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的平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48531
吳敏顯
九歌
2012年11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九歌文庫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那時候,天空比房子大,山頭比車子近。人們住在小小的村裡,卻像擁有全世界一樣無憂無慮……
蘭陽平原是吳敏顯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這裡的村莊作物、道路溪河,甚至神明與妖魔鬼怪,不只是他日常生活的風景,也是他心靈的依歸與創作的靈感來源。
全書以充滿趣味的筆調寫半個世紀前的童年回憶,寫蘭陽平原的人事流轉,也寫宜蘭人的質樸與可愛。五歲時得到老師首肯上學去,其實是「會擦屁股就可以上學」;貨車在北宜公路上行駛,不斷游移的車燈被山下的孩子們當作「鬼仔火」,看鬼仔火賽跑是夜間最佳休閒娛樂;初中時「擠」公車,是由父母把整個人扛舉起來,從車窗裡塞進去,往往還會擠掉一隻鞋;高中時在火車上考唱歌,學洪一峰的唱腔震撼全車廂……物資貧乏的年代中單純而動人的往事、個人身世與土地歷史交錯書寫,蘭陽平原地理的、人文的輪廓,因為吳敏顯深情的描繪愈漸清晰。
書中那個路小天空大、人與人之間熱情無機心的地方,正是現代人苦苦尋找,卻永難復返的桃花源。
本書特色
★親切又幽默的筆調帶我們重返台灣古早年代,體會消失的人情味、單純可愛的人際觀,以及悠閒的生命情調,看盡從前到現在的宜蘭。是有趣的在地書寫,好看的鄉土散文。
★本書邀請插畫家吳怡欣繪製封面,她曾獲國際出版社塔森Taschen出版Illustration Now選為150位插畫家之一,2009年入選世界優質插畫作品集Luerzer’s Archive 200 Best Illustrators 。既復古又趣味的筆觸,鮮活地呈現出書中的蘭陽風情。
作者簡介
吳敏顯
宜蘭縣壯圍鄉人。曾任宜蘭高中教師,聯合報副刊編輯及萬象版主編、聯合報宜蘭縣召集人、宜蘭社區大學講師、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委員、《九彎十八拐》文學雜誌編輯。
著有散文集《靈秀之鄉》、《青草地》、《與河對話》、《逃匿者的天空》、《老宜蘭的腳印》、《老宜蘭的版圖》、《宜蘭河的故事》;小說集《沒鼻牛》等書。
作品曾獲選入《中國當代散文大展》、《中國現代文學年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當代散文精選》、《台灣藝術散文選》、《台港名家散文精品鑑賞》、《年度散文選》、《年度詩選》、《年度飲食文選》、《年度小說選》等。
目
錄
黃春明先生推薦
序
為平原書寫(自序) 吳敏顯
●第一輯
九芎城
兵荒馬亂的童年
閃亮的星星
碘酒味的牛卵核
背著書包去上學
小腳外婆的家
淘金舅公
吊在屋梁的棉被
水滴落土
小品三帖
●第二輯
小木盒子
報紙
秀才爺與三山國王
舊情綿綿
到戲院呼口號
記憶中的豬
鄉下人過年
淡去的年味
等到民國一百年
●第三輯
迷宮
捆著大山的絲帶
小車站正打盹
龜山島志異
星空下的搖籃
●第四輯
白蝶花
大粒日頭小粒米
鳥劫
路小天空大
芒花大地
黃昏的溪流
渡船頭
回到少年的溪河
小說家與老樟樹
小說家的小故事
一直尋找的地方
愛,何來理由
序
推薦序/黃春明
很高興,吳敏顯又出新書了。這對他對讀者當然是一件好事,對宜蘭籍的寫作朋友,是一種剌激和激勵,對我這即將老朽的作家,也是著實的一記鞭策。
任何一種工作做久了,自然熟能生巧,甚至於達到庖丁解牛的境地。然而記者這項工作,當到退休的資深老記者的話,在採訪報導豈止是寫得生動,分析的深刻,更難得的是,在他長期經歷的過程,他接觸過成千上萬的人、事、物;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世面。資深的記者一定比一般人所見的世面,都要來得寬廣,也深刻。他下筆,大的可觸及時代和社會,具體的可呈現生活的面貌,抽象的可以抓住精神的習慣,小的可以刻畫某人物的小故事。
我有幾個不能登大堂的窘態,就被他牢牢囚禁在這本集子裡。我不知要歡喜而謝他,或是?不過人家寫得很活,又無傷大雅,我要認什麼真,要我寫一篇序嘛,機會難得,一口就答應了。一個老記者的厲害就在於此。
再說,寫作這件事,它不是學問,作品也不是研究出來的。文學的創作與研究是兩碼事,要不然文學院的教授、博士生,碩士生,他們都成了作家了。創作是生活的經驗加上人生的歷練;這方面資深的記者比誰都豐富。他所有的經驗都變成寫作的材料,儲存在腦子裡的倉庫,不愁沒有題材可寫,尤其是走現實主義社會寫實的,不會為了所謂靈感苦惱,信手即可拈來。難怪世界上記者出身的作家為數不少,了不起的也有好幾個,像美國的海明威、哥倫比亞的馬奎斯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
老記者的吳敏顯,他除了有了鞏固的條件之外,他語言文字方面樸素易親;這就是老少咸宜,又因為有內涵,雅俗亦可共賞。當然,作為一個作家要持續不斷的寫,另方面讀者鼓勵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如沒有廣大的讀者,作者安在。說到此,讓我想起尼釆在查拉圖斯特拉裡,一開始查拉圖斯特拉,一早下山看到遠處的旭日剛剛升起,他凝視尚不致傷眼的太陽說:偉大的星球,如果沒有你所照的人們,你的光榮何在?吳敏顯以目前的成績來看,已經頗有成就,但是只要我們多閱讀他的作品,他還有更多的好東西可以期待的。恭喜他新書的誕生。
自序
為平原書寫
寫散文寫了大半輩子,比寫詩、寫小說、寫新聞稿的時間,都要長許多倍。
這四十三篇散文,寫的幾乎全是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平原,我熟悉的人,熟悉的人情世故,熟悉的村莊,熟悉的風景,熟悉的道路溪河,熟悉的作物禽畜,熟悉的神明和妖魔鬼怪。
無論他們、祂們或牠們,不管活著的或已經死去的,都曾經陪著我度過一段難忘的歲月。
因此,讀者可以把這本散文當作是一個平原的風物志。還有朋友說,它似乎是一長卷的平原風情畫。事實上,我在書寫期間,眼前和心底浮現的確實是交錯繽紛的畫面。
我曾經學畫。受過構圖學、色彩學、透視學的訓練,以及一些繪畫理論和藝術史的薰陶,只是年少懵懂,又不認真,能吸收和記住的,大多是皮毛表象。好在大半輩子心存好奇,喜歡東看西看,東想西想的,也許就這麼影響了我的寫作。
如果說,這一輩子我還能留住些什麼?答案絕非填寫履歷表似的條列那些學經歷和資格考,或是在銀行帳戶裡還剩下多少退休金。它肯定是整個平原所留給我的這些身影和記憶。
能夠面對著出生後就熟悉的山影,熟悉的海潮聲,熟悉的人群,在依山傍海之間這一大片平原生活了幾十年,然後大言不慚地面對著形似半片銀杏葉子的平野,聲稱這是我的平原,甚至把自己寫的書叫作《我的平原》,這樣的人,恐怕不多。
不管是我的孩子或朋友的兒孫,大部分已經變成了世界公民,等同早年書上告訴我們的遊牧民族。他們必須逐水草而居,哪兒能過好生活,就往哪兒去,像候鳥那樣飛來飛去。
這些年輕一輩的,恐怕都無法像我這麼開口宣示,要學樣,肯定心虛。
所以,我寫的這本書,固然是一本文學散文創作的合集,可你要說它是一個平原的風物志,一個平原的風情畫,都可以吧!
反正,我是為一個平原書寫。這應當沒什麼不可以。
──吳敏顯二○一二年夏天於宜蘭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我的風火輪
2.
鄉野隨想:2019�7-12月日記
3.
老宜蘭的臉孔
4.
腳踏車與糖煮魚
5.
坐罐仔的人
6.
山海都到面前來
7.
宜蘭大病院的故事
8.
三角潭的水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