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一個人的思考小革命:想想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樣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75673
輝格
上奇時代
2012年11月28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其他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其他 /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為什麼青年失業一堆人,企業老闆找沒人才?
.臺灣為啥灣愛唱衰韓國,卻跟日本打好關係?
.投資,買基金?買股票?買產品?買藥?還是買人力?
現實生活中一大堆荒謬不合理的經濟、時事、新聞爆點,其實背後接有理可循
想想你的生活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再翻開這本書,跟輝格一起高速運轉頭腦,想像更好的生活!
本書特色
你以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嗎?
偽.臥底經濟學家帶你推理生活大小事
觀察生活中各種時事,搭配經濟學事與邏輯思考,解開生活中各種常見事件與新聞背後的真正意涵。
作者簡介
輝格
男,六年級新新人類。
199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系,2008年受聘為《21世紀經濟報導》評論員。
經歷:程式設計師(1993-2007),商業與時事評論(2008迄今)。
對我思想影響最大的幾個人
.休謨,羅素,波普,庫恩,拉卡托斯,奎因,丹尼爾.丹內特;
.斯密,馬爾薩斯,哈耶克,熊彼特,弗里德曼,科斯,張五常;
.達爾文,道金斯,史蒂芬.平克,馬特.李德利,庫爾特.考夫卡;
.霍姆斯,波斯納,馬克斯.韋伯,弗雷澤。
目前的閱讀興趣
.制度經濟學
.文化人類學
.進化心理學
.社會學
目前寫作涉及的主要領域
.飯文:經濟現實與政策評價,商業模式,生活中的法律與倫理
.從經濟學視角的行為與制度觀察
.進化生物學/進化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的學習心得
.零星哲學思考
.零星法律與倫理思考
部落格歷史
.2005年建立首個部落格:輝格@萬科週刊;
.2008年5月搬到牛博:輝格@牛博;
.2009年初建立了鏡像「嫣部落」,於是有了:輝格@嫣牛博;
.2010年建立了「海德沙龍」這個部落格網站,並成為它目前唯一的部落格作者。
目
錄
第一部分 價格與市場
第一章 價格中的奧妙與把戲
第二章 瘋狂的波動
第三章 不想壟斷的競爭者不是好競爭者
第二部分 產業與創新
第四章 創新,危險而偉大的遊戲
第五章 這年頭隊伍不好帶啊
第六章 企業文化是把雙刃劍
第七章 失敗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第三部分 行為與心理
第八章 我們消費的果真是物質嗎
第九章 饕餮經濟學
第十章 婚姻與家庭:古老的賽局
第十一章 有時候你不知道保持理智是否明智
第四部分 制度與政策
第十二章 財產權是行為邊界
第十三章 規章條例常常是麻煩的起點
第十四章 當政府之手介入市場
第十五章 成功的變革實在不多見
第五部分 宏觀經濟
第十六章 吸血鬼如何造福社會
第十七章 不一樣的泡沫
第十八章 人口,隨時需要牢記的變數
序
前言
在我看來,對社會事件發表評論通常有三個目的:(1)通過挖掘細節、整理來龍去脈,幫助讀者看清和理解事件本身;(2)對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後果作出自己的判斷(其中可能包括價值判斷),並闡明作出判斷所依據的理論和推導的邏輯;(3)從事件中看到了某個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認為值得提出來加以說明,既可向讀者介紹這一道理,也為他們觀察該事件提供一個特殊視角。
三個目的都很有價值,但本書的評論大部分側重於第三個目的,這不僅是因為我更喜歡第三種評論方式,更是因為客觀條件的局限。第一種目的要求評論者必須是有關領域的內行,並對事件的背景和細節有全面的瞭解。這通常需要有親身的從業經驗和長期的知識積累,一個人只能在少數行業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正如你從目錄中看到的,我的評論範圍很廣,但其中只有一兩個行業我有較深入的瞭解。
第二種目的則是任務本身令人生畏,無論是誰,要對社會這樣的複雜系統做判斷都要冒極高的風險。假如聽者足夠寬宏大量,不以結果論英雄,而看重你得出判斷的過程是否有道理,那算你運氣好,但這樣的機會不多,一旦你開始預測,就要準備好被當作風水師看待;而假如做的是價值或倫理判斷,那任務倒是簡單許多,但後果卻更危險,價值觀五花八門,倫理判斷的標準和邏輯也大相徑庭,這種場合環境噪音的分貝極高,除非你是意見領袖或雞湯大師,否則你的聲音是很難有機會被認真傾聽的。
對於第三種目的,常見的誤解是,它要求評論者非常淵博。常有讀者在瀏覽我的部落格目錄後驚呼:哇,你怎麼啥都懂啊?這讓我頗有點哭笑不得,感覺自己被當成了三腳貓,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實際上,第一和第三種評論都需要專業知識,只不過劃分專業的方式不一樣,前者是按行業垂直劃分,後者是按方法論和分析工具水準劃分。
打個比方,一位是私人保健醫生,另一位是牙醫,保健醫生需要全面瞭解客戶的體質特徵、健康和營養狀況、病史、對哪些藥物過敏等,就像行業專家對一個行業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史都瞭若指掌,而牙醫則不同,雖然他接待病人無數,每個情況都不一樣,但他的任務卻挺簡單:只要找出那顆壞牙,拔掉它或處理一下就行了,顯然,我們不會問牙醫:哇,你怎麼什麼人都會治啊?
每位牙醫都有個工具箱,而我扛著它到處拔牙的那個工具箱,就是經濟學,正如每個人都會長牙齒,每家企業、每個行業、每條政策、每項制度,都找得到經濟學下手的地方;經濟學這個箱子裡裝的工具並不多,而我經常用到的更是屈指可數。
首先是激勵分析,或者叫成本收益分析。所謂激勵,就是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之前,對它可能帶來的後果做預期時所考慮的因素。後果分兩方面:收益和代價,評估和權衡的結果決定他做還是不做,或者怎麼做。激勵分析就是要弄清楚,當這些因素發生改變時,對行為輸出有何影響。
其次是資源識別。簡單地說,資源識別是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他是憑什麼賺到錢的?按經濟學觀點,只有未預期到的收入才算利潤,所有預期中的收入都是資源從其所投入的生產中分得的租金,如工資是勞動力的租金,利息是現金的租金,版稅是著作權的租金等。這樣,假如某項可預期收入還未被找出對應的資源,便說明我們對有關生產模式尚未獲得透徹的理解,由這一視角所產生的好奇心將引導我們考察各種商業模式。
然後是均衡分析。作為運用經濟學觀察世界的評論者,均衡理論的意義在於引導我們去考察那些看似不均衡的現象。如某個行當看似錢很好賺,卻沒有大批新進者把價格和利潤拉低,或者相反,長期虧損卻不大批關門,或者一種商品在兩地價格懸殊而流通成本又不足以解釋,或一些看似有價值的資源被長期閒置,或某種看似很強烈的需求卻沒有人來滿足它等。均衡方程式就像一個格式塔,看似不均衡的現象就像一個未完成的幾何圖案,讓我們產生焦慮和好奇心,驅動我們去找出其中的原因,把它描繪完整。
還有資訊與風險分析,資訊障礙對市場帶來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資訊獲取有成本,它是構成交易成本的重要部分,資訊成本的分佈是影響均衡位置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上述均衡分析中常扮演關鍵的角色;二是有些資訊參與者根本無法獲得,如農民種下這一季西瓜時,該季西瓜的未來總產量,無法獲得的資訊便構成了不確定性和風險,為控制風險,有些交易機會被放棄了,而沒有放棄的那些,參與者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處理風險,這方面的種種嘗試構成了商業故事中的大量精彩情節。
在本書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我用到的主要就是這些工具。當然,我不會刻意將自己局限在它們上面,遇到恰當的主題時,我有時也會從文化和心理的角度來討論,特別是在第三部分,較大幅度地偏離了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另外,第五部分討論的是宏觀話題,會用到另一些概念和工具。
我所採用的評論寫作方式,最接近的類比大概是商學院學生的案例練習了。通常我會花一兩個或最多三四個小時去瞭解事件的脈絡原委,但注意力多半集中在我所關注的那個問題點上。在這麼做時我依靠的是公開的報導和傳聞,並且只檢查其常識合理性,而不會花太多工夫去側面核實,因為在我看來,作為案例練習,即便事件並非如報導的那樣,也沒關係,那就當是虛構案例好了,只要虛構得合理,分析仍然有價值。
所以,假如你閱讀時感覺我沒瞭解事件內幕和真相,或沒抓住問題重點和要害,或沒有充分考慮其他因素,不必為此感到驚訝,我瞭解的情況並不比普通新聞讀者多很多,我也無意抓住重點和要害,而只想抓住我感興趣的那一點,我更不追求面面俱到;體現在文章結構上,我通常只用開頭一兩節描述事件背景,有時在結尾會用一節來展望事態前景並作些評價和建議,而大部分篇幅會留給所選擇的焦點:那顆牙齒。
在兩種情況下,我會稍稍偏離上述寫作原則,一種是話題恰好處於我比較熟知且持續關注的領域,這時我會對背景和脈絡多說一些;另一種是文章主題本身就是政策或制度評論,這就難免會在現實後果的展望和正當性評價上多花點筆墨,也會表達自己的立場甚至價值觀,這種情況在第四和第五部分會多一些。
假如這些能讓你預感到我們會有一個良好的對話基礎,我隨時在部落格上歡迎你的到來,部落格地址是headsalon.org。實際上,出版本書的動機之一,就是希望它能從一個更寬廣的範圍內為我找到有共同興趣、能相互帶來思考和討論樂趣的朋友。
本書的評論寫作時間跨度從2008年3月到2011年5月,包括了我在此期間所寫評論的約三分之一。在整理和編輯過程中,我為每篇文章加了一段「後記」,其中或者對當時沒說清楚的地方做了補充,或者有些想法已有所改變,或把觀點做了點引申,或添加一點相關材料;若干主題近似的文章組成一章,然後,我為每章和每部分分別寫了一篇導言,說明我在該主題上的基本思想和知識背景。
本書雖運用了一些經濟學思想和方法,但遠不是學術性的,因而在觀點和思想引用上並未按學術規範來標注,在標注了來源的地方,也未必準確傳達了原作者的意思,而更多體現了我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方式;在選擇對哪些來源進行標注時,我的原則是看是否對我的思想基礎和知識背景構成重要影響。所以,凡是我做了標注的地方,通常也是我經常引用且經常向人推薦的學者和著作。
最後,是關於本書體例的一些說明。
(1)我會在注釋中提供一些參考資訊,最常見的有三類:我的其他相關文章、其他學者的著作、維基百科詞條。下面分別說明。
1假如引用的是我的文章,且收錄於本書,會以本書目錄中的編號來引用,例如,「山寨機為何屢打不倒」(第19篇),或簡為第19篇;假如是未收錄本書的我的文章,則以我部落格上的文檔號來引用,例如,「飯文導讀」(No.771),771就是文檔號,從該文檔號可以直接得出文章的網頁位址(URL),如771對應的網址就是headsalon.org/archives/771.html。
2假如引用的是其他作者,例如,《自由選擇》(1990),括弧裡是原著出版年份,而不是中文版出版年份,我使用中文書名只是為了方便,並不保證有中文版;假如是論文,書名號會換成引號,例如,「企業的性質」(1937)。
3假如引用的是維基百科詞條,會以wikipedia:abc方式給出。其中abc是詞條名,對應的網頁位址便是en.wikipedia.org/wiki/abc。
(2)每篇文章的標題下面都注明了文章寫作日期和文檔號(見1)。
(3)假如在正文或注釋裡在某個名詞或人名後面用括弧加注了英文名,通常這個英文名存在對應的維基百科詞條。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