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西方正典(下) The Western Canon :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西方正典(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453425
Harold Bloom/著
高志仁
立緒
1998年1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
規格:平裝 / 741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哈洛.卜倫討論了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藉此一探西方文學傳統。他駁斥文學批評裡的意識形態:他哀悼智識與美學標準的淪亡:他悲嘆多元文化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新保守主義、非洲中心主義、新歷史主義正引領風騷。

  堅持「美學自主權」的卜倫將莎士比亞置於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作家,不管是劇作家、詩人,抑或小說家全都是以莎士比亞為依歸。卜倫強調,在人物的創造上,莎士比亞可說是前無古人,而來者無一不受到他的影響。米爾頓、約翰生博士、歌德、易卜生、喬哀思、貝克特全都受惠於他:托爾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茲華斯、奧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魯斯特以及波赫土、聶魯達、裴索等現代西葡語系作家都告訴了我們:正典作品源於傳統與原創的巧妙融合。

  在這部聳動、尖刻之作的最後,卜倫羅列出重要作家與作品的完整清單,此即他所見之正典。而《西方正典》不只是必讀書單而已,其中包含了對學識的喜愛,威勢十足地護衛一個統整連貫的書寫文化,對文學的政治化不假辭色,為世世代代以來的作品和重要的作家,也就是「西方正典」提供引導。哈洛.卜倫的書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每週娛樂》(Entertainment Weekly)等種種性質互異的刊物上廣受討論與讚賞,學識與熱情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給。在未來的年歲裡,它將引領我們重新拾回西方文學傳統所給予我們的閱讀之樂。



艾蜜利•狄津生

空白•出神•黑暗者
正典小說

狄更斯的《蕭齋》,喬治•艾略特的《米多馬齊》
托爾斯泰與英雄主義
易卜生

北歐精靈和陀羅和《培爾•甘特》
第四部  混亂時期
弗洛依德

莎士比亞的解讀
普魯斯特

性的嫉妒是真正的堅持
喬哀思典莎士比亞之競技
吳爾芙《歐蘭多》

以閱讀之變呈現的女性主義
卡夫卡

正典耐性與「無可毀滅性」
波赫士、聶魯達、裴索

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系和葡萄牙的惠特曼
貝克特….喬哀思…普魯斯特…莎士比亞
第五部  載錄正典
最後的輓歌
附錄
建議書單
索引




期待多元的世界文學經典論集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彭鏡禧

  吾人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想要博覽古今浩瀚的典籍,總得有所挑選檢擇吧?《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1994)一書是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針對這個問題而提出的答案。

  卜倫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耶魯大學及紐約大學講座教授、獲得麥克阿瑟獎,又是美國學術院院士,學術聲望崇隆,影饗力極大。一九五0年代「新批評」理論鼎盛時期,卜倫在該學派的大本營耶魯大學接受洗禮。但是這位曾經以「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Mhe)解釋文壇遞嬗原理的大師,本人似乎也難免同樣的焦慮,經常跟他的師長唱反調:在英國浪漫文學方面,他高舉雪萊便是一例。卜倫的文學理論及批評鮮少跟著潮流走:他對文學的評價一貫以知性與美學為標準。這本《西方正典》也不例外。

   正典者,歷代「公認」的經典著作是也。這原本似乎天經地義的觀念,近年受到學術界嚴格的質疑和批判。因為經典的形成,有太多政治、種族、性別、權力等因素介入。反對者認為,所謂西方的經典只能代表歷史上白種歐洲男人的偏見:所謂美學,不過是特定階層人士的喜好。然而,對傳統的挑戰,其實正說明了傳統的根深蒂固,以及它在文化演進發展中的關鍵地位。想要真正了解一種文化,認識其重要思想或人文特色,閱讀他們的經典著作、分辨其背景脈絡,仍舊是不二法門。

  卜倫這本將近六百頁(原文)的大作力排眾議,堅持經典的價值。他甚至點名批判多元文化論者和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拉岡學派、新歷史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派等六種學說,統稱之為「憎恨學派」,認為它們會置文學於絕境。本書首篇題為《正典輓歌》,末篇題為《最後的輓歌》,足見上倫深知自己的不符時尚、違反潮流,卻也同時顯示出他知其不可而為的勇氣,展現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學術良知。

  正典的選擇是一大難題。西洋文學從古代希臘算起,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其間希臘文、拉丁文曾經是歐洲學術的共同的語言:文藝復興之後國別文學興起,作家開始大量使用本國語文創作,各國各代都有輝煌的成就,重要作家與作品不知凡幾。卜倫從其中選擇了二十六家。撇開難以避免的個人偏見不提,這本《西方正典》作家作品的挑選,顯然深受語言的影響。其中英語作家佔了十二席;非以英文寫作的作家,必須先有好的英文翻譯,才有可能對英語世界產生影響。令人費解的是希臘羅馬西方文化文學的源頭居然沒有代表;弗洛依德搖身一變而為文學大師也頗出人意表。

  這本書旗幟鮮明,出版以來貶褒不一。褒揚者讚嘆卜倫的勇氣與博識之餘,也有人指出,它的出現更加凸顯提倡西方以外文學經典的必要,西方人固然應該了解他自己的文學傳統,也許更應該祛除自大與無知,進而了解世界上其他的重要傳統。而這也正是本書翻譯成中文的重大意義,《西方正典》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可以讓我們透過經典作品的討論,一窺西方文學堂奧。雖然跟多半的書籍一樣,這本書也是「一人之見﹂,但卜倫的意見絕對值得重視,值得用心思考。

  閱讀這本書,也使我們反思,大量的中國文學經典,是否該有人來整理出類似的導讀或評論?其他的文學傳統,近如日本、韓國,稍遠如印度、伊斯蘭,我們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心思,認真研究、介紹?還是說,我們以翻譯西方為滿足?(而就連西方,我們翻譯的質與量也還遠遠不及理想!)僅僅列出五十大或一百大書目是不夠的:我們要有詳盡的評論。選材的公平反而不必太在意,因為絕無可能盡如人意。

  希望《西方正典》的中譯本,不但可以引起中文讀者對西洋文學傳統的興趣,也可以加速我們學術界對自己,以及對其他文學傳統的研究與反省。然則志仁學弟翻譯這本學術巨著的艱辛:就有了最大的報償了。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五日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