從此告別英式田園詩人般的愜意童年,學著適應步調緊湊的美式城市生活。在這段適應期裡,麥考利專注於繪畫;中學畢業後,順利進入「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就讀,並取得建築學士學位;曾任室內設計師、初中老師和「羅德島設計學院」指導老師,之後開始嘗試圖畫書創作,1973年發表第一部作品:《大教堂》(Cathedral);至今已出版作品包括《城市》(City)、《金字塔》(Pyramid)、《城堡》(Castle)、《磨坊》(Mill)、《新世紀機械大百科》(The Way Things Work)、《黑與白》(Black and White)、《鴿子的羅馬》(Rome Antics)、《原來如此:世界運轉的祕密》(The New Way Things Work)、《建築巨無霸》(Building Big)等。
  大衛•麥考利以生動的插畫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贏得全球大人小孩的尊崇與喜愛。《時代雜誌》(Time)曾讚譽他所描繪的題材,像是教堂、城市、金字塔等,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傑作。他的作品本本暢銷,光是在美國就銷售了兩百萬冊,並已譯成十數種語言;其中,《大教堂》、《城堡》、《城市》、《金字塔》和《磨坊》,已被「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拍製成電視節目。他曾獲頒諸多國際大獎的殊榮,包括「凱迪考特金牌獎」(Caldecott Medal)、「凱迪考特銀牌獎」(Caldecott Honor Award)、「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克里斯多福獎」(Christopher Award)、「美國建築師協會特別獎」(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Medal)、「華盛頓知識類兒童讀物獎」(Washington Children’s Book Guild Nonfiction Award)、「德國青少年讀物年度最佳圖書獎」(the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及「荷蘭銀鉛筆獎」(Dutch Silver Slate Pencil Award),還曾經兩度提名「國際安徒生大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麥考利目前和家人居住在美國東岸的羅德島州(Rhode Island)。

譯者簡介
  楊惠君,政治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豐富,包括《建築的故事》、《莫斯科》、《雅典》、《里斯本》(以上均由木馬文化出版)、《世界建築七十奇蹟》、《20世紀的書》等。

審定者簡介
  鄭晃二,從小在台南市長大,做過電影放映師兩年,曾到美國與荷蘭兩地留學,當過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與所長,目前為「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從事建築設計、社區參與、教學、寫作。主要著作有《台灣東西向──十四場文化與建築的對話》(田園城市)、《和生活做朋友──社區空間學習手冊》(天衛文化)、《台灣東西向──十四場文化與建築的對話》(行政院文建會)、《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日月文化)、《參與錄──participation.tw》(田園城市)、《攜手造家園──社區》(秋雨文化)、《阿祖的石頭厝》(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等。個人網址:Http://www.arch.tku.edu.tw/teacher/jeng/index-2.htm。



城堡不只是一個建築工事

  城堡,在童畫故事與電影裡面呈現的印象,常常是充滿許多美麗與浪漫的想像;高塔上的公主、勇敢的騎士……,對於看過電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以及《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的讀者而言,相信對於「攻城」的視覺印象特別深刻。

  城牆與軍隊可以保衛城市,城堡對於統治者而言,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防衛基地。但是,歷史也告訴我們,幾乎沒有攻而不陷的城堡。自從攻城的大砲發明以後,城牆的防守功能已經大不如前,城堡也不再是國王最後的防守基地,軍事用的碉堡大量地取代了城堡,例如台南的「熱遮蘭城」及「憶載金城」等,都是採用荷蘭工程師發明的梭狀、菱形土提,並且配合火砲架設的角度來設計的堡壘。

  到底城堡是怎麼來的?在人類建築與文化發展史上,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城牆與城堡的出現與人類開始大量聚集居住有關,大約在一萬年前,原本以打獵、採集為生的人類開始定居耕種,聚集上萬人的「城市」在中東兩河流域一帶出現。這些早期的城市多半只是鬆散的聚落與市集,大概是為了防止外來的人對於大量囤積財產、物品的聚落進行掠奪,族群與宗教的領袖開始發揮資源整合、保衛家園的力量,在往後的幾千年之間,伴隨著城市而發展出來的,不只是人口與財富,也是高大的城牆與集結的武力。

  距離兩河流域不遠處的希臘文明,在西元前三百多年間面臨北方強大敵人的攻擊,位於當今義大利西西里島東岸有座城市叫做「敘拉古」(Syracuse),是屬於當時希臘城邦的一部分。傳說中,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藉著他過人的數學與工程天才,發展出精巧且有效的守城工具,成功地抵抗了羅馬人的攻擊。

  這座城牆面臨海港,阿基米德將港口原本用來裝載貨物、利用槓桿原理建造的木頭大型起重具加以改良,在港口佈下陷阱,將兵臨城下的羅馬戰艦高高吊起,再突然鬆開繩索,讓戰艦在海面上重重摔碎;阿基米德還使用數百面銅製盾牌架在一起的巨大凹面鏡,利用聚光與熱的原理,從遠方就可以焚燒羅馬人的戰艦。

  然而,這些精心設計的武器雖然抵抗了一時的攻擊,卻無法抵抗羅馬帝國的意志力,經過長期的圍城,敘拉古城軍心渙散,糧食用窖。在西元前212年的時候,守城軍隊中有一部分傭兵與敵人密謀後開城投降,引導羅馬軍隊進城屠殺。當時高齡八十六歲的阿基米德對這樣的突發狀況毫不知情,遇襲之前仍然從容地在計算著一個重要的幾何問題……。

  強盛千年的羅馬帝國在西元476年隨著羅馬城被攻陷而淪亡,經過近九世紀以後,從東方來的蒙古人為了取得更多的資源、擴大元帝國的範圍而侵略歐亞交界一帶。西元1351年,他們攻打到黑海畔的「卡法城」(Kaffa)時,由於長久不能攻下,蒙古軍隊內部又傳出「黑死病」(鼠疫),造成許多士兵生病死亡,眼看勝利無望;後來,圍城的將領心生一計,將死去的士兵用孥砲拋到城裡,導致城內黑死病大為流行,城牆終於不攻自破。

  這個故事還沒完,卡法城被攻破的時候,有位富商連夜將自己的財富運上船,沿著河道逃離沙戮戰場,輾轉回到了他的老家、位於義大利北邊的熱那亞城(Genoa)。守城的將領早有耳聞黑死病消滅了卡法城,一聽說是卡法來的人,自然不願開門。這位富商將所有的珠寶都展示在甲板上,說明他已經離開卡法六個月了也沒生病,足以證明黑死病並沒有跟上他,如果讓他進城,「所有這些珠寶都是你們的!」 當他順利地進入熱那亞時,跟著他進城的,還有船艙裡的老鼠與跳蚤。

  根據歷史的考證,黑死病從熱那亞往外一圈一圈地擴散,以一天18公里的速度,相當於一個人步行一整天的距離擴散,三年內席捲全歐洲,攻破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城堡,半個世紀內殺死兩千五百萬人……。

  蒙古人在中國一直活躍到十四世紀,當朱元璋率領軍隊趕走蒙古人,於西元1368年建立明帝國之後,新的皇帝深切地體認到,歷朝以來的敵人都是來自北方的民族,於是大興土木,將歷代修建的長城再度連接起來,綿延數萬里以保衛中原。長城的確安全地保護了明帝國,在往後的幾百年間,讓帝國在這個超級圍牆內不斷地壯大。鄭和從南洋回來之後,有位皇帝認為帝國已經沒有敵人了,因而下令將停泊在東海、當時世上無可匹敵的大艦隊,全數燒毀。

  1644年的時候,明帝國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愛上一位柔情似水的女子。不幸的是,這位女子的情人是位將軍,當時正奉命看守帝國大城牆最重要的據點之一的「山海關」。將軍在悲憤之餘,打開城牆,引北方的清軍入關……,於是,新王登基、舊皇上吊,情人自殺、將軍落淚;新的帝國建立之後,謹守著前人的教訓,又開始修築更堅固的圍牆,佈置嚴密的兵力來防守。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時,海上卻出現了強大的敵人,從沒有艦隊防守、沒有建造長城的地方攻入,逼迫帝國割地通商賠款。積弱不振、每況愈下的王朝在1911年,被來自城牆內部、帝國南方的革命力量所推翻。

  說了這麼多故事,不過是為了推論一件事:蓋城堡不只是一個建築工事,而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展的智慧結晶。每座城堡的興建,都蘊含了當年科技發展與運用的心血與智慧,以及創造力與數理能力的雙重挑戰。然而,光是城牆的堅固與否,並不足以論成敗;攻城與守城之間的行動,牽涉到社會文明的生存或滅亡。我們從文明交替演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知識」是建造城牆的關鍵石(keystone),「人性」卻是讓城牆傾倒的地道(tunnel)。

  在沒有現代機具的年代裡,蓋一座城堡需要好幾百個工人和許多年的時間。本書的作者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細膩地描寫這個過程,讓我們猶如來到工地的現場。這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薦的好書,下回讀者看到電影裡攻城的大場面時,不妨仔細觀察一下電影裡的城堡,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林恒毅
/ 台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2005.06.10看林恒毅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本書說明了金字塔的構造,闡明金字塔並非如一般多數見解所認係「法老的墓室」,而明確指出,金字塔係一「祭壇」,且其比例及構造係仿自「K2」山,完美的比例計算,即便金字塔內之通道亦然,洽與地球.地心有不謀而合之處!

作者認為「K2」山中有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其曾親自前往「K2」照訪,於臨門一腳之際巧遇山崩,最後無功而返,徒留憾事,頗耐人尋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