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K24

K24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625037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
2011年11月25日
100.00  元
HK$ 85  







規格:平裝 / 271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國家劇團即將上演莎士比亞經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並由總統千金擔任茱麗葉一角,K24情報局線索顯示,恐怖份子早已混入該劇組,並且計畫將在首演當天的舞台上謀殺總統千金。而就在首演前兩週,飾演奶媽的演員卻離奇失蹤,劇院緊急舉辦演員甄選,探員Mario要如何順利通過甄選,以便獲得貼身保護總統千金安全的mission impossible?究竟莎翁原著當中會有哪一個角色想要刺殺茱麗葉?Mario又該如何在舞台上見招拆招?事件的背後隱藏另一個更大的秘密到底又是什麼?

本書特色

  ◎ 華人戲劇史上第一部電視影集事舞台劇劇本,首演至今已三度加演,口碑持續蔓延!

  ◎ 結合諜報情結、臥底探員、音樂劇、寶萊塢、莎士比亞、戲中戲、頒獎典禮和多國語言交織而成的瘋狂喜鬧劇,全長六小時,挑戰演員和觀眾的極限!還有一隻會救人的美人鵝!

  ◎ 最佳戲劇入門書籍,老少咸宜,深入淺出,徹底實踐劇場空間的想像魅力,送禮、教學、實作皆相宜!

作者簡介

蔡柏璋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第二屆畢業
  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音樂劇碩士

  現任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並於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國立師範大學英文系擔任兼任講師。

  【編劇/導演作品】
  2011年:《K24》建國百年版,編導,台南人劇團。
  2011年:《Re/turn》,編劇/主演,台南人劇團。
  2011年:《木蘭少女》,編導(與呂柏伸聯合執導),台南人劇團X瘋戲樂工作室。
  2010年:《Q&A首部曲》,編劇/主演,台南人劇團。
  2009年:《木蘭少女》,編劇,台大戲劇系十年大戲。
  2008年︰《K24》第一季完整版,編導,台南人劇團。
  2007年:《K24》經典重現版,台南人劇團。
  2005年:《K24》第一集、第二集,台南人劇團。
      《e.Play.XD》之【∞】,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表演作品】 
  2011年:《Re/turn》,演出角色:Wasir,台南人劇團。
  2010年:《少年金釵男孟母》演出角色:鄭某等、尤侍寰…等,創作社劇團。
《Q&A首部曲》,演出角色:劉憶,台南人劇團。
  2008年:《The Year Of The Pig》演出角色:Pig,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Embassy Theatre,倫敦。
  2007年:《夜夜夜麻3:倒數計時》演出角色:傑瑞,創作社劇團。
  《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演出角色:馬克白,台南人劇團。
  《白水》,演出角色:許仙,台南人劇團。
  2005年:《莎士比亞不插電2:哈姆雷》,演出角色:哈姆雷,台南人劇團。
  2004年:《嬉戲Who-Ga-Sha-Ga》,演出角色:阿浩,創作社劇團。
  《巫婆煮成一鍋湯》,演出角色:聰明豬,玉米雞兒童劇團。
  《家庭深層鑽探手冊》,演出角色:修全,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十二夜》,演出角色:Malvolio,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製作。
  《RENT》,演出角色:MARK ,戲劇主義。
  2003年:《30P:不好讀》演出角色:17P,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2002年:《VIOLET》演出角色:Radio Singer,美國喬治亞大學(UGA)。
  《高加索灰欄記》演出角色:Singer,台大戲劇系。
  《抓馬歷險記》演出角色:路人、木蘭父、魅影,如果兒童劇團。
  2001年:《櫻桃園》,演出角色:加耶夫,台大戲劇研究所。

  【得獎作品】
  2011 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赴美國哈佛大學A.R.T.劇團進修聲音演說課程
  2008 國藝會戲劇類創作補助專案《Q&A》
  2008 獲選第五屆Keep Walking圓夢學堂得主,赴英國劍橋大學參與創業管理課程
  2008 公費留學獎學金赴英留學
  2007 領銜主演台南人劇團《馬克白》榮獲第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作品
  2007 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獎劇本類正獎《木蘭少女》
2004 領銜主演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榮獲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百萬大獎

  【翻譯作品】
  Christopher Durang《Beyond Therapy》非關治療
  《劇場事2》Ann Bogart “Terror, Disorientation and Difficulty” (恐懼、迷惘和難題)

  【出版作品】
  《吉屋出租︰鳥瞰二十世紀的波西米亞人》音樂時代出版,與邱瑗、郭耿甫、陳煒智、何孟修、車炎江合著。
  《劇本集3 Re/turn》台南人劇團出版。
  《劇本集2 Q&A首部曲》台南人劇團出版。
  《劇本集1 木蘭少女》台南人劇團出版。

出版社簡介

台南人劇團

  台灣藝文媒體界譽為現代戲劇模範生的台南人劇團,於1987年成立,自1998年起,年年榮獲文建會「優秀扶植團隊」補助,且評鑑成績名列前茅,並數次奪得第一名的殊榮。近年來在現任藝術總監呂柏伸的規劃下,積極推動「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莎士比亞不插電」及「新劇展─尋找劇作家的台南人劇團」等演出計劃,不僅展現台灣在跨文化戲劇製作的高度創意與實踐精神,同時,也積極引介當代台灣年輕劇作家的作品。近期作品,如《閹雞》、《利西翠妲》、《馬克白》、《終局》等,大多為國家戲劇院所委託製作或是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專案補助。劇團作品的主要特色就是以創新實驗的手法,高度展現舞台表演的「劇場性」,開啟觀眾看戲時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著實為國內外觀眾提供新穎獨特的觀戲經驗。近年來,透過新聘藝術總監蔡柏璋所編創的作品,如《K24》、《Q & A》、《Re/turn》和《木蘭少女》的製作演出,除了大幅度提昇本團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本團拓展累績許多的忠實觀眾。


台南人劇團簡介
推薦序1 ─ 蔡柏璋─善於聆聽的創作者~ 陳正熙
推薦序2 ─ 從「無限大」的想像開始一連串的故事…… ~傅裕惠
自序 ─ 擁抱平凡 蔡柏璋
《K24》2011建國百年版 演出資訊
《K24》2011建國百年版演員與工作人員名單
劇本說明
角色表
第一集 雙重身分Alias
第二集 好戲上場 Show Time
第三集 神秘留言 Secret Message
第四集 進退兩難 Paradox
第五集 連鎖反應 Chain Reaction
第六集 大混亂 Chaos



推薦序

蔡柏璋 善於聆聽的創作者

  我和蔡柏璋沒有淵源,我不曾教過他,也不曾有過任何形式的合作,唯一的關係是創作者與評論者,僅有的幾次會面,是在我的課堂上,邀請他來和看過戲(《Q&A首部曲》和《Re/turn》)的同學對談。只有這樣的關係,他竟然說我從小看他長大(他在皇冠小劇場的演出《嬉戲Who-Ga-Sha-Ga》),邀我為這部劇本集寫序。接到邀請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已經年紀大到可以為人寫序了嗎?只是,他在發出邀請的時候,沒有問我一個關鍵的問題:「敢問熙哥,你看過《K24》(第一季)的完整版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答案:「沒有!」

  我倒是看過《K24》第一/二集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演出(2006年)。並且,身為美國電視影集《The West Wing》和《24》的粉絲,我非常喜歡《K24》,當時看完之後,就頗期待續集的發展,只是,2008年《K24》第一季的完整演出,忘了是為何錯過,當然更不會想到之後要為劇本的出版寫序,這算是…造化弄人?

  這是怎麼個一回事?沒看過完整的演出,竟敢為劇本集寫序?這就好像沒看完演出,卻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篇評論一樣,說不上是欺世盜名,但也太不負責任了吧?不是因為蔡柏璋沒問,所以我沒有據實以告,但我確實也無隱瞞的意思,更不是因為第一次受邀寫序,得意的昏了頭,而是…

  我真正要推薦的不(僅)是《K24》這部作品,而是蔡柏璋這個創作者。

  為了這篇序,我回頭再看了為蔡柏璋近期兩部作品:《Q&A首部曲》和《Re/turn》,所寫的評論。即便我對兩部作品都有不錯的評價,但我還是頗不客氣地提出了對創作者的挑戰:「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Re/turn》對許多觀眾說了許多心底的事,但並沒有真正對這個社會說些什麼,如果我有時間說說愁緒,我會選擇《Re/turn》,但如果我的時間有限,那我比較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

  從這兩段摘錄當中,其實可以看出我對蔡柏璋的作品的根本看法:他的作品太容易讓觀眾感覺舒服,而忘了劇場應該是一個危險的、讓人不安的場域。當然,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差異是我(對劇場、對蔡柏璋)的偏見,而不是關於劇場本質對錯是非的論證。

  作為一個評論者,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作品,我總是選擇站在創作者的對立面,對作品一再挑剔,不願輕易接受創作者的體貼善意。在多數的情況下,這樣的選擇並不困難,或者是作品本身就有無法忽略的問題,或者是創作者只聽得到如雷的掌聲,聽不到不滿的嘆息,我的任何批評就停留在它應該在的位置:紙上或風中。

  但在面對蔡柏璋的情況下,我卻發現這樣的選擇並不那麼容易,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作品,無論是文本或劇場的表現,無論是在大小劇場,都有非常不錯的質感,讓人不好說三道四;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觀眾,你不僅會被他說的故事所吸引,更會被他對創作、對劇場的態度所吸引,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聆聽者:聆聽角色人物的內在,聆聽創作者自我的內在。因為是好的聆聽者,所以他能得到觀眾的共鳴同感。因為是好的聆聽者,所以他聽得到我在咄咄逼人的質問底下,那隱隱流動者的不安:其實我也不排斥那種舒服的感覺,其實我也想只是說說心底的愁緒就好。

  因此,我推薦蔡柏璋,是因為他的善於和願意聆聽。

  最後,還是回到《K24》。

  看完《K24》的第一/二集的時候,我就想:「要想在劇場中寫影集,真不簡單,真要繼續寫下去,更不簡單!」我甚至想:「為何不也寫成電視影集?」

  無論是劇場或者電視,《K24》其實都有被繼續發展下去的可能,主要人物一旦被創造成形,情節的基本架構和節奏感一旦被建立起來,一個案件的解決,其實是引發更大危機的觸媒,也就是更大格局的前奏。

  更大的格局,就是我對《K24》未來發展的想像,第一季結束之後,從國內政局的紛擾到國際政經舞台的鬥爭,或許是「K24」真正揚名立萬的關鍵轉折。

  這個10月,《K24》重演的時候,我一定會排除萬難從頭看到尾,把多年前看過首集的緣接續起來,也讓這一篇序文「名正言順」。

陳正熙 (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系主任、知名劇場評論人)

作者序

擁抱平凡

  寫這篇序文的同時,我正在美國哈佛大學的Lamont圖書館裡頭閱讀最愛的英國導演Simon McBurney為他2007年所創作的作品「消失的數字」(A Disappearing Number)所寫的序。

  他提到一段關於飛行的體驗:從飛機裡面往外看,一片漆黑,他想著底下會不會是沙漠?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他有時候很享受飛行所帶來的那種「讓我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麻醉效果,因為沒有人可以聯繫到你,你似乎也不屬於這空中的氣團,然後,很奇怪的,你發現你不屬於任何地方。他於是發現,飛行就是憶起和想像(Remembering and Imaging)的時間,因此在飛往印度第四大城欽奈(Chennai)的飛行途中,他開始構思如何製作這一齣戲。這讓我想起,我也喜歡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思考,公車、地鐵、飛機…,那是少數幾個我腦袋清晰的時刻。

  《K24》這齣戲的緣起,也是某次從台北回台南的火車上(天!我都忘記當時有沒有高鐵了?),我和藝術總監柏伸一起激盪出來的。我跟他提到自己對美國影集還有諜報片的喜愛,原因無它,生活如此平淡無奇,那些探員的生活又如此精彩,一天到晚要偽裝成不同的角色潛伏各種場所,遇見不同的人,無法預設,只能感受當下,這不就是演員的天職?所以探員們是不是也要接受表演訓練呢?誰來教他們?又,他們會不會犯了很多表演上的錯誤哩?心中有秘密不能說出來的感覺,到底有多痛苦?不能「分享」對於一個人來說,到底會有多嚴重?

  即便有這麼多想法的萌發,但對於像《K24》這樣的長篇作品來講,不見得有多大幫助。記得2005年的暑假,《K24》的原始主角叫做Keith(這是我在美國交換學生時的德文課老師的名字,我真的很愛用身邊的人的名字,我道歉!)。記得當時演員都無法標準唸出這個字,我花了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排練我寫的初稿,週末團長還有藝術總監來看排,烏鴉狂飛,黑線狂瀉,我整個人信心受到強烈打擊,我想放棄,我不會導戲,我想的跟導出來,完全是兩回事,尤其對不起演員,陪我這個白癡繞了一個禮拜的圈,還做了許多愚蠢的嘗試,最後還要跟我一起接受黑線無情地掃視。

  藝術價值的高低和大眾口味的喜好是一個很有趣的方程式。

  大部份的人都很關心,一個作品到底「想要講什麼」?這個作品可以「帶給觀眾什麼」?蔣勳在《孤獨六講》一書當中提到:長年受到儒家影響的我們,慢慢變得只重視「結果」而不在乎「過程」。看到他的這番見解,我整個人鬆了一口氣,因為多年以來我最沒辦法回答的問題就是,用一句話告訴觀眾或記者「這齣戲要帶給觀眾什麼?」。因為這齣戲要帶給觀眾的東西(前提是,不是強迫給予),早在戲開演的第一秒就開始訴說。

  過程,各位,享受。

  大眾口味、通俗文化、娛樂價值高、思維文筆西化…這些都是《K24》常常被貼的「標籤」,而我早已見怪不怪了。很多人視通俗大眾為洪水猛獸,很多人看不起通俗大眾, 很多人為反通俗大眾而反,很多人,大部份的我們,其實只是害怕自己不夠特別。

  我其實從未想過,也無心定義什麼是通俗大眾。因為那從未在我創作過程中出現過。我很幸運,台南人劇團一直給我極大的空間創作,讓我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持續關注我想探索的議題,寫自己當下想寫的東西,我告訴我自己。

  大家都在本土化,大家都在尋找台灣本土議題。記得曾有位記者問過我:「有沒有想要創作屬於台灣本土的作品?」除了假笑之外,我內心真正想說的是:如果原住民、檳榔西施、八家將、鄉土情懷和二二八才是台灣本土的故事和議題,那我們真的太小看台灣的力量了。

  台灣最美麗、最偉大的力量,就在於她廣納百川的包容度及其所附加帶來的東西文化融合,也因此,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我們,才能有機會可以透過這麼多不同的視角,來體驗、檢視、關懷每一個屬於人類的議題和故事。《K24》就是一個台灣創作者,何其幸運,透過這塊土地賜予他能量,所創作出的作品。

  我曾經很害怕自己不夠特別。真的!但,真正讓我體悟的是,在我通往「害怕自己不夠特別」的過程中,我才越顯平凡。

  不重要,我要擁抱平凡,因為那才是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