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Die Krankheitserfinder : Wie Wir Zu Patienten Gemacht Werden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854735
尤格.布雷希/著
張志成
左岸文化
2004年9月03日
83.00 元
HK$ 70.5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座標
規格:平裝 / 252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座標
分
類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醫療常識
同
類
書
推
薦
抗老!!免疫最給力﹝增訂版﹞
最強疲勞恢復法:國家級體能訓練師教你對抗慢性疲勞,打造不累的體質
逆轉,由不得你不行!:逆轉系統神學十講
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運用單一個人的健康數據和DNA,打造專屬的治療方式和藥物
未來個人化精準醫療:運用單一個人的健康數據和DNA,打造專屬的治療方式和藥物
內
容
簡
介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譯者簡介
張志成,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喜好閱讀,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我,凱撒,一隻到處旅行的貓》、《日本的假面》、《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歐洲飲食文化》等書。
目
錄
推薦序 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李源德)
推薦序 穿透「生、老、病、死」的醫學建構 (劉梅君)
前言
1療無止境
耀眼的藥品商機
販賣疾病的操作方式
醫療化成為超級趨勢
家訪健康者
2醫學童話
被藥商鎖定的醫生
廠商熱心推薦
公正研究的假象
拿人錢財,看人臉色
病患資訊充分是一則神話
名流病患
廣告攻勢,引君入甕
記者也來湊一腳
3有種疾病叫診斷
沒意義的檢查討病患歡心
醫療影像的狂熱
全身掃描器來了
用醫學行話掩飾無知
治療大自然的變化
疾病讓人功成名就
有病就有藥,有藥才有病
4風險大拍賣
惡性膽固醇的迷思
施德丁傳奇
高血壓通緝令
唯恐天下不亂的骨質疏鬆症遊說團體
健康──百分之百的新陳代謝疾病
5發瘋當正常
新精神疾病
診斷結果:怕生
6精神藥物成了下課點心
過動症歇斯底里
開啟數十億商機
醫生的兒子也吃藥
藥物使用量每年增加一倍
過動症:石器時代的遺產?
派醋甲酯在腦部──凡用過必留痕跡
7婦女症候群
婦產科終身相伴
改變月經週期
名叫懷孕的病
無痛分娩
母馬尿製萬靈丹
日本沒人聽過熱潮紅
荷爾蒙造福群眾的神話破滅
8老男人,新煩惱
老男人的病,名堂還真多
擺平了女性,下一個目標就是男性
「男性更年期」根本未獲證實
為什麼缺睪者比較長壽?
青春泉奇聞
9完美的性愛,隨時可以
性愛是應盡的義務
女用威而剛
百分之四十三的女性性生活不滿足?
正常人化身精力無窮的性伴侶
10基因變成宿命
嶄新的基因檢測服務
基因普查
基因謬論:「健康的病人」
優生學:保持健康已不足夠
11其實你比想像中還健康
荒謬一:支出暴漲卻無等值效果
荒謬二:幻想破滅的醫生
荒謬三:健康人擔心得要命
因藥得病
美容醫學的誕生
生命喜悅變生活恐懼
窮人死得早
如何對付疾病發明家
沈著冷靜才是良藥
其實你很健康,只是不知道而已
發現「發明的」疾病十二問
注釋
參考網址
序
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
《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很有趣也頗有意義,作者從另類的角度來看醫學,特別在醫學快速企業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時代,部分不當的行為已經扭曲了醫學的真義。本書用不同的思考模式來批判醫學,有振聾發聵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小小的
偏差,為怕這本足夠顛覆醫學的書誤導大眾,便應允為序,藉以提出另類的看法。本書的確發揮醍醐灌頂的效應,讓醫療工作者有機會做另一次工作上的深刻省思,重新出發。就像作者強調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其間所產生的不正常,如果硬要當作不健康,就有值得商榷之處。另外,本書也提到「疾病成了工業產品」,我認為相當不幸,尤其原來疾病診斷是醫師的職責,卻讓廠商和利益團體逐漸介入,合力扭曲正常生命,創造模糊的醫學問題。所以到底是誰真正發明疾病,讓生命「醫療化」?有些不合理的現象,確實活生生在我們社會中不斷上演。
但是,平心而論,並非所有的醫師都在操控疾病,至少有良知的醫師不會玩弄病人。書上說「疾病發明家」在暗處鬼鬼祟祟的行為,我在傳統醫學裡並不常見,至於把醫院變成賣場,更不是我所樂意見到的。赫胥黎(Aldous Huxle)說:「醫學已經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在這裡容我稍作辯駁,生命原本就在不斷地老化,一個人從出生後的第十七天,血管就已經開始硬化,所以在生命機轉的過程中,「醫學進步到不再有人完全健康」是必經的歷程,但是在不健康的情況下,假使沒有失能,我認為還是正常的。醫學的功能是要讓所有的器官細胞都健康,最少也要保持功能。老化是必然現象,假使沒有更好的預防及治療方式,聽其自然變化,只要能夠維持功能,也要順受,這是我們應該保有的心態。不過,這種看法似乎與商業利益背道而馳,所以有些廠商甚至有些人,不斷將生命中的自然變化和正常行為,有系統地扭曲成病態。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提到「生命中許多正常的過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樂,都可以拿來醫療化」,我不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醫療應該是有限的。像過去廣為流行的「希希症」,由於藥廠利用廣告大量宣傳,造成許多人恐慌,自以為罹患類似病症。事實上,有人確實是希希症患者,但大多數人仍須專業醫師診斷才能下定論,因此廠商利用人人自危的心理來促銷藥品,站在醫界的立場,我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
書裡以各種林林總總的症狀為例,如多汗症、食道逆流、憂鬱、悠閒病等,其實有些並不是疾病,卻被過度強化;有些藥物的臨床效果相當有限,但是有人挾著強力的置入式行銷,高舉用藥的急迫性及正當性,這些都是相當可議的。另外,書中也提到「醫學家為幫製藥公司牟取利益,隨時準備出賣自己的專業鑑定能力」,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專業不應成為別人的俘虜,做一位學人應該要有所秉持,這種包裝式的醫療都不是正當的。
澳洲藥學家形容販賣疾病有五種方式,分別是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在臨床上有其真實面,過分強調上述問題的嚴重性,無所不用其極將醫療商品化,真的是矯枉過正,因為有些症狀需要時間去適應,不是用藥就可以解決。不過,將某些致病的風險因子當做疾病,像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我認為有其需要,提前準備確實能降低心血管病之致病及致死率。但是過度強調或誇大,例如性功能障礙、大腸激躁症等罕見或輕症的現象,則不免流於偏頗。
藥廠為了促銷藥品,將一般人的無知轉化為疑心疑鬼,進而從中獲取利益,也使醫師治療病人的機會大增。目前由於合法行銷與非法圖利之間界線相當模糊,我希望台灣不要有拿人錢財看人臉色的「穿白袍的黑心人」,適當的利益迴避有其需要。「有病就有藥,有藥才有病」,特別在藥廠推波助瀾之下,醫界似乎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事實上,人一生下來就會衰老耗損,經由精密健康檢查找出的不正常,最重大的意義是必須調整自己,做適當的節制及補強,不要讓耗損進展得更快。有些不正常還沒有進展到疾病,如果利用高貴的儀器提前認知也未嘗不可,提早調適自我避凶趨吉才是它的意義。但是像最近遭到濫用的PET SCAN(正子掃描)或癌症CHIP診斷,我認為是搶流行、追時髦,也嚴重地浪費醫療資源,實在不幸。
另外,書上也提到許多假性疾病,如老化、工作、無聊、眼袋、無知、禿頭、雀斑、帆船耳、灰髮或白髮、長得醜、出生、對二十一世紀過敏、飛行時差、不快樂、橘皮組織、宿醉、陰莖尺寸引發的焦慮、懷孕、在交通中大發雷霆、寂寞等,這些都不是病,卻被刻意擴大,當然這也是利益炒作的結果。疾病讓人功成名就,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
到底誰在發明疾病?降低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可是要降到多少?有人說愈低好,也有人不以為然,固然降低標準,病人也就隨之增加,但我認為應該依各地社會環境差異而有不同考量,不要一意隨著廠商說法起舞。另外,骨質疏鬆也是一樣,一個人七十歲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骨質會流失,我把它歸到不正常,如果硬要治療,以目前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及其他的效果都有限。不能達到好的治療,其實都是醫療的浪費。
二十一世紀有太多不正常的現象,許多商品和試驗都已經超過醫療的需求,完全沒有考量病人的需要。恐懼有藥醫治,就我來講實在不可思議;社交恐懼需要的是訓練機會,可是偏有人宣布全美百分之十三點三的民眾有社交恐懼,我認為這是數據的暴力;有些藥物打著小孩吃了記憶力會好、過動兒會穩定的名號,我認為需要吃的只是少數,如果兒童必須藉著藥物來過無憂無慮的童年,我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同樣的,剖腹生產也是現代產物,看時辰、找時間出生更是扭曲了自然。時代的進步改變了健康和生病的界限,可是醫學還是應該順著自然,如停經被定義為疾病,合成荷爾蒙被過度使用,都是違反自然的醫療措施,況且東方人與西方人更年期的症狀不一樣,但是在大廠大力促銷之下,這些都已變得微不足道。大廠製造的危言聳聽已經明顯威脅到醫學的價值。
綜上,藥廠之間的競爭是商業行為,我認為醫師不應該選邊站,而是堅持站在正義的一方,假如介入太深,將醫學專業變成他人的俘虜,可能會有不可臆測的後果,身為現代醫學工作者必須警惕在心、戒慎恐懼才是。醫學是科學及藝術,有多元的融合觀念、宏觀廣闊的視野,才合適為人解決健康問題。我身為一位醫人,相信不管是醫師或非醫師,都該秉持自己的專業立場,而且面對問題不甘緘默,這也是我為文作序的意義。
醫學是良心事業,竭盡心力,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是醫療工作人員責無旁貸的天職。藉用專業能力,創造枝節,滋生混淆,產生商機,特別成為別人牟利的工具,都要防範及迴避。在高度商業化的現代文明,我們不要迷失自己,這是我看這本書的心得及感言。
內
容
試
閱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9,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洪詩宇
/ 台灣台北
2008.05.03看洪詩宇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本書真的是現代醫學的明燈,現代的人甚至包括台灣衛生署,
都被西醫和西藥廠的利益蒙蔽了正義,對於病人的死活病因診斷不佳,
因此做了很多無謂的檢查傷害的身體,這些要經歷過的才知道,
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這位寫序的根本就沒有由第三者角度來看此現象
還身在自己的角度之中看世界 這種序不要看也罷
台灣反對西醫的書不多 因為寫出來不是被攻擊就是被批評
這本是真的可以讓那些有幸而不用被西醫醫療搞死的一本明燈之書
最後人仍相信正統中醫才是中國5千年來的醫學根本 推薦此本好書
在推薦06年出的 無效的醫療 繼續探討 親身所聞所見的錯誤醫療
c2
/ 台北
2005.03.12看c2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一個醫護單位工作之後,漸漸的你會發覺很多東西吃藥就好了,甚至有意無意的就想作身體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病,甚至小小的病痛都可能被現在報章雜誌中報導的某種病症嚇到自己去醫生那邊報到,其實認真想想真的有那個必要嘛?有些東西不是我們人們自己的生理反應不是嘛?
小朋友的好動、多話、愛玩等讓現代沒時間教養小孩的父母認為好麻煩,而要求醫生開某種的藥物作為治療,我們是不是矯枉過正了,是我們把在人生中一點一滴接觸到的觀感帶給小孩進而壓縮它們自由發展的空間。英國首相邱吉爾小時是個好動的孩子,但是在現在可能被分成過動兒等,再再的都打擊著我之前的觀念。
醫學是否真的如此,也許你我心知肚明,可是在這高度要求獲利的年代,我們是否也被藥商與醫學這個共生結構被當成獲利的來源值得我們深深的省思。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