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的德國新浪潮電影大師之一,與溫德斯(Wim Wenders)、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齊名。
1942年出生於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和匹茲堡學習歷史與文學,1962年起開始製作、拍攝電影與短片,包括了1970年《新創世紀》(Fata Morgana)、1972年《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1978年《吸血鬼》(Nosferatu)、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1987年《奴隸海岸》(Cobra Verde),以及一些紀錄片,包括2005年獲獎無數的《灰熊人》(Grizzly Man),2011年又以《荷索之3D秘境夢遊》(Caves of Forgotten Dreams)榮獲2011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國家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等六項最佳紀錄片/非劇情片獎。
■主要作品:
.1972年《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獲獎:1974年英國《Sight and Sound》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之首;1976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77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1974年《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獲獎:1975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影評人費比西獎;1975年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銀獎、最佳剪輯、最佳製片設計獎。★柏格曼:「一生看過的最佳十部影片之一!」
但在他的驚人實踐行動中,向德國電影史家蘿特.艾斯娜致意的行動,應該是最動人的。早在荷索拍攝完他首部傑作《生命的訊息》(Lebenszeichen)時,蘿特.艾斯娜即給予好評,並表示這部改編馮.阿尼姆(Achim Von Arnim)小說的電影,承接了德國默片的浪漫精神。這個觀點,其實正好點出荷索在德國新電影中的特殊意義;德國默片表現主義時代,沉鬱的浪漫與幽暗的想像,在荷索的處女作《生命的訊息》、甚至日後的作品中,都可找到清晰的印記。
蘿特.艾斯娜的確是荷索的伯樂。1970年,當《侏儒也是從小長大》(Auch Zwerge haben klein angefangen)在坎城影展的「導演雙週」首演時,荷索第一次與艾斯娜見面,自始成就一段影壇新銳與國家影史傳統捍衛者的友誼。然後荷索邀請她為《新創世紀》(Fata Morgana)配旁白,日後更將《賈斯伯荷西之謎》(Jeder fu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題獻給蘿特.艾斯娜,本人亦出現在影片的人群之中。她甚至還以專家的顧問方式參與了《吸血鬼》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