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看得見的盲人:7個故事,讓你看見大腦、心靈與視覺的奇妙世界 The Mind’s Eye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0055
奧立佛.薩克斯
廖月娟編者:Oliver Sacks
天下文化
2012年8月30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21.0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知名鋼琴家莉莉安.卡立爾突然無法看譜,她的音樂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了嗎?
神經生物學家蘇看東西向來是平面的,年過半百,才看到讓她驚歎不已的「立體世界」。
藝術經紀人派翠西亞因腦部大出血而得了失語症,她如何與人溝通、活得多彩多姿?
產量豐富的名小說家安格中風後,一個字都看不懂,還是延續寫作生涯,並出版回憶錄。
薩克斯醫師也現身說法,細述罹患眼癌的心路歷程,以及右眼近乎失明帶給他的恐慌。
薩克斯醫師在這本新書講述好幾個動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得了失語症無法言語,有的無法辨識臉孔,有的喪失三度空間感,有的失去正常視覺……儘管他們的知覺和生活能力出現嚴重缺損,依然努力調適,想辦法與人溝通,用一種新的方式生存下去。
薩克斯探討一些非常弔詭的現象,例如有一些人視力沒問題,什麼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卻無法辨識自己孩子的臉孔。此外包括擁有「超視覺」的盲人和有「舌頭視覺」的人。薩克斯也觸及一些比較基本的問題:如視覺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是如何思考的?內在意象有什麼樣的重要性?為什麼人類與生俱來就有閱讀的潛力?
薩克斯透過這些故事,證明視覺、腦部、創造力和適應的複雜,但也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用別人的眼睛或心靈去努力想像,進而洞悉語言與溝通的本質。
作者簡介
奧立佛.薩克斯 Oliver Sacks
生於英國倫敦,一九八○年到美國,在紐約行醫,專長為神經醫學,目前為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神經科教授,也是哥大第一位駐校藝術家。
一九七四年出版《睡人》一書,廣受大眾矚目,之後該書也拍成風靡全球的同名電影;其後薩克斯陸續出版了《單腳站立》、《看見聲音》,以及《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腦袋裡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均備受好評。最新著作《看得見的盲人》是他的第十本書。
薩克斯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作家,擅長以紀實文學的形式,以及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腦神經病人的臨床案例,寫成一個個深刻感人的故事,因而被書評家譽為本世紀難得一見的「神經文學家」。
個人網站:www.oliversacks.com
譯者簡介
廖月娟
一九六六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譯作多次榮獲開卷十大好書獎,曾獲誠品好讀報告二○○六年度最佳翻譯人、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翻譯領域為醫學人文、文學與歷史。
目
錄
合作出版總序 給新一代醫療人員增添精神滋養 黃達夫
前言 這些故事豐富了我們的想像力
第一章 無法看譜的鋼琴家
莉莉安翻開第二十一號的樂譜,突然發現自己完全無法看譜。
雖然她看得到一行行的五線譜,也能認出每一個音,
但這些音符似乎都是獨立的,她無法把這些音符連成有意義的旋律。
第二章 重生之旅
佩翠夏不但是家中之寶,在醫院也是最受歡迎的人物。她依然很有魅力。
由於身體右側癱瘓,她於是改用左手作畫。
她很感激上天讓她活下來,繼續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
第三章 失去文字的作家
他們抵達醫院的時候,安格連「急診」這兩個字都不能辨識。
然而,他倒是知道大門上方貼了張救護車的圖片。
他在醫院接受一連串的檢查,結果證實他的猜想沒錯:中風了。
第四章 臉盲
我不只常常不認得熟人或親戚,連我自己的臉都認不得。
有幾次,我撞上了一個大鬍子先生,不住地對他抱歉,
後來才發現那人是鏡中的我。
第五章 立體世界
蘇覺得這種立體的感覺很棒、很新奇,因為得以「大開眼界」而欣喜不已,
她說,從前她看到的花都是平平扁扁的,
現在都膨脹起來了,感覺無比真實、美麗。
第六章 眼癌日記
我往左看,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表面上,我還是保持平靜、理性。
我知道亞伯藍森是最好的醫師,他會好好醫治我,
但我可以感覺,一個嚇壞了的小孩在我內心深處聲嘶力竭地大叫:「救命!」
第七章 心靈之眼
舒爾曼說,雖然他看不到別人的表情,不過大多數的人也很會掩飾表情,
他覺得自己失明後更敏於察覺別人的情緒狀態,
因為言語、聲調和氣味更容易洩漏一個人的內在。
序
前言
這些故事豐富了我們的想像力
我生長於醫師家庭。父親和哥哥都是一般科醫師,母親則是外科醫師,茶餘飯後,我們閒聊的話題總是醫療,但我們聊的不只是病例。我們談到某個病人得了這種或那種病症,但我父母往往還會提到病人的生平和故事,以及他們不幸患病的反應。也許,我因此也成了醫師和喜歡說故事的人。
我在一九八五年出版《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之後,某位卓越的學院派神經學家在書評讚揚拙著。他寫道,作者敘述的病例引人入勝,但他也語帶保留地說,我似乎假裝對那些病人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看法,對那些病症的了解也不多。他甚至懷疑我可能在看了那些罹患特殊疾病的病人之後,翻翻醫學文獻報告就寫出來了。他認為我或許早就想好了寫作主題,只需找出可以做為實例的病人。
但我不是學院派的神經學家。其實,大多數臨床醫師在醫學院求學之時接受的是廣博的醫學教育,對很多疾病的了解依然表淺,尤其是罕見疾病。醫學院教授授課著重於一般常見的疾病,幾乎沒有時間觸及罕見疾病。病人罹患稀奇古怪的病症來到我們面前之時,我們必須做一些研究,特別是針對病人最初的描述。通常,我的病史紀錄起於某次見面、一封信,或是病人前來叩門。是病人描述的經驗激發我去做比較全面探索的。
我多半在老人養護中心擔任神經科醫師,幾十年下來,看過好幾千個病人。我發覺每個病人都可以讓我學到東西,因此我非常喜歡我的工作。有時,病人就像我的朋友,我們會經常見面,友誼甚至可長達二十年以上。我在臨床病例紀錄上盡可能詳細寫下病人的遭遇,他們的經驗也常引發我去思考。偶爾,在病人同意之下,我會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
我從一九七○年開始發表病人的故事。我的處女作是《偏頭痛》,接著我就常收到讀者來信。這些讀者幾乎都有神經方面的病症,除了述說自己的問題,他們也希望能了解自己的病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通信漸漸變成我工作的延伸。所以我在書中描述的病人,有些是我的病人,有些則是讀了我的書之後寫信給我的讀友。我非常感謝這些病人和讀友的慷慨,他們都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他們的故事不只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也可顯現深藏於健康表層下的祕密,如大腦的複雜運作及其驚人的適應力,還有克服殘疾的潛能。更令人動容的是,這些病人和讀友即使罹患可怕得難以想像的神經病症,依然憑藉豐富的內在資源,以勇氣與毅力來面對。
最後,謹以此書向為我治療眼疾的亞伯藍森醫師致上最深的謝意,並將此書題獻給他。
奧立佛.薩克斯
二○一○年六月寫於紐約
序言
我一直很慶幸這四十幾年習醫與行醫的生涯,適逢生命科技蓬勃發展,醫學進步最迅速的時期,在這段時間,人類平均壽命幾乎加倍,從戰前的四十幾歲增加到今天已接近八十歲。如今,我雖然已逐漸逼近退休年齡,卻很幸運地能夠與年輕的一代同樣抱著興奮的心情迎接基因體醫療的來臨,一同夢想下一波更令人驚奇的醫學革命。
我更一直認為能夠在探究生命奧祕的同時,協助周遭的人們解除疾病帶給他們的痛苦,甚至改變他們的生命,這種經常與病人分享他們生命經驗的職業,是一件極具挑戰性、極有意義的工作。在我這一生所接觸的師長、同僚和後輩中,我不斷地發現樂在工作的人,都是從照顧病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從為病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而驅使他們進一步從事教育、研究、發現的工作最強有力的動機也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自從我進入醫療工作後,因著這些典範的激勵,支持我不斷地往前走,也常讓我覺得能與他們為伍是個極大的光榮,更讓我深深感受到典範對我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除了周遭生活中所遇到的典範外,我相信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必定也經常從書籍中找到令我們欽慕的人物和值得學習的經驗,這些人、這些觀察也常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因此,我過去曾推薦一些有關醫療的好書給天下文化出版社,建議他們請人翻譯出版,這次當天下文化出版社反過來提議與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合作出版有關醫療的好書,由基金會贊助提供給國內的醫學院學生和住院醫師時,我認為是件非常值得嘗試的工作,董事會也欣然認同這是件值得投入的事情,目前計劃每年出版三本書,給國內新一代醫療人員增添一些精神上的滋養,希望能激勵他們從醫療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樂趣。
黃達夫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二○○二年一月十五日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