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書寫青春9:第九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合集

書寫青春9:第九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合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0643
聯經編輯部
聯經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29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聯副文叢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聯副文叢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第九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得獎名單出爐了!這一次年輕世代又將帶來什麼樣令人驚豔的作品呢?

  小說組部分,這次水準整齊,讓評審讚譽有加,認為參賽者不僅在情感掌控的部分表現超齡的理性和客觀,也可見到隱喻和象徵的敘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作者也試圖開拓不同的創作題材,在學業、感情和家庭書寫之外,嘗試探索不熟悉的世界!新詩組部分也不乏佳作,決選評審也提到這屆作品取材面向寬廣,而作為一個詩人的隱匿之處也相當動人。

  短篇首獎〈最後一個任務〉描述真實與網路世界,「呈現了這個年紀生活的精神面貌,道出真實世界與網咖世界之間的微妙互動」(朱天心)。

  新詩首獎〈制服還是運動服〉,詩裡描繪著親情的叮嚀!「念起來每一段都具有音樂性,而且生命又何嘗不就是在瑣碎當中,也許看似無聊,但那隱藏在其中的,也許就叫做愛。」(許悔之)

  高中生的心思敏銳與寬廣想像,讀者不如就直接讀一首詩、一篇小說來感受吧!

  小說獎決審委員:朱天心、吳鈞堯、林黛嫚、林俊穎、郭強生
  新詩獎決審委員:席慕蓉、許悔之、陳大為、陳義芝、顏忠賢

作者簡介

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短篇小說獎金榜得主及簡介

★首獎/張容兒〈最後一個任務〉 獎學金三十萬元,晶圓獎座一座

  張容兒,1994年生,雲林縣斗六市人,就讀於浙江省溫州二中三年級,已申請進入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八歲赴陸求學,十年異地生涯。喜歡閱讀、動漫、收看各種球賽,喜歡寫作這件私密又幸福的事。曾獲第四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徵文比賽三等獎,第六屆溫州市「巴拉巴拉杯」作文大賽一等獎,首屆溫州市讀書節最佳讀書札記。

  ◎得獎感言:我熱愛文字,我在自我追尋中不斷書寫,我曾以為夢想和故鄉一樣遙遠。在被告知得獎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像轟隆的飛機引擎聲。闊別十年,我重新站在了台灣的土地上,我的夢想在這裡扎根。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母、姊姊和朋友們,感謝台積電、聯副和給予我肯定的評審老師們。謝謝你們,帶著我勇敢跨出第一步。

  我會一直寫下去。

★二獎/張敦智〈一個傷腦筋的下午〉 獎學金十五萬元,獎牌一座

  張敦智,筆名K,1993年生,台中北屯人,就讀於國立台中一中三年級。曾獲23屆中一中中女中聯合文學獎小說組第一;24屆中一中中女中聯合文學獎小說組第三、極短篇組第三、散文組佳作;25屆中一中中女中聯合文學獎小說組第一、散文組第三,2010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獎入圍。嗜文字、影視創作,甫執導畢中一中73屆畢業影片。

  ◎得獎感言:創作一路至此,要謝謝的人真的太多,在這裡先謝謝爸爸媽媽、孟珠老師、辛苦的評審老師們,以及主辦單位。

  生於一個萬物流動快速的時代,創作可以幫助我慢下腳步,以另一種不同的視角重新凝視那段時間裡頭的時光殘羽;很多感動往往被遺失在那些角落裡的靜默,或許我們都需要第二雙眼睛。

  謹以此作品,獻給所有十八歲的獸。

★三獎/陳姿秀〈夢想散記〉 獎學金六萬元,獎牌一座

  陳姿秀,1994年生,雲林縣虎尾鎮人,就讀於天主教私立正心高中三年級。只對外投稿過三次,各大文學獎獲獎紀錄零。國三參加全縣國語文競賽得到作文組第三名,校內舉辦之兩屆正心文藝獎散文組第一、二名。

  ◎得獎感言:昨天才想著七月了找個時間上網查查名單公布了沒有,今天就接到通知獲獎的 電話。真的非常高興。〈夢想散記〉是我的第三篇小說,也是目前我的作品裡自己最喜歡的。一直以來我在寫作的路上遇到不少的挫折,反對的人不少,支持的人更少。最感謝的是我的國文老師吳昌倫老師,謝謝他願意當我的伯樂。最後謝謝肯定這篇作品的各位。

★優勝獎五位

◎陸怡臻〈醜孩子〉 獎學金一萬元,獎牌一座

  陸怡臻,1993年生,台中市豐原區人,就讀於國立台中文華高中三年級。曾獲第33屆時報文學獎、第1屆台中文學獎、第29屆全國學生文學獎等,任第21屆華榆校刊社主編。

◎吳佳駿〈調音〉 獎學金一萬元,獎牌一座

  吳佳駿,1995年生,就讀於高雄市立高雄中學二年級。曾獲2011打狗鳳邑文學獎好漾組散文類評審獎、高雄市高中職作文比賽第三名。

◎游承彥〈你的故事〉 獎學金一萬元,獎牌一座

  游承彥,1994年生,就讀於台北市立建國高中第六屆人社班,現已錄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曾獲Corel影片剪輯大賽學生組二獎、全國高中讀書心得寫作比賽北區優等。喜歡乙一、茱迪.皮考特、貝汀菲兒、拉娜德芮、札維耶.多藍。

◎林秉衡〈劫〉 獎學金一萬元,獎牌一座

  林秉衡,1993年生,台南市人,就讀於國立台南一中三年級。曾獲第20屆台南四校文藝獎極短篇組第二名,第21屆台南四校文藝獎散文組第二名、極短篇組第三名。

◎林纓〈蛀〉 獎學金一萬元,獎牌一座

  林纓,1994年生,台北市人,就讀於台北市立中山女中人社資優班二年級。曾獲第13屆台北市文學獎現代詩青春組首獎,第2、3屆余光中散文獎第二、第四獎,第29屆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第一名,第30屆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佳作,2011年愛詩網青少年組新詩三獎。

新詩獎金榜得主與簡介

★首獎/古偉助〈制服還是運動服〉 獎學金十萬元,晶圓獎座一座

  古偉助,1993年生,台北人,就讀於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三年級。嗜好翻字典,天馬行空,寫詩也寫生活。曾獲第2屆及第5屆聯合杯作文比賽新北市佳作、世界學校網界以及台灣網際博覽會金牌獎。

  ◎得獎感言:首先感謝父母給我的文學基因與靈感啟迪,感謝恆海老師曾告訴我詩要繼續寫下去,感謝評審老師的肯定,感謝某牌奶茶的瓶身總用詩句提醒我詩的迷人之處,感謝碎如零星的瑣事仍在記憶中璀璨,感謝陰霾的天空終究會透露微光,感謝生活,感謝勇氣。

★二獎/劉貝兒〈Volcano〉 獎學金五萬元,獎牌一座

  劉貝兒,1994年生,花蓮人,就讀於國立花蓮女中二年級,人不中二枉少年。我有一座美好的城,城裡有蔣勳和黎紫書;有Damien Rice和the GazettE、魏如萱和林宥嘉。

  ◎得獎感言:除了感謝家人(以各種意義上來看),最感謝的莫過於師父和戴戴兩位強者,認識妳們我真是三生有幸OTL,真的太謝謝了。還有很多人,都謝謝妳們。接到通知的那一剎那我邊咆哮邊衝進房間,然後就燒聲了──真的,我一說話就破音,哈哈哈。

★三獎/林志宇〈玉蘭花〉 獎學金二萬元,獎牌一座

  林志宇,1994年生,竹山人,就讀於國立台中一中三年級。筆名或綽號皆為──情僧。即將進入東華華文系。不是真正太熱中於任何事物,卻對遊走於邊緣如此的一個狀態深感自在。如今常盡力(在電腦前)關注部分社會議題,計畫著未來走上街頭的路線為何。

  ◎得獎感言:如此,並未想到在畢業後方得佳音,於我是可喜的。能緣禪,無非是想棄斷索然可厭的過去;但如此,不過另一種執著罷了。但若無一點執著,便無一切文字。感謝提點彼時心緒雜亂的我的老師。

★優勝獎五位

◎林家緯〈星期一下午的課堂旅行〉 獎學金六千元,獎牌一座

  林家緯,1995年生,就讀於台北市立建國高中二年級。曾獲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新詩組、散文組首獎,余光中散文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紅樓文學獎。

◎潘文琳〈失眠症〉 獎學金六千元,獎牌一座

  潘文琳,1994年生,台北人,就讀於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二年級。敢說的不敢做敢做的反而不敢說的瘟疫阿宅一枚,限量版。青春期如果不浪費人生的話好像顯得有一點浪費人生呢。二次元偶像是折原臨也,液晶螢幕這種東西真令人困擾。

◎張容〈孩子〉 獎學金六千元,獎牌一座

  張容,1996年生,生活圈在永和的中和人。就讀於苗栗縣全人實驗高級中學,在苗栗當山頂洞人的高一生。曾獲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一次首獎、兩次優選。喜歡日本。喜歡歐洲小鎮。喜歡所有溫暖的人事物。喜歡光。

◎黃立元〈噶瑪蘭文書〉 獎學金六千元,獎牌一座

  黃立元,1995年生於紐奧良,台灣澎湖人,居高雄、台南兩城十年,就讀於台北市立建國高中二年級。熱愛寫詩但作品甚少。曾獲21、22屆紅樓文學獎,主編校刊《建中青年》。

◎黃俊彰〈每天〉 獎學金六千元,獎牌一座

  黃俊彰,1994年生,台北人,就讀於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三年級,即將就讀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曾獲麗山清籟文藝賞首獎、好詩大家寫參獎、X19華文詩獎優選獎。



序 曾繁成
第九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金榜
第九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金榜

短篇小說獎

◆首獎
最後一個任務──張容兒

◆二獎
一個傷腦筋的下午──張敦智

◆三獎
夢想散記──陳姿秀

◆優勝獎
醜孩子──陸怡臻
調音──吳佳駿
你的故事──游承彥
劫──林秉衡
蛀──林纓

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 張以昕/記錄整理

新詩獎

◆首獎
制服還是運動服──古偉助

◆二獎
Volcano──劉貝兒

◆三獎
玉蘭花──林志宇

◆優勝獎
星期一下午的課堂旅行──林家緯
失眠症──潘文琳
孩子──張容
噶瑪蘭文書──黃立元
每天──黃俊彰
新詩獎決審紀要 韋瑋/記錄整理

【選手與裁判: 青年寫作.跨世代的對話】
【活動花絮】文學制服日 小熊老師/策畫

附錄

【探訪作家.感動筆記】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以及隔壁房間的文明──訪吳晟
陳柏言(2008年第五屆新詩獎優勝)
讓我告訴你一座島嶼的故事──訪吳明益
江佩津(2008年第五屆短篇小說獎優勝)

【作家巡迴高中校園講座】
第一場◎溪湖高中/
人生現場學──我的文字攝影機
張以昕/ 記錄整理

第二場◎景美女中/
詩與小說的拔河 ——文學是一個大於一的世界
韋瑋 /記錄整理
徵文辦法
……………

【特別收錄:文學遊藝場】
「我的書包」徵稿辦法

【我的書包:駐站觀察】
書包裡的異想世界──顏艾琳

【我的書包:作家示範作】
跟著我的海──黃崇凱
揹書包的日子── 劉雅郡
青春的摺頁──江佩津
砸書包──陳柏言
長大──劉煦南
青春百寶袋──詹佳鑫

【我的書包:優勝作品】 沐恩/等



編者序

  能夠參與「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的出版,筆者感到莫大榮幸。這是項極具意義的工作,一方面是對中國基督教先賢的思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另方面也藉此分析及評檢其思想與時代的關係。通過「文庫」,讓「此時此地」的我們,能夠進入過去的思想遺產之中,與他們相遇及對話。仍記得在一九八三年唸本科一年級時,因主修歷史關係,第一本接觸的書,就是E. H. Carr 的What is Histor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4)。他在書中這樣說:「歷史是史學家與史實間的持續互動,也是現在與過去間無間斷的對話」(“it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 the past, 30)。在注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腦海時刻泛起的,就是這句話。
  
  記得最初收到橄欖華宣出版社傳來電郵,邀約參加「文庫」的編委會時,心裡確有一絲疑問: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真的可以實現嗎?當時為了支持此項劃時代的事工,乃答允有關邀請。不過,由於繁重的教研工作及行政雜務,事實上除了在電郵中提供一些書目外,也沒有作過實質的貢獻,內心實在歉咎。
  
  二○一一年九月,筆者開始為期一年的安息年,得以參加9 月在台北舉行的第三次編委會議。會上有機會跟諸位同工一起商討細節,各人認真而嚴謹的態度,大大釋除心中的疑團。當時更得悉,「文庫」第一本成果,很快就會面世。會上,慶豹兄希望各編委能鼎力參與校注工作,讓更多成果能早日面世。由於我近年全力進行吳耀宗的研究,並在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支持及協助下,正著手編輯「吳耀宗文集」,故在會上便「承包」了「文庫」的吳耀宗卷,並承諾可以馬上進行。

  回港後,在慶豹兄的催促下,決定將吳耀宗的《社會福音》(1934)、《沒有人看見過上帝》(1943、1948)及《黑暗與光明》(1949)三本代表作收入「文庫」的吳耀宗卷內,並分兩冊出版。考慮到當時自己正在整理吳氏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思想,為遷就及配合有關工作,故先進行《黑暗與光明》的校注。

  《黑暗與光明》初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協會書局於上海出版,並於一九五○年再版。因兩個版本並無差異,故本校注及編輯工作主要依據初版進行。在校注過程中,主要關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縱及翻查吳氏所引述的言論;(三)對各篇文章與原始刊行的版本進行比較,找出吳在將之結集成書時所增刪的重要原文。筆者期望,上述校注,不僅有助窺探本書的編篡背景,也能讓讀者掌握吳耀宗身處的時代,以及其與時代間的互動。為了幫助讀者更全面認識吳氏,並將《黑暗與光明》置於其思想演變的脈絡之中,故決定在導論部分,先介紹吳耀宗的生平與思想,然後再解讀《黑暗與光明》的背景及相關問題。豈料,光是第一部分,已撰寫了二萬多字,結果在編輯王鍾山先生建議下,將生平與導讀兩部分獨立,成為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模樣。

  如今,欣悉《黑暗與光明》一書付梓在即,在此必須要述說內心的感謝:首先感謝大力支持及推動「文庫」工作的周聯華牧師、曾慶豹教授及吳昶興教授。台灣橄欖華宣出版社眾同工大力配合,讓這個夢想逐步實現。筆者特別要感謝編輯王鍾山先生,他的嚴謹與細密,豐富了本書的校注。許多時候,他不厭其煩地為我查考資料,補充了我的不足。鍾山表現的專業精神及態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本人近年進行的吳耀宗研究計劃,為本書的校注奠下很好的基礎。在此,必須感謝現居美國的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的大力支持。我曾向他承諾把「吳耀宗文集」整理出來,如今《黑暗與光明》校注版的出版,希望能彌補心底對他的重大虧欠。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項目編號CUHK453508)撥款資助筆者進行「愛國愛教之爭:革命時代吳耀宗與王明道研究(1949-1966)」,對吳耀宗研究提供重大幫助。感謝助理陳月蓮小姐,為筆者整理有關文獻資料,特別是對比不同文本所付出的辛勞。研究過程中,筆者曾先後於上海市檔案館、美國加州柏克萊的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圖書館搜集資料,又先後獲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圖書館、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圖書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基督教青年會檔案館、太平洋宗教學院(Pacific School ofReligion)檔案館及加拿大渥太華國家圖書及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解答筆者查詢及協助複印資料,衷心感謝這些工作人員的專業協助。另外,要謝謝吳國安博士,在百忙中解答關於巴特及新正統神學的一些疑問。香港中文大學校方批准本人在二○一一至一二年間享用安息年,令我得以放下教學及行政工作,進行「休假式治療」。轉眼間,一年即將過去,本書作為安息年假「誕生」的成果之一,內心滿是欣慰。如果校注工作對吳耀宗研究能作任何貢獻,背後都有他們在不同方面的支持。當然,筆者會對其中的不足及錯誤負上全責。
  
  末了,還是要向家人表達衷心謝意。二○一一年是我與妻子葳妍結婚的二十周年紀念,感謝她多年來的默默付出與支持。轉眼間,灝志、述志分別將升讀中五及小六,他們的成長,遠超於學術研究的滿足。妻兒的同在,人生滿是恩典。是為序。

邢福增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