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許多所謂的「前行」,都以特有的名詞來涵蓋其獨特且深奧的教法。我們以《龍欽心髓前行》(Longchen Nyingtik Ngondro)為例,雖然它是眾所周知的「前行」,卻包含了佛法中一些最深奧的語言。類似「氣」(梵prana)、「明點」(梵bindu)、「脈」(梵nadi)等字眼一開始就出現於法本中,而且自始至終重複許多次。《龍欽心髓前行》背後的偉大啟發即是「大圓滿」(梵mahasandhi;藏dzogchen)傳統,它包含了藏傳佛教中一些最古老、最直接的智慧法教。例如,在「上師瑜伽」(梵Guru Yoga)中有關灌頂(梵abhisheka)的段落,就包含了與「四種持明果位」(four stages of a vidyadhara)相應的內容;對某些人而言,僅是聽聞持明(梵vidyadhara)的名號,就感到非常鼓舞了。
然而,我必須承認,某部分的我擔心如此做之後,反而會對所有其他深奧的金剛乘傳承造成傷害,因為各個傳承都有其獨特的語彙,包含了精心琢磨的字眼與語意。為何我不包含其他這些傳承的語言呢?尤其我們總是鼓勵大家要培養「不分教派」(non-sectarian)的態度,而且要以純淨的觀點來看待所有的傳承。但是,如果挑選不同傳承中的名詞,然後把它們像語言炒麵般地混在一起,事實上才是最違背「不分教派」的做法,而且毫無益處。例如,「平常心」(ordinary mind)一詞對「大手印」修行者是某個意思,但對「大圓滿」修行者又是另外一個意思。同樣的,「不分心散亂」(do not be distracted)在聲聞乘(梵shravakayana)傳統與金剛乘傳統有相當不同的意義。因此之故,我試圖以寧瑪派對這些修持的解釋為主軸,而我同時也要懇請諸位,未來如果你讀到未曾在本書出現的名詞時,請勿輕易忽略它們。
雖然我最常參照的是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龍欽心髓前行釋論》,以及噶舉派大手印前行的論釋,但是不論你依循的是哪個前行傳統,都有許多很好的參考文獻。修持《龍欽心髓前行》的人,可以參考所有之中最特別的前行釋論——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的《普賢上師言教》(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它是一系列直接又根據經驗的竅訣教授(pith instructions)。修持大手印前行的人,可以藉由岡波巴(Gampopa)的《解脫莊嚴寶論》(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與許多其他典籍來充實自己。修持「道果」(藏Lam Dre)的人,可以參考薩迦傳承不同的《三現分》(Three Perceptions)教法;同時,我們也不該忘記宗喀巴深奧又殊勝的法教《菩提道次第廣論》(藏Lam Rim;The Gradual Path)。
其他值得研讀的典籍包括:《楞伽經》(梵Lankavatara Sutra)、寂天(梵Shantideva)的《入菩薩行》(梵Bodhicharyavatara)、蓮花戒(梵Kamalashila)的《修習次第》(Stages of Meditation of the Madhyamika)、阿底峽(Atisha Dipamkara)的《菩提道燈》(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再度地,仁波切為了讓全球所有的中文讀者能盡早接觸此書,特別安排在英文書尚未定稿前就進行翻譯。(英文書名為Not for Happiness: A Guide to the So-Called Preliminary Practices於二○一二年三月由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電子書。)因此,諸位手中的版本是本書全球的第一本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