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大國崛起>日本-百年維新

<大國崛起日本-百年維新 border="1"/>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30327
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
青林
2007年7月02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大國崛起系列
規格:平裝 / 240頁 / 24*16.5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國崛起系列


[ 尚未分類 ]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日本,選擇了不戰而開國。外部壓力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黑船來航十五年後的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在「求知識於世界」的維新綱領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組成的岩倉使節團到歐美各國考察。此後,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大久保利通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推進殖民興業、文明開化,開辦大量官營工廠,並大力扶植民營企業;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棄官經商的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代的註腳;大久保利通的繼任者伊藤博文則順應國內自由民權運動的呼聲,制定了鞏固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隱患。

  和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的扶植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特色

★突顯兩岸思考差異、強調台灣在地觀點
  耗時近三年完成的「大國崛起」系列影集將精采內容編輯成八冊圖文書,青林國際出版公司將各書大道行思部分單獨抽出、獨立成冊,並邀請國內二十餘位學者專家適當地加入台灣觀點,以呈現台、中兩地的差異趣味,也提供給國內讀者對比兩地觀點的思考空間。

★全方位剖析世界強權形成要素
  從各國教育、法律、政治、經濟等制度層面,呈現大國之所以興盛的因素與過程。考據、論理的功夫紮實,有別於目前坊間其他同類圖書,特偏重趣味而少見省思的編輯取向。

★兼具閱讀深度與廣度
  有別於紀錄片濃縮重大事件始末,《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著重完整鋪陳事件演變過程,從各方面深入分析大國從興盛到殞落的關鍵轉捩點,更具閱讀深度與參考廣度。完整收錄製作團隊幕後編輯過程與採訪素材,對於DVD影集內容的豐富度與完整性有更完美的呈現。

★廣邀世界各國百餘位頂尖學者對談
  深入訪談各國百餘位來自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頂尖學者,反映出各國學者對於該國崛起相關問題的思考,對了解各國現階段對世界歷史與現實的認知,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重量推薦

政治、經濟、學術、媒體界重量級意見領袖聯名推薦
◎陸以正(前駐南非大使)
◎胡志強(現任台中市長)
◎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
◎陳信宏(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所長)
◎黃介正(淡大美研所所長)
◎莊淇銘(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彭宗平(私立元智大學校長)
◎謝金河(財訊文化發行人/著名財經節目主持人)
◎楊照 (著名時事評論專家)
◎南方朔(文化評論專家)
◎唐湘龍(飛碟電台-飛碟早餐節目主持人)
◎金惟純(商業周刊發行人)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



推薦序>>拋棄意識型態 從歷史探索世界脈動/無任所大使 陸以正
導讀>>台灣日本研究所所長許介鱗

楔子>>百年維新
一、開國/2
  從18世紀末期以來,西方的軍艦便頻繁出現在日本附近。由此帶來的衝擊一波一波地衝擊著日本……。

二、倒幕/17
  被幽禁在京都200多年的天皇和公卿,忽然發現自己成了主角,不僅得到了眾多大名和志士的擁護,在簽約問題上也忽然得到了發言權,於是,宮廷的勢力也想藉機會東山再起。

三、維新/31
  這是在日本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遠航,岩倉使節團在歐美歷時近兩年,但是其結果卻影響了日本的近、現代歷史。

四、強兵/47
  從幕府末期開始,日本就開始了軍隊近代化的改革。在明治維新前的慶應改革中,幕府曾經以法國軍隊為楷模,建立了步兵、騎兵和砲兵三軍。

五、興業/62
  土地稅是當時日本最重要的收入,殖產興業的資本積累要靠土地稅來支撐。隨著廢藩置縣,土地問題又被提到首要位置。

六、開化/78
  1873年3月20日午餐前夕,天皇皇宮?侍奉天皇的女官和往常一樣,來到天皇所在的禦學問所。她的任務是給天皇梳理頭髮。按照當時的宮廷習俗,她還要給天皇塗脂抹粉。但走進門以後,她不禁大吃一驚,與她同行的女官也驚訝失色。天皇居然已經將自己的頭髮剪掉了。這是日本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七、憲法/96
  自從1年前西鄉隆盛和木戶孝允相繼死去,「維新三傑」在1年之內全部走出歷史舞臺。

八、擴張/120
  直到今天,「脫亞」的思想還在影響著日本,成為他們鄙視亞洲國家的根源之一。

九、戰爭/142
  許多人甚至沒有搞清楚是戰敗還是投降?而知道戰爭失敗的國民,許多人陷於虛脫的精神狀態。

十、復活/164
  戰後,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一連串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十一、大國/185
  在大平正芳和宮澤喜一的建議下,1960年12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改變日本經濟的宏偉規劃從此開始實行。

十二、你往何處去/200
  但讓世界人民警惕的是,日本的這種大國夢,是和日本的「戰前史觀」緊密聯繫著的,日本內閣成員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多次失言否認日本對外侵略的歷史,不能不讓世界正義之士和亞洲廣大人民懷疑這樣一個國家能否堂堂正正地成為一個大國?

電視紀錄片腳本>>第七集:百年維新/206



台灣日本研究所所長/許介鱗

  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15世紀以來大國崛起的歷史紀錄片,分別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9國的崛起紀錄,以上有8國是屬於歐美列強,亞洲只有日本名登「大國崛起」之列。

  歐洲列強的「大國崛起」都與殖民地戰爭有密切關係。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519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週,從16世紀後半葉,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的銀山被大量開採運到西班牙,然後流出歐洲各地,促使歐洲急速地儲蓄財富。美洲大陸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的衰亡悲劇,就成為歐洲列強快速成長的謳歌。歐洲列強在歷史上崛起成為大國,乃是靠武力爭霸和掠奪殖民地的勝出,因此在「大國崛起」的輝煌閃爍歷史的背後,都隱藏著剝削殖民地的慘酷血淚史。英國的產業革命也是建立在殖民地印度人的白骨之上。同樣的,日本的崛起當然也與戰爭和經營殖民地有密切關係。

  日本的「大國崛起」紀錄片,由中央電視台團隊到日本拍攝日本近現代崛起的光明面,但是從當今日本所提供的影像紀錄,是很難尋找在日本崛起背後所隱藏黑暗面的蛛絲馬跡。在歷史的興衰,都有光明面與黑暗面,陰陽交錯,互為因果。如果只追尋光輝燦爛的光明影像,忽略了戰爭的殺戮掠奪的黑暗事蹟,就很難成為落後國家學習的榜樣。這也就是在導讀中,與光輝燦爛的影像對照,還需要以文字闡釋另一面歷史真相的必要。

  因為日本的所謂「現代化」過程,是建立在軍國主義的體制上,對內是以「皇民史觀」為基礎的絕對主義天皇制,對外是向台灣、朝鮮、中國大陸、東南亞侵略,剝削殖民地而累積資本。今日的落後國家(所謂「開發中國家」),對內不可能以絕對主義方式儲蓄資本,對外更不可能像日本近代史那樣,發動戰爭、經營殖民地,以進行工業化或資本主義化。日本的「現代化」經驗,怎麼能成為落後國家的模範呢?

  日?在明治以前,經濟落後,人民大多沒得米吃。日本在平安末期的飢饉,京都的餓死者就有4萬2千3百多人。明治前的江戶幕府時代有21次飢饉,30次凶作米荒。1732-33年享保大飢饉,1782-87年天明大飢饉,1833-36年天保大飢饉,此三大飢饉的慘狀都留下慘不忍睹的紀錄。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至少還有三次大米荒,即1890年、1897年、1918年,日本缺糧米價高漲、發生民眾搶米的「米騷動」。西歐在18世紀後半葉進行產業革命,這時日?的產業落後西歐列強約二個世紀。中國在1860年開始西化的洋務運動,日?則在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的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其實隱藏著學習西歐強盜掠奪的意圖。

  「明治維新」本來稱為「王政復古」,西洋史書也都稱為MeijiRestoration。在此之前,日本是「幕藩體制」,全國各地由幕府與約260藩的領主分治。到了幕府末年,薩摩、長州、土佐等藩,沒有前途的下級武士造反,因武士除了打戰以外不許就他種職業,而在德川幕府的和平政策下,沒有實踐自己武功的機會,就以「皇國史觀」串連起來,用武力推翻「幕藩體制」組織新政府,以「維新」掩蓋「復古」,演出一部「盜國」劇。

  強盜集團之間的廝殺很是殘忍:吉田松陰斬首,梅田雲濱獄死,橋本左內斬首、井伊直弼刺死、阪本龍馬刺死、橫井小楠刺死、大村益次郎刺死、江藤新平梟首、西鄉隆盛砍頭首、大久保利通刺死。

  但是「盜國」成功之後,這些盜國集團成為中央政府的官僚(朝臣),開始奪取日本國內各藩的土地與人民,這就是明治初年「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的過程。新政府最重要部門的軍事力,由薩摩人掌控海軍、長州人控制陸軍,來統治全日本的領土、人民;這就是日本軍閥勢力的起源,日本軍國主義的源流。如此的「王政復古」過程,其實也是強盜集團假借「天皇親政」的名義,以搶奪其他藩國的土地、人民的掠奪行為!因此在成立「近代國家」的表象底下,隱藏著下級武士的強盜集團「盜國」的謀略。

  強盜集團組織的「明治政府」,在國內先行搶奪了其他藩國的土地和人民之後,就開始準備對外搶奪。於是廢止武家階級制度,學習西洋列強向全民「徵兵」發展國家軍隊,準備對外掠奪。這就是「明治維新」之後,馬上策劃「征韓」或「征台」的原因。

  在日本佔據台灣之前,台灣是全中國之中最富庶的一省,比日本富裕得多。日本要奪取台灣,從侵台之前的諜報活動就可以窺見其謀略:樺山資紀的『台灣記事』(刺探軍情)、水野遵的『台灣征蕃記』(刺探民情)、上野專一的『台灣視察記』(刺探商情),都記錄了日本事先刺探台灣,為掠奪台灣而做準備。

  從日本1874年「出兵台灣」的經濟算盤來看,出兵費用共771萬圓,清廷給的撫恤銀只有50萬兩=日幣67萬圓,看起來很不合算。日本沒有取得台灣,但先確保琉球的統治權。其後經過20年的準備戰爭,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獲得賠款2億3千萬兩=日幣3億6千萬圓,日本一下子掠奪四年份的歲收(1894年日本的國家預算是9千萬?),以及台灣、澎湖的割地。戰敗的中國,為賠款借外債;戰勝的日本,形成第一次產業革命,因此甲午戰爭是中日命運的決定戰。

  甲午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動員全體日本國民,與中國北洋軍李鴻章之間的戰爭,戰敗的清朝必須付出歲收約三年份的賠償,因為當時清朝的歲收不到一億兩。5年後的義和團事件,還要支付4億5千萬兩約歲收六年份的賠償,而陷入財政困窮的悲境。相反的,日本從中國掠奪的資金遂行第一次產業革命;以賠款的一部分58萬?建設八幡製鐵所之後,日本的重工業也逐漸發達起來。此後日本再經過10年的準備戰爭,在1904-05年發動日俄戰爭,經美國從中斡旋,雖未獲得割地賠款,但也奪得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利權。在此之前,日本參加1900年的八國聯軍攻打義和團,日本雖出動最多兵力但在列強之中分得較少賠款。在日俄戰爭前後,日本達成第二次產業革命。

  日本的教科書對於「明治維新」以後的歷史,只炫耀日本國內「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一面,而刻意隱藏以武力「搶奪鄰國」、「剝削殖民地」,以繁殖富強的另一面;就是依戰勝國史觀,只宣傳日本帝國「富強」的革新過程,而隱蔽著背後的那種強盜「掠奪」的特性與本質。

  日本崛起的歷史,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戰敗,一直貫穿著準備戰爭、進行戰爭、戰勝掠奪財物;再行準備戰爭、再發動戰爭、再打勝仗掠奪財物;所以是一部連續的戰爭和掠奪的歷史。1941年12月日本膽敢攻擊資源豐富的美國,就是因為日本掠奪了中國廣大土地的物資為本錢,才能與美國打了4年的太平洋戰爭。

  日本因為每戰必勝,貪得「戰利品」,一直窮追戰爭利益;日本參加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權以及太平洋的德國領地島嶼。日本還是追求戰爭利益不捨,1927年日本出兵山東,1928年造成濟南慘案,又炸殺張作霖,1931年,發動瀋陽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而進入第二次中日全面戰爭。中日戰爭都是日本出兵到中國領土侵略,不是中國軍到日本領土打戰,這是百分之百的「侵略戰爭」!

  日本的殖民地掠奪,除了台灣之外還有朝鮮半島以及在中國的佔領地東北(滿洲國)等地,這些地方淪陷為殖民地之後任由日本隨意榨取,日本帝國和其資本家即在殖民地和中國的佔領地,榨取勞力以及原料的資源。

  日本將明治維新之後的殖民地經營稱為「文明化」,其實是日本學西洋列強的「文明開化」,將掠食殖民地,說成為蠻荒的殖民地帶給「文明」。實際上,日本佔據台灣時,日本社會比台灣更窮更野蠻,日本強奪中國龐大賠款並汲取殖民地的財富之後,才漸漸「富國強兵」起來。日本的農村社會,到戰後的農地改革為止,一直是停留在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農工窮困日子過得非常困苦。日本近代的工業化或資本主義化,除了以戰爭搶奪儲蓄資本,向日本農民工人榨取,還有相當部分是靠殖民地的剝削完成的。

  日本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口號,現在都學美國霸權者改稱為「現代化」。這「現代化」理論是以歐美為主軸的世界史觀。認定500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以歐美為中心,但是歐美享受「文明」的生活,與歐美列強從事戰爭、搶奪殖民地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往往被矇蔽。例如2003年美國沒有得到聯合國的同意就攻擊伊拉克,破壞世界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的遺蹟,殺戮無數的伊拉克人民。美國說,戰爭會帶給伊拉克人民「民主政治」,但是國際戰略家都明白,美國攻打伊拉克,著眼於掌控國際石油市場。省思美國的「大國崛起」,乃在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都變成債務國,只有美國變成最大的債權國,當今最大的戰爭獲利者(warprofiteer)。

  再省思日本崛起的過程吧!明治初期,日本即使在甲午戰爭獲得龐大的賠款,然而其戰後經營,將大部分的賠款用在軍備的擴充,少部分用在基礎建設方面,但是根本不肯對農業方面投資。在日本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農業部門投資缺乏,農村一直保存封建制度,日本農業停滯不發展的跛行狀態,構成日本往資本主義發展的腳鐐。

  這時台灣和朝鮮殖民地的農業發展和糧食供應,填補了日本農業停滯不發展的跛行缺陷,解除了日本往資本主義發展的腳鐐。這就是日本的「工業化」、「資本主義化」,依靠對殖民地農業開發的剝削,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型態,依賴殖民地發展的結構。

  日本工業化的順利進展,是因為有殖民地台灣和朝鮮的農業發展,供應日本工業化過程所缺糧食才能順利達成。從此判斷,甲午戰爭的賠款為日本工業化奠基提供資金,而對殖民地農業的剝削,則是日本在工業化過程中,讓日本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

  日本擺脫歐美大國的欺凌、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但是在日本崛起之際,同時加入歐美大國的陣營欺凌侵略鄰邦,這是犧牲亞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達成的。所以說日本崛起是追隨歐美列強的「戰爭崛起」,與今日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近現代史以1945年8月15日為界,存在著很大的斷層;這是價值體系的大轉變。在8?15以前,日本是軍國主義和天皇絕對主義,日本國民也是受苦受難,一直在戰爭煎熬的日子過活;8?15以後,日本進入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時代,憲法規定「放棄戰爭」,防止日本裝備核武,限制日本政府派兵海外,日本男子不必被迫當兵,隨著經濟高度成長,日本國民享受有史以來最富有、最得意的日子。

  1945年日本首次戰敗而無條件投降,然而中國放棄賠款的要求,讓日本失去對戰爭反省的機會。在盟軍美國的壓力下,日本不得已制訂「和平憲法」規定「放棄戰爭」,但是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又要求日本重整軍備,建立所謂「自衛隊」的軍隊,日本更是失去反省戰爭的機會。

  日本戰敗以後,改採「老二哲學」,禮讓美國稱霸為世界第一,日本寧願屈居「老二」,默默追隨美國操縱世界政治的冷戰戰略,但在亞洲的熱戰--如韓戰或越戰,支援美國的「戰爭特需」(specialprocurementofwar)坐享經濟利益。這種方式,讓全世界反對戰爭的輿論,都集中在對美國霸權的指責,日本就可以免於責難,「老二哲學」算是最聰明的「戰爭獲利者」。

  戰後,日本依附在美國的冷戰體系下,享受了約40年經濟成長的果實。在戰後的冷戰危機之中,日本沒有受害,在先進國之中,科技和金融一直在上升,可以說是「冷戰受益者」的典範。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在1965年超過義大利、66年超過英國、67年超過法國、明治?新百年的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GNP僅次於美國,自由世界第2經濟強勢的國家。

  在80年代美國推動國際化,對日本來說,這是被動的國際化;日本人以為90年代的國際化,將會是經濟大國日本主動的國際化。日本即將其累積的資金流向美國,大量購買美國的國債和不動產。想不到美國回頭「重擊日本」(Japanbashing),美國國債大幅減價,不動產暴落,讓日本人的資產損失慘重。1980年代後半期之後,日本的剩餘資金也到亞洲各國投資,這的確促使亞洲經濟的高度成長,但也引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後,「冷戰受益者」的日本,似乎盡失「戰爭特需」的利益,其泡沫經濟也跟著崩潰,陷入經濟停滯的狀態。日本雖然在美國進攻阿富汗或進攻伊拉克的戰爭,扮演追隨者(follower)的角色,但是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遠離中東等因素,日本出動軍隊也並不能得到「戰爭特需」的經濟利益。日本經濟連續10多年不景氣,到了2002年才從景氣的谷底爬升,最近經濟逐漸復甦。但是牽引日本恢復景氣的主力,在於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使得日本向中國大陸大幅度輸出,這就是所謂「中國特需」的波及效果,隨著日本的民間設備也增加投資。

  「日本崛起」已經變成歷史名詞,現下流行「中國崛起」,從外匯存底的累積速度來看,也的確是如此。日本人非常不甘願,20年來一直流行著「中國崩壞論」,說目前沒有馬上崩壞2008年北京奧運為頂峰會露出破綻等謬論,罷不得中國早日崩潰,內心不希望「中國崛起」取代了「日本崛起」。其實,中國早在漢代、唐代,就是東亞的強權,成為世界文藝復興的典範。從西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中國明明是世界級的領導者,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崛起」的說法不對,正確的說是「中國再起」。

  目前中國利用美國設計的「全球化」、「訊息革命」發展經濟、文化。中國以祖宗傳下來的漢字為本錢,再揉合美國、歐洲的新科技與文化,即可創造出「漢字文化圈」的新衣冠文物。中國在世界史上,自漢代的第一次文藝復興,唐代的第二次文藝復興,而在21世紀將有綻放出第三次文藝復興的契機與實力。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