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適地性行動應用網路與數位內容製作技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25167
黃崇明、盧尚群/編審,楊東麟...等/編著
易習圖書
2011年12月01日
160.00 元
HK$ 144
詳
細
資
料
規格:平裝 / 40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各行各業經營
同
類
書
推
薦
公務員 工作生存教戰手冊
合組式產業控股籌組指南
共擔池上:梁正賢翻轉地方的思維與商戰
旅宿品牌設計學:創新、轉型、跨域投資旅店的核心規劃法則與提案策略
地方微品牌:創造與經濟、社會、環境共好的永續模式
內
容
簡
介
本書特色
※更多書籍資訊請到 www.bookcity.com.tw網站
跨領域學習與應用逐漸在近年來受到各界的重視,主因於藉由不同領域之間的腦力激盪和知識與技能整合,能夠發展出兼具「技術-服務-內容」思考方向的應用服務,在不同產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因而在本書中以台灣文化、歷史和古蹟研究為基礎,並應用現今的資訊技術,由建立文化景觀數位資料庫,運用智慧型手機、GPS軌跡紀錄器來輔助文化與歷史的探索與學習,發展出具有人文意涵的數位應用服務。內容涵蓋了歷史、人文內容的典藏與蒐集方法,並介紹電子地圖、適地性服務、網頁及手機程式開發入門等內容,兼具文史與網通領域相關知識,冀望藉由跨領域的知識學習,帶領讀者培養文史內容與資訊技術的基本技能,擴展跨領域的視野。
本書的適用對象為大專校院之資訊相關系所、文史相關系所、觀光和休憩管理系所、資通與文史相關通識教育、中小學戶外和鄉土教學、社區大學等相關課程和文史工作室、社區營造團體。在技術面來看,此書涵蓋了智慧型手機、電子地圖、Web2.0網頁開發等適用於建立無線行動適地性(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應用服務系統與平台的核心技術;在內容創製和使用面來看,此書涵蓋了文史內容行動數位化與地理空間資料蒐集的know how。本書使用者藉此即可學習到如何融合資通訊技術於文史內容,如何結合文史內容於資通訊技術,達到跨領域學習及具備跨領域能力的目標。
目
錄
第一篇 GPS軌跡記錄器與地方歷史空間探索
Chapter 1 GPS軌跡記錄器入門
1-1 GPS基礎知識
1-2 GPS軌跡記錄器基本操作
Chapter 2 GPS軌跡解讀與照片定位
2-1 GPS軌跡資訊的解讀
2-2 GPS軌跡與照片定位
Chapter 3 GPS軌跡與地方歷史空間探索
3-1 GPS軌跡的Google 地球飛覽
3-2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歷史空間探索
第二篇 地理空間資訊蒐集
Chapter 4 文化資產基本概念與調查方法
4-1 文化資產的意義
4-2 文化性資產的調查方法
Chapter 5 文史資料與數位典藏
5-1 名詞界定與概說
5-2 文史相關資料庫介紹
Chapter 6 文史資料蒐集流程與工具操作
6-1 文獻整理的流程
6-2 現場勘察的要領
6-3 結語
第三篇 多媒體地理空間資料庫
Chapter 7 多媒體及地理空間資料庫規劃、建置與備援
7-1 文史資料數位化技術與後設資料規劃概論
7-2 多媒體與地理空間資料庫規劃及關聯式結構技術
7-3 多媒體與地理空間資料庫建置、LBS服務部署及備援
Chapter 8 資料庫存取介面設計與安全機制
8-1 資料庫系統Web-based介面設計與應用
8-2 資料庫維護及資料安全技術應用
8-3 跨平台的資料交換格式規範與LBS服務技術應用
第四篇 行動裝置開發環境
Chapter 9 Windows Mobile、Android、iPhone開發環境
9-1 開發環境
9-2 軟體需求
9-3 結論
Chapter 10 LBS的系統基本功能
10-1 Google Map開發
10-2 GPS經緯度存取
10-3 網路環境內容存取
10-4 Google Map與GPS定位
10-5 Google Map route規劃應用
10-6 Google Map Navigator定位更新
10-7 Android 區域地圖定位實作
第五篇 互動式地理資訊網頁開發
Chapter 11 試算表及其教學上的應用
11-1 網頁建置之基礎
11-2 美化網頁的幫手-CSS
11-3 為網頁增添功能
11-4 資料庫連結-PHP
11-5 活用JavaScript Library - JQuery
Chapter 12 網頁上的Google Maps API 應用
12-1 Google Maps API 的認識
12-2 Google Maps API 的教學
12-3 Google Maps API的基本應用
Chapter 13 網頁上的多媒體影像內容呈現
13-1 多媒體影像的格式
13-2 數位照片的內嵌訊息
13-3 寬景圖
第六篇 人機介面設計
Chapter 14 使用者介面的定義與內容
14-1 科學與技術
14-2 心理學
14-3 社會學
14-4 人體工學
14-5 教育學
14-6 設計學
Chapter 15 使用者介面設計的重點與原則
15-1 誰是使用者?
15-2 有什麼需求?
15-3 如何給予適當的設計?
15-4 什麼是適當的設計?
Chapter 16 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流程與方法
16-1 設計規範
16-2 架構設定
16-3 互動規劃
16-4 視覺設計
16-5 整合包裝
16-6 結語
序
漢寶德
坦白的說,我對蘭陽地區的建築知道得十分有限。只知道近年來,宜蘭充滿了建築的生命力,在很多方面發光、發熱,足以視為台灣當前建築的模範。因此很高興看著兩位策展人推出一個「戰後蘭陽建築」的特展,可以讓關心此一段發展史的朋友們,深入的了解真相。
他們用「浪漫的真實」這個字眼來描述這個展覽。是很有創意的。他們的用意是把宜蘭地區的發展與理性的現代建築劃分開來。這說明近年來蘭陽建築的活力來自後現代的感性力量。這當然是正確的。自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說,蘭陽地區建築的創生力,是多元的,是沒有理論系統的,只聽憑設計者的感性的自由發揮。自生命的觀點,這樣的創造力才是真實。建築的專業者要放棄風格與原創的堅持才能真正掌握這種真實。
把冬山河親水公園作為蘭陽建築的里程碑,也是頗有見地的。這個計畫算不上建築,也沒有地方文化的思考,是後現代的景觀設計,而且是日本人的作品。但是無可諱言的,它把後山的生命力鼓舞起來了。建築界有些人對冬山河計畫不以為然,若自真正生態主義的景觀論來看,確實有很多值得批評之處。但是冬山河計畫是親水公園,是創造一個美麗又熱鬧的水岸,吸引遠來的遊客,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快樂心。它成功的觸動了地方的生機,使他們對自己的創造力產生了信心。這就夠了。
然而應如何去理解這種創造力所產生的成果呢?
以這些年輕建築師的年齡看來,他們應該都是後現代主義的信徒。正宗的後現代,不是去找一個式樣,創造一個門派,而是使建築走出學院,重新回到生活與感性之中。在此情形下,理性是忽隱忽現的,只在需要它時才讓它出現。這種隨機性曾經是有些建築家的期望,卻很少有機會表現出來,因為形式主義永遠是建築的枷鎖。我很高興看到這幾位年輕人丟開形式的束縛,自由自在的表達出他們的生命力。
我羨幕他們,因為我做不到。
廖仁義
歸功於宜蘭建築推手的推陳出新,也歸功於策展人的精闢觀察,「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這個展覽成功地將戰後宜蘭建築的理性與感性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借用策展人的說法,宜蘭是台灣近三十年來最具建築創造力的地方,宜蘭新建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建築論述,領導著當前台灣建築的走向。在我有幸來到蘭陽博物館服務以來,經過實地瞭解之後,對此說法深表認同。除了蘭陽博物館本身即是宜蘭新建築的經典作品,每天都可領略到它獨具一格的空間美感之外,宜蘭縣政府與縣議會也都是宜蘭新建築的精彩面向。縣政府大樓空間毫不費力地交錯混織人工與自然,許多角落幽靜閒適,讓辦公人員與洽公民眾都感到愉悅。而往來蘭博與縣府之間,也會不經意間看見座落在蘭陽平原上的特色建築,以有想像力的方式努力要與環境融合。
親身經歷這些台灣其他地方難得見到的景象,除了讓我更加深信宜蘭建築的不凡之外,也讓我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宜蘭新建築無窮創造活力的來源。就如我現在每日的經歷一般,宜蘭新建築的目的不在建構藝術的殿堂,而是試著將建築還給社會大眾,將人原本就擁有的創造空間的能力,以及創造出來的空間,分享給每一個人。
目前,一年有一百二十萬人次以上的遊客湧進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獨特的造型及其跟烏石港遺址與周遭山海環境的契合關係,應該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座博物館佔地面積並不大,但進入博物館後,相對寬闊的玻璃大廳將周圍景致重新詮釋而產生的空間魅力,也會讓遊客眼睛為之一亮。幾乎所有宜蘭新建築都如蘭博一樣,它的自我並非僅只是建築師為了滿足自己的創造動機果,更多是來自對生活環境的直覺性的感受與理解。
這個展覽的兩位策展人王增榮教授與王俊雄教授,以「浪漫的真實」做為思維主軸,來闡述宜蘭新建築。這個理念,適切地突顯了宜蘭新建築的環境感受,從而也為建築的意義帶來了革新。蘭陽博物館很高興能夠邀請到專研台灣建築的學者專家來為我們策畫這個展覽,我們更是為宜蘭感到驕傲,因為宜蘭可能是台灣唯一一個持續努力了將近三十年建築革新運動的地方,並且卓然有成,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同。
這是一個集合眾人之力完成的運動。藉著這個展覽,我們要向宜蘭建築的每一個推手致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