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

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722817
王若葉
商周出版
2012年12月15日
107.00  元
HK$ 90.95  







叢書系列:縱橫歷史
規格:平裝 / 352頁 / 19*20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縱橫歷史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懂得運用年表,中國文化史一讀就通!

  發揮「年表」優點 ── 視覺化,時間點清楚,線性發展明白,方便查詢;

  配合「文化發展始末」── 認識文化運動與概念,輕鬆掌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

  融合「編年體」、「紀傳體」、「文化常識」三大特色,相互對照,這是你案頭必備工具書。

本書特色

  1. 上起遠古,下迄民國,依時代氛圍與文化變革,分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前近代、近現代等六卷,每卷前有一總說。

  2. 年表以「時間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大事欄繫以影響中國社會文化之要事,包含政治更迭、社會變遷、制度改革、宗教思想、文學藝術、器物文明及人物事蹟等。

  3. 收錄近三百條歷史學界的最新研究,務求對中國社會文化「提綱挈領」。

  4. 有別於教科書的老生常談,以新穎、獨特的切入點,顛覆既有的歷史認知,重建最潮的且最符合史實的新文化史。

  5. 一本物超所值、結合創意與證據,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歷史普及工具書。

  -- 堯舜禪讓這項「聖德」真的存在嗎?周公「制禮作樂」充滿著後世的美化與推崇?

  -- 五胡亂華以前,中原業已大亂,何以會有亂華之說?過往一直強調非漢民族多麼地「漢化」,
難道漢民族就沒有「胡化」和「蠻化」?

  -- 如文成公主這般「和親」的好結局,原來只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辛酸」案例。
下嫁「蠻夷之地」,究竟所為何來?

  -- 像「慈濟功德會」這樣的佛教救濟事業,早在公元六世紀的中國北方就有了?

  -- 中國的青樓文化,何以在明末清初達到高峰?

  -- 宋代社會真的積貧積弱?明清社會真的停滯不前嗎?

  -- 清末以來,中國追求民主的夢想路途坎坷,「北京之春」是否得以降臨?

  本書條目詳「新」略「舊」,企圖顛覆你的既有知識,開發新的歷史思維,讓你重新省視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它刻意撇除一板一眼、教條式、教科書的知識體系,企圖「標新立異」,令人耳目一新。當然,這個新知是建立在有所本之上,既非天馬行空,也非無的放矢。

  過去填鴨式教學,喜在硬梆梆的歷史課本中尋找填空答案;然而,隨著歷史教育理念改變,學測、基測考題也愈來愈靈活,死背絕非良道。希望本書能讓原本不喜愛歷史的讀者感到有趣,從而掌握學習歷史的竅門。原本習慣教條式歷史記誦的讀者,在被作者刻意「破壞」的過程中,肯定能找到新的「發現」,「重組」知識體系,掌握中國歷史更能事半功倍、得心應手。

作者簡介

王若葉

  臺灣大學歷史系,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生無聖獸相伴,幼無傲人聰敏,長亦無過人智慧。居有定所,業無常業,安於本分,晏如惜福。素日捧卷,孜孜好學,喜發驚世駭俗之想,信手拈來,自得其樂。生平所憾,罄竹難書,樂觀進取,善莫大焉。人生之道,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以為志。



〈自序〉跳脫框架的歷史
編輯體例

一、上古卷
文明的起源:一元論 VS. 多元論
走出非洲
北京人的迷思
新石器革命: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點
區系類型說: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
墓葬所見之先民世界
從穴居到半穴居;從巢居到干欄式建築
從氏族到國家:城市革命的出現
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何謂炎黃子孫
堯舜禪讓的真相
「知母而不知父」的母系社會
大同世 VS. 小康世
古史層累造成說與疑古派
二重證據法:古史研究的兩把刀
從疑古到釋古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古代國家的雛形:二里頭文化
信史時代的揭幕
何謂殷商
二里岡文化
兄終弟及的繼位法
亞字形墓葬
殉葬:權力下的犧牲品
祭祀與甲骨文
巫覡式的宇宙觀
從諸神時代到絕地天通
驚人的天文曆法
周人的興起
小邦周 VS. 大邑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意外成功
牧野之誓:商紂的暴君形象
天命靡常,惟德是輔:殷周革命的意義
城邦國家:國與野之分
周公東征的實相
宅茲中國:成周城的建立
封建制度
從宜侯矢簋所見的封建實態
周中期的衰微
宗法制度
可疑的井田制度
周公制禮作樂的謎團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周室東遷

二、古代卷
哲學的突破
春秋戰國的名稱由來
禮壞樂崩:貴族凌夷、平民崛起的社會
從王官之學到百家之言
士階層的興起
霸王幕後的真實
諸夏 VS. 戎狄:文化夷夏觀的出現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天道遠,人道邇:理性思維的昂揚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問鼎中原:南方勢力的崛起
華夏邊緣的游移
尚巫的楚文化
從宗法封建到軍國主義:春秋到戰國的劇烈變動
封建的瓦解?
走向郡縣制:新國家型態登場
工商業發達
鐵器、灌溉與牛耕
天下第一大城:齊國首都臨淄
稷下之學
所謂的「九流十家」
諸家源流考:以儒、墨、道、法、陰陽家為例
從禮到法:荀子的偉業
作法自弊:商鞅變法的始末
天下以市道交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的背後精神
奉天承運:皇帝制度的由來
君尊臣卑:道統與治統之爭
王者無外:中國的天下觀
萬里長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從杞梁妻到孟姜女
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焚書坑儒:知識的浩劫
漢承秦弊
從黃老無為到獨尊儒術
絲路的「再」發現
儒教國教化
王莽,聖人?!
柔道治國
編戶齊民的社會
族居、族葬與世業
經學的時代:兼論今古文之爭
讖緯思想:儒教的神祕主義
佛教的輸入
早期佛教的特色
從游俠到豪俠

三、中古卷
羌的歷史解碼
西羌作亂
災荒、疾疫的世紀
黨錮之禍:清濁流之爭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早期道教
「妖賊幫」的太平道
納五斗米的天師道
從豪族到士族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九品官人法
社會私屬化:依附人口湧現
塢堡:桃花源記的模型
名教危機
從情禮衝突到緣情制禮
文學自覺的時代
月旦臧否:從清議到清談
玄學誕生期
自然與名教之爭
崇有與貴無之辨
亞洲的「民族大遷徙」
徙戎論
南北分裂
永嘉亂後的門第社會
士庶天隔:江南貴族制社會
南方的先住民
中國史上的民族問題:文明 VS. 野蠻
「五胡亂華」與「五胡十六國」的陷阱
「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之別
「五胡」簡述
從平城到洛陽:孝文帝的華化政策
胡化、蠻化的可能性
來自西域的高僧:佛圖澄、鳩摩羅什
佛教本土化與釋姓的出現
沙門不敬王者論
南北佛教大不同
《洛陽伽藍記》的地上佛國
石窟開鑿與造像藝術
禁斷酒肉:佛教的素食觀
北方的新天師道:寇謙之
南方的神仙道教:陸修靜、陶弘景
《世說新語》:名士的世界
中古新文學觀
南學北傳:兼談南北文化差異
國富民安的隋朝
會通南北的大運河
建安骨、江左風:初唐的兩道文風
年三月十:斷屠令的施行
西天取經:從朱士行、法顯到玄奘
槐花黃、舉子忙
漫漫科舉路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出現
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禪宗的勃興
南北宗之爭:慧能 VS. 神秀
國際之都:長安
街景一瞥:淺談坊市制度
葡萄美酒月光杯
古道西風的經商好手:粟特人
安史之亂:社會文化的轉捩點
二元世界觀:中古士人的生活模式
儒學復興運動
略論古文運動
話說「和親」
入唐求法的遣唐使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中古的「慈濟」
外來的新興宗教:回教、摩尼教、景教
三武毀佛:中古時期的「法難」
追憶似水年華
白馬之禍

四、近世卷
唐宋變革
文化經濟重心的南移
從部曲走向佃戶
五代十國的正統性論爭
後患無窮: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天有二日:征服王朝的時代
二元統治機構「上陣」
北方民族的造字運動
由比肩同氣到杯酒釋兵權
祖宗之法: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不殺士大夫:文治主義的橫行
至公之道:考試公平化的訴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社會的成立
從慶曆到熙寧變法
新法的延續
南北士人之爭
從坊市到草市
商業革命
《東京夢華錄》筆下的開封
「清明上河圖」所見的庶民文化
《水滸傳》的虛與實
南北對峙的時代
背海立國?面海立國?
海上絲綢之路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江南的開發
金的摸索:從二元、漢化到本土化
全真教:失樂園中的桃花源
追求「內聖」:新儒家的覺醒
宋代理學發微
鵝湖之會:朱陸學大論辯
中國轉向內在
從習業山林到書院文化
敬宗收族:宗族的建設運動
社會福利事業的開展
積貧積弱?還是輝煌文明?
南下牧馬的世紀
《蒙古祕史》:祖先傳說與歷史記憶
世界的征服者
內北國而外中國的族群政策
文化的「同化」與「涵化」
九儒十丐:元朝的戶計制度
官、吏之間
《四書章句集注》:新傳統的確立
俗文學的提升
文化認同與遺民意識
中國近世的挫敗?

五、前近代卷
明清變革
彌勒下生,明王出世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聖諭六言〉:鄉里秩序的重建
君主專制說
永樂的瓜蔓抄
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
天朝艦隊:東方的地理大發現
修築「邊牆」
海上長城:禁海令的發佈
致良知的陽明學
棄儒就賈:士商結合的新出路
南徽北晉:商幫的崛起
施善與教化
白銀的時代
小農的貧困化
一條鞭法
活著的祖宗
滿街都是聖人的泰州學派
情欲解放
出版事業的繁盛
市井文學與警世小說
東林黨爭
縱樂的困惑
耶穌會教士東來
實用主義與百科全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轉折
鼎革之際的貳臣與遺民
海洋之子:鄭成功
解構歷史人物的形象
《大義覺迷錄》:清人的統治正當性
「維民則止」:濫興的文字獄
編纂盛業下的暗地陰謀
乾嘉考據學
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
八股疑義平反
明清的鄉紳社會
從族譜到宗譜:宗族的擴張
彰善糾過:民間的道德競逐
三教合一的新動向
宗教結社與祕密會黨
資本主義萌芽的論戰
帝國的停滯?

六、近現代卷
沉睡的巨龍
山雨欲來風滿樓
天朝的傲慢
英國的野望
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重新認識西方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改革的極限
留美幼童
「天下」的終結
非變法不能救中國
新民說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推波助瀾的馬前卒
衝決網羅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紫禁城的黃昏
革命尚未成功?
製作「國父」
我以我血薦軒轅
新文化的弄潮兒
流行「新語」
新名詞之戰
文學革命論
打倒孔家店
啟蒙與救亡的擺盪
「主義」崇拜
王綱解紐
尋求新的道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走向農村
農村破產?
思想改造
新中國
十年浩劫
北京之春

〈代結語〉變動的歷史
參考書目



自序

跳脫框架的歷史

  每當旁人問起我的專業,「背多分」的標籤就彷彿是背後靈,牢牢地貼在我的身上。他們總是以為:「讀歷史,那妳肯定很會背書了!」我老是對他們的肯定感到「心驚膽跳」,深知若只從這角度看,恐怕自己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幾次之後,我開始好奇外人究竟如何看待歷史這門學問,歷史真的只需要背誦技巧?從以前讀書到現在,我的記憶能力並不比人強,甚至背東忘西,進大學之後更是從未像過去那般刻意背誦。孰料,此時我才對歷史有「真正的」瞭解。大學課堂上充斥著各種「邪魔歪道」,推翻過去的制式「答案」。舊有知識架構的崩解,讓我既驚嚇又驚豔,「跳脫框架」彷彿座右銘般,深刻地烙印在腦海裡。

  真正的歷史思維著重「理解」甚於「記憶」。對史實有基本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若不提升理解層次,就只會停留在表面的「知道」,央求於「背多分」。然而,究竟該如何將背誦轉化成理解?如何將宛如一灘死水的歷史,在腦袋裡活靈活現?唯有讓讀者跟著作者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孰優孰劣,立見分曉。因此,本書不僅是歷史普及讀物,更像是「習作」,翻閱同時也要進行「腦內革命」,廓清汰換老舊知識,藉由「新鮮」觀點,重新考察歷史有趣且令人吟味的另一面。

  從條目的編排,讀者應可發現本書雖名為文化史,實則包含社會文化的整體觀察,而非侷限於器物發明,這也是現在學界對文化史的新定義。傳統中國史偏重政治制度,鮮少論及社會文化,特別是對宗教、民族等議題缺乏認識,容易走向中華中心論的狹隘思維。然則,中國並非是島嶼式國家,歷朝不乏與邊境外族的互動,不論文化的交流或衝突都值得關注。因此,筆者盡量在書中還原他們的存在,呈現歷史的多樣性。

  其次,本書刻意不用傳統改朝換代的斷代法,改採社會文化史視角,依時代氛圍與變革程度,區分為「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前近代、近現代」六卷。關於中國歷史時代區分的論辯,曾經是二十世紀史學研究的熱點,至今卻仍無定論,倒是各個區塊的學術社群已然成形,彼此也有大致默契。筆者考量之後,遂決定採用此種時代劃分,期能凸顯社會文化長期的發展特色,畢竟過去一家一朝的斷代法,無法有效說明文化的延續與撕裂。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由於是文化史,現象與現象間的「藕斷絲連」特別明顯,惜礙於體例,不得不依時間分散敘述,雖不免破壞整體概念的通貫理解,卻也有助於各卷時代的整體掌握。在此建議讀者,若需對某一特定課題進行全面瞭解時,可先利用目錄檢索再分段閱讀。

  其三,年表對多數人來說,可能非常枯燥乏味,以為只要能按圖索驥,便已足矣。然而,年表是僅供檢索嗎?絕對不是。別忘了年表之所以重要,更在於提供發展脈絡、歷史線索,畫龍點睛地標出「篩選」過的事件。但不可諱言,沒有一些技巧,「閱讀」年表將顯得十分無趣。

  筆者建議可先看年表細目,建構歷史的「大體輪廓」。這個圖像可能是空白多於實像,可能是零碎而非連續,但它是確實的歷史「梗概」,足以撐起歷史大勢中的骨架。其次,可以從年表中尋找「問題」,特別是連續出現的某些現象。「為什麼?」肯定是踏入歷史研究的第一步;有「懷疑」,閱讀與探索知識才顯得有趣,也才有意義。年表上標出的細節,很難全都能在下面條目中找到答案。那麼,為何要花篇幅刻意標出呢?也許是作者暗藏玄機,也或許條目中有跡可尋,但更可能是你的「新發現」。請珍惜這些「感想」與「困惑」,因為它們將是你未來進一步探索的知識泉源。

  反過來說,假如你是將年表當作工具檢索的人,那也無妨,只是千萬要張大眼睛,別光盯著想要的「答案」;順便翻翻前後幾年的事件,或許更有助於理解,為何會發生在這一年。歷史真相很難一蹴可幾,但有相對逼近的方法,試著使用「偵探」心態,鉅細靡遺地蒐羅線索,歷史就會是生動且誘人的「顏如玉」。

  其四,有些書寫刻意引用原始文獻,而不加白話翻譯。不翻譯處多為文意不難理解,希望讀者能試著回到過去,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畢竟有時翻譯反而是畫蛇添足,以文害意,同時也削減讀者的想像空間。透過這些精確簡潔的史料原文,應有助於我們緬懷過去,遙想那些曾經活躍過的歷史痕跡;「知道」歷史之餘,也希望讀者能對之更有感觸與省思。

  總之,本書意在介紹學界新說;雖言新說,卻也是近二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通論共識,但也包含許多尚待學者檢證、仍未蓋棺論定的「新解」。當然,這並非意味本書內容不夠嚴謹,而是希望藉由這些「新說」讓讀者眼睛一亮,使歷史不再是過去帝王將相的刻板圖像,提供對歷史的另一種認識。本書的另一特點,在於透過條目對歷史「提綱挈領」,希望讀者藉此能對中國文化史有更清晰且扼要的掌握。

  司馬遷曾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向來被史學家奉為圭臬。但在當今學界百家爭鳴的盛況下,很難有一家之言,更豐富、多元的歷史面貌還等著我們去發掘。本書是筆者的首度嘗試,礙於識見、學力之有限,難免多有疏漏,思慮未周之處,尚祈各方包涵、指正。




其 他 著 作
1. 如何寫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