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9789866037528
約翰.詹姆斯、羅素.傅里曼、藍登.馬琇思
李宛蓉
大是文化
2012年9月26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Think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Think


親子教養 > 育兒妙招















  一本專為父母所寫、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聖經
  亞馬遜書店讀者給予五顆星高度評鑑
  20年來全球銷售超過兩百萬冊的療癒系列作品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專文推薦

  這是你,還是你的孩子?
  ◎寵物死了,「別難過」、「再買一隻新的」。
  ◎「我不想交新朋友」,一個小男孩在搬新家後對父親這樣說。
  ◎才九歲的小女生告訴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我的日子過得好苦!」
  ◎孩子老是冷淡的說:「我很好」,原因竟是媽媽一直裝堅強。
  ◎離婚的明明是父母,為何最受傷的是孩子?而且難以走出憂傷。
  ◎長大後的你經常哭不出來?因為那句話─「別難過」……

  這些情緒困境,常常來自我們從小被教育不准傷心。

  我們教孩子要積極、要努力,要堅強,使他的人生因為許多「得到」而成功。然而有得必有失, 大人們卻不曾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應付大大小小因為「失去」所導致的傷心——主要原因是大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
  出問題的是他的情緒,不是他的行為
  真的「沒事」了?有方法幫我檢驗他的情緒能量嗎?

  面對孩子因某種失去(寵物過世、父母離婚、搬家或是親人死亡……)而造成的傷心情緒,曾讓200萬人受益的療癒經典《一個人的療癒》作者約翰.詹姆斯(John W. James)、羅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和兒童情緒專家藍登.馬琇思 (Leslie Landon Matthews)博士發現:

  1.哭是好事,堅強會壞事,請你務必容許孩子脆弱,允許孩子傷心: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千萬別說「別難過」,更不要用替代品(餅乾、玩具、買隻新狗)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更別相信時間過了就會好,孩子要的只是你的傾聽與同理心,不是批判事情的對錯。

  2.人生不能重來,但回憶必須重來。鼓勵孩子與你一起回憶,把傷心往事中原本想說、想做,或當初不該說、不該做的事,勇敢說出來、寫下來,其中一定有甜蜜、有傷心、甚至有憤怒,不要在乎孩子是否記錯細節,弄錯順序,因為這是他平復情緒、了結情緒的重要過程。

  3.你不需懂心理學,只要教會孩子說四句最簡單的話:「對不起、我原諒你、謝謝你、我愛你」,就可以幫助孩子把內心的情緒負擔、傷心或是放不下,轉化為積極前進的力量,而這些情緒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

  這個社會已教我們太多關於「如何成功」,
  現在你該與孩子一起練習「如何失去」,
  因為唯有學習體驗憂傷,才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所以,請還給孩子傷心的權力,本書幫你陪他一起療癒。

作者簡介

約翰.詹姆斯(John W. James)
羅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
藍登.馬琇思 (Leslie Landon Matthews)

  約翰.詹姆斯是美國傷心療癒協會創辦人,羅素.傅里曼後來加入,現任協會的執行長。傷心療癒協會舉辦療癒講座、證照課程,在加拿大亦有分會。兩人投入傷心療癒超過三十年,曾在大專院校、醫院、酒精與毒品勒戒中心、殯儀館與葬儀公司,還有各種社福、宗教、哲學團體機構擔任顧問、提供課程,已經幫助了數百萬傷心人。著有《一個人的療癒》(大是文化出版)

  官方網站:www.grief.net/

  馬琇思醫生(Leslie Landon Matthews)生於洛杉磯,在知名演員兼導演父親麥可.藍登(Michael Landon)去世後,參加了「哀痛療癒個人工作坊」的活動。馬琇思的博士學位以兒童和哀痛為研究重心。她與丈夫和孩子住在南加州。



作者序 幫助孩子前,你得先療癒自己

第一部 哭是好事,堅強會壞事。
第一章 關於情緒,孩子會有樣學樣
第二章 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
第三章 替代品不能減輕傷痛
第四章 笑的時候,整個世界跟你笑,哭的時候……
第五章 如果你很傷心,不需為孩子堅強
第六章 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
第七章 只要時間夠久,孩子就會好起來?

第二部 人生不能重來,但回憶可以
第八章 你可以先讀《一個人的療癒》
第九章 孩子不是沒事,只是未了結
第十章 孩子照你說的、還是照你做的做?
第十一章 出問題的是他的情緒,不是行為

第三部 幫助孩子了結情緒的缺憾
第十二章 你先說出心情,孩子就會開口
第十三章 再見了,倉鼠先生
第十四章 透過點點回憶開始療癒
第十五章 孩子的情緒能量檢驗清單
第十六章 這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本領
第十七章 道歉別放心中,要大聲說出來
第十八章 鼓勵孩子說:「沒有關係」
第十九章 重要情緒告白與美好回憶
第二十章 熟人亡故的衝擊

第四部 孩子沒有告訴你的真心話
第二十一章 別讓孩子被傷心糾纏
第二十二章 潔西卡與心愛的砰砰
第二十三章 潔西卡與砰砰的告別
第二十四章 亞曼妲與阿嬤的費城之愛
第二十五章 傑弗瑞與驟世的父親
第二十六章 向舊公寓告別,寇爾的搬家之旅
第二十七章 幹嘛要交新朋友,湯米的失落
第二十八章 馬琇思的痛 :我們的家死了
第二十九章 父母離婚的孩子,最難療癒

第五部 最難的課題:和孩子討論生死
第三十章 務實的態度,誠實的說
第三十一章 當孩子問:「天堂在哪裡?」
第三十二章 該帶孩子參加喪禮嗎?



推薦序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

  這世界不可能有圓滿,面對不圓滿的時候,如果能面對它並跨過它、生活和生命將同時進入更佳境界:若是過不了關、恐怕一輩子都將在某個轉彎處碰到漩渦或泥淖,永遠的轉圈圈甚或被淹沒。

  這本書就在建議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不圓滿、處理各種心中的創傷並進行療癒,不管孩子面對的是寵物過世、父母離婚、親人死亡或搬家等一些生活大小事,都有最關鍵卻又最常常被忽略的技巧。請注意!最理所當然的父母的想法,往往幫了倒忙!

  回想我自己,當孩子們從兒童進入青少年之後,處理孩子們所有情緒問題包括學校生活不如意、兄弟姊妹爭吵或同學朋友相處不愉快等,我自以為這樣是將他們視為大人、說理之外還是說理,希望讓他們體會現實社會的運作、認識人性、早一些開發智慧。

  「不要這樣想啦!這麼作繭自縛是自己苦了自己啦!」「這種個性會影響你喔!千萬不要這樣情緒化!」 前不久,面對大女兒的心情起伏,一陣子說理無效。正在我開始苦惱甚至自己脾氣也上來時,小女兒提醒我:「她只要你一個抱抱就好!」我看到自己的盲點!

  為什麼不能只傾聽就好?為什麼不可以先同理她的心?

  許多情緒只要先釋放、再來就都是小問題!用同理心,先同感,再溝通,親子之間將少去多少摩擦,讓父母真正發揮愛與保護的功能!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有長久的赤子之心,也有年幼受傷未曾平復的記憶。在治療孩子之前,讓我們先治好自己心中的小孩!

  除了愛,用這本書提供的許多親身實證後的技巧,也許跟著孩子一起療癒心底最深處的傷痛!生命雖不圓滿,亦不遠矣!

文/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作者序

幫助孩子前,請先療癒自己

  民航客機每一趟飛行開始前,客艙空服員都會宣讀一連串安全措施,萬一發生緊急事故,乘客可以依此增加生存機會。搭過飛機的人都記得,空服員提醒大家,一旦上方垂下氧氣面罩時該這麼做:「如果您身旁有兒童,請在幫助孩子之前,先將你自己的氧氣面罩戴牢。」每次聽到這句話,你一定會自動理解其義:如果自己無法呼吸,又怎能幫助孩子?

  那麼在你讀此書前,我們也要發表以下聲明:「假如你有孩子,不論年齡大小,請在嘗試協助孩子之前,在腦裡與心裡牢記本書曾告訴你的事。」

  我們雖然不會像空服員一樣滿客艙遞送點心,卻會給你一些無比珍貴的安全祕笈,讓孩子的情緒終身受益。書裡的某些觀念你可能從未聽說過,也有些你已經知之甚詳。

  我們是誰?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們是詹姆斯、傅里曼和馬琇思。

  詹姆斯(John W. James)打從三十年前就開始幫助傷心的人,但這並非他自願選擇的職業,他和許多人一樣,因為遭遇過悲痛事件,不曉得如何應付,才被引領上這條路。打擊詹姆斯的事件是出生僅三天的兒子不幸夭折,喪子之痛對他的衝擊之劇烈,使他了解若不想辦法轉移情緒,自己恐怕沒有辦法帶著這樣的哀痛活下去。詹姆斯發現了一系列可以幫助他「了結」傷心的療癒,讓他能夠再度全心全意過日子。

  詹姆斯的朋友們注意到他情緒復原的變化,便介紹其他同樣因傷痛而苦苦掙扎的人來找他,不久之後詹姆斯把所有時間拿來幫助傷心的人們,創辦了非營利的「傷心療癒協會」(Grief Recovery Institute),至於原來經營的事業則被擱置一旁。

  詹姆斯開始把所有時間用來幫助別人,應付死亡、離婚和其他喪失之痛,此時他了解到,自己窮一生精力也不可能幫助那麼多遭遇悲傷事件的人。本書第八章將詳述推動詹姆斯撰寫並出版《一個人的療癒》(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背後的故事。

  本書第二位作者傅里曼(Russell P. Friedman)於一九八七年開始與詹姆斯合作,他的故事與詹姆斯截然不同,當年傅里曼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時,剛剛離完第二次婚,而且慘遭破產命運,兩樁打擊讓他覺得情緒崩解。他來這裡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要幫助自己。

  事實上,傅里曼初識療癒協會的過程很偶然,當天詹姆斯有一場簡短的入門演講,傅里曼的一個朋友硬是拉他過來見見詹姆斯,傅里曼在那場演講中獲悉一些概念,演講翌日,傅里曼向詹姆斯毛遂自薦,希望到療癒協會來工作。後來詹姆斯回憶起這則故事時,是這麼說的:「十三年前的某一天傅里曼出現了,從此之後我再也沒能趕他走,於是現在他成了我的事業夥伴、寫書夥伴,也是我的朋友。」

  本書最後一位作者是馬琇思博士(Leslie Landon Matthews),她有三個孩子,大家都暱稱她「博士媽媽」(Dr. Mom)。馬琇思來到傷心療癒協會的理由和前兩位作者都不一樣。

  馬琇思的父親麥可.藍登(Michael Landon)是知名演員,演過《牧野風雲》(Bonanz)電視影集,一九九一年死於五十四歲的盛齡。父母親亡故會讓任何人哀痛逾恆,但若父母親比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短很多,那麼子女的哀痛往往更為尖銳,因為原本可以與父母共度未來人生的期望,突然落空。

  除了這兩點之外,馬琇思的喪父之痛還有第三重加劇因素:由於父親知名度太高,她與家人幾乎沒有辦法默默哀悼父親的逝去。媒體緊迫釘人的攻勢甚至延燒到墓園,使馬琇思根本不能在父親的墳前享有任何獨處或安詳的時刻。

  馬琇思初次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時,已經是執業的婚姻家庭治療師,專長是幫助兒童。然而在父親亡故之後,先前接受的訓練未能幫助她應付混亂的情緒。但經過協會三天的引導,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有了積極的改變,這使她了解傷心療癒協會所提供的協助層次,異於她以往所知道的任何方式,而且效果好太多了。

  詹姆斯、傅里曼、馬琇思三人陸續來到傷心療癒協會,想要化解自己與他人關係中未能完滿劃下句點的糾結,這裡指的他人,有些是生者,也有些已故去。除此之外,他們三人都發現自己強烈希望能幫助那些傷心的大人與孩子。這股願望加上正確有效的資訊,讓需要的人能夠採取新的行動,了結因某些失去而造成的傷痛。

  大家都想要幫助子女或身邊的孩子,而意願、同情、愛是幫助他人的奇妙動力,我們支持這樣的想法,只是要附上小小但書:你需要從善意出發,並運用恰當的工具、技巧、資訊,兩者缺一不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