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就認為:「從台灣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成立工業設計中心;超市或百貨公司各種不同生活美學的商品蜂擁出現,可見台灣不論由生產端到消費端,都進入了一個美學經濟體的新社會。」因此,美學、美感已經成為各種產業及商品訴求的最高原則。昇捷建設的建築規劃與施工,秉持「有心、用心、細心」;經營事業,本於「良心、善心、積極進取的心」,讓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有生命的藝術品。善用科技、美學與環境共生,讓昇捷建設的每個建案成為「a home not a house」,營造「美學經濟」的典範,追求永恆價值的流傳。本書透過六項昇捷建設建案的介紹,展現昇捷與世界同步的美學理念,成為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帶動美學建築的的新潮流!
提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很難忽略米開朗基羅。他與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 ~ 1520)三個人,撐起了至今依舊光芒萬丈,對世界文化史深具影響力的輝煌年代。一般人熟悉的米開朗基羅,是《彼耶達》、《摩西》、《聖母》像的雕刻家;是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偉大壁畫《創世紀》與《最後的審判》的畫家;讀西洋文學的人也許涉獵過他的信函與短詩;對於心醉建築的人來說,我總愛強調他的建築師身份。事實上,從他接手小桑加洛(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 ,1484 ~ 1546)開始設計法尼西宮(Farnese Palace),到羅馬國會大廈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的整體擘畫,到至今仍然震懾人心的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身為一位創造時代的建築師,即便處於人類藝術史的高峰時期,他依然當之無愧。
建築史家的評論,常將米開朗基羅歸為顛覆古典主義(Classicism),並把後文藝復興(post-Renaissance)的建築風潮帶向巴洛克主義(Baroque)的指標人物之一。但是相隔500年,我所認識的米開朗基羅,是一個膽敢捐棄當時主流(古典主義)法則,在建築上以「現代主義」勇往直前的一位熱情建築者。你如果站在羅馬國會大廈廣場上看著音樂院宮,縱向的挨牆柱設計,突破了古典建築水平分層的基本法則,將建築上下兩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立面。一樓向後深退,成為開放拱廊,與廣場的公共空間地平線相接,這樣的設計與現代主義強調的建築典範幾無二致。他在當時追求「現代主義」(Modernism)的熱情,成就了文藝復興。即使到了21世紀,仍然是發光發熱的動力核心。昇捷的作品在風格上,一直走在現代主義的思惟裡。我們不崇尚華而不實的豪奢裝飾,也不鍾情大而無當的空間規劃;因此現代主義的建築哲理,一直是我們團隊內省思索的主軸。我赫然發現米開朗基羅雖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卻與現代主義的諸多面向脈動相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 ~ 1965)在其早年建築著作中陳述自己的建築靈感得自於南方地區的旅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雅典與羅馬兩地。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 ~ 1959)認為建築應該是從大地上生長出來的雕塑品,與米開朗基羅以大理石(從土地中取出的自然素質)為雕塑基材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現代建築中實體與虛空的界線,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 ~ 1969)的名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不也對米開朗基羅作品中傳達的強烈與複雜情感,做了最好的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