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變遷留轉:視域之徑

變遷留轉:視域之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54334
曾少千、許綺玲/主編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21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電影苑系列
規格:平裝 / 36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電影苑系列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概論









  本書共收錄十一篇論文,涵蓋東方與西方、近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的多元議題,分為以下三大項:

  一、「蒐集.記憶.迴響」,討論圖像的收藏和累積如何成為創作源頭和記憶觸媒,或是廓清文本、影像、聲音的各種互文性對話。

  二、「歷史.展演.宣傳」,回溯中日兩國在世界博覽會的自我展現,政治環境與戲劇形式的嵌合,以及當代電影對近代文學的詮釋。

  三、「經驗.穿透.寓言」,觸及藝術所漾開的文化反思和社會諷諭,以及解讀蔡明亮的影像美學。

  所有文章皆以不同方式勾勒出跨界的文化視域,時而遷移、留佇沉澱,又時而回返、轉向的延變軌跡。又因每個論及的客體,自身皆已蘊含著從外而內、內而外,十分曲折複雜的延展歷程,彷彿遊走於精心設計但又引喚著破牆欲望的迷宮之內。因此,在兩兩之間,總可以不斷地瞥見又一交集的可能,重疊的痕跡,錯失的遺憾,或者家族相似的驚喜,如同穿越鏡子,發現了似曾相識又殊異的另一世界。

本書特色

  1.由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集合視覺文化研究領域人才共同編纂而成。
  2.對視覺文化、藝術、電影有興趣的讀者,可透過本書窺見最新的研究取徑。
  3.可以做為視覺文化研究、藝術、電影研究參考教材。

作者簡介

曾少千(TSENG Shao-Chien)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與當代藝術,近年關注自然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攝影與風景再現、以及大眾文化、圖像和文本的交互運用等課題。著有多篇論文於國內外的學術期刊,如The Art Bulletin、《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現代美術學報》、《文化研究》、《歐美研究》等,並曾為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編展覽圖錄和撰寫專文。

許綺玲(HSU Chi-Lin)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碩士、博士。近年研究重點集中在三方面:法國作家培瑞克(Georges Perec)的文學與電影作品分析、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書寫研究、攝影文學;相關之論文散見發表於國內期刊《中外文學》、《藝術學研究》、《英美文學研究》、《歐美研究》、《中大人文學報》等。著有攝影與文學隨筆《糖衣與木乃伊》。另有譯著:巴特的《神話學》(合譯)、攝影論述《明室》、班雅明的兩篇攝影散文《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以及培瑞克的自傳小說《W或童年回憶》。



序言

蒐集.記憶.迴響
01李淑珠  陳澄波的圖片收藏與繪畫創作
02張泠   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
03孫松榮  「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論侯孝賢的《珈琲時光》與《 紅氣球》之「跨影像性」
04許綺玲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歷史.展演.宣傳
05周芳美  1933-34 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06 孫玫   從「時裝戲」到「樣板戲」:關於二十世紀京劇形式變異的觀察與思考
07 蔡秀?  《色,戒》:張愛玲和李安的文學電影情結

經驗.穿透.寓言
08 曾少千  葛杭維的《另一世界》:自然史觀與社會諷諭
09 盛鎧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10 白大維  轉喻換義大師:《臉》和其電影意義
11 泊硯   不透明性的關照:論蔡明亮「保守」的電影姿態
文章原始出處
各篇作者簡介



序言

  2009 與2010 年冬,國立中央大學視覺文化中心舉辦了兩屆「視覺與文化識讀」研討會,邀集來自臺灣、北美、亞洲和歐洲多國的學者群聚一堂,發表有關電影、藝術、戲劇等方面

  的學術成果。雖然來自不盡相同的訓練背景,大家關切的課題集中於幾個共通的面向:如何將視覺文化研究和本身的專長領域,彼此聯繫、相互激盪?當視域的邊界不斷擴充,原本的學科目的和取徑會受到什麼影響?如何闡釋視覺的文化史和文化的視覺性?文化的意義如何隱現在可見的事物和不可見的世界中?自從1990 年代初跨學科屬性的視覺文化成立以來,這些問題持續被探討和辯論,或許兩次的研討會並不足以達到確切圓滿的答案,然而藉由本書的每一篇論文,我們期盼能提供思索和切磋的契機,讓關心視覺文化的讀者,繼續開啟對話,勇於探尋新的視域和途徑。

  全書共收錄十一篇論文,涵蓋東方與西方、近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的多元議題,分為以下三大項:一、「蒐集.記憶.迴響」,討論圖像的收藏和累積如何成為創作源頭和記憶觸媒,或是廓清文本、影像、聲音的各種互文性對話。二、「歷史.展演.宣傳」,回溯中日兩國在世界博覽會的自我展現,政治環境與戲劇形式的嵌合,以及當代電影對近代文學的詮釋。三、「經驗.穿透.寓言」,觸及藝術所漾開的文化反思和社會諷諭,以及解讀蔡明亮的影像美學。然而,這樣的分類絕非唯一可能的分類方式,此因無論是歸入哪一個單元的文章,皆以不同的方式勾勒出跨界的文化視域,時而遷移、留佇沉澱,又時而回返、轉向的延變軌跡。又因每個所論及的客體,自身皆已蘊含著從外而內、內而外,十分曲折複雜的延展歷程,彷彿遊走於精心設計但又引喚著破牆欲望的迷宮之內。因此,在兩兩之間,總可以不斷地瞥見又一交集的可能,重疊的痕跡,錯失的遺憾,或家族相似的驚喜,如同穿越鏡子,發現了似曾相識又殊異的另一世界。

  以「蒐集.記憶.迴響」單元來看,四篇論文皆圍繞著「記憶」如何成為創作者的儲備養分和活化蓄能。李淑珠檢視畫家陳澄波的雜誌剪貼和美術明信片收藏,對於其作品題材和畫風成型上的密切影響,顯示出畫家長期蒐羅的印刷圖片成為他描繪人物及風景之參考資源和記憶基調。從實證的比較方法轉向更隱微的圖像再造,孫松榮以侯孝賢拍東亞背景的《珈琲時光》和攝於法國的《紅氣球》為例,議論其「跨影像性」,並特地造新辭,以定義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深入互文觀念中的細膩層次,並引入了時間性與記憶浮沉的詭譎作用。試從視覺轉向聽覺,聲音如何扮演記憶的中介角色?電影中的音響又如何參與促生意義的過程?張泠選擇專注在現代電影所不容忽視的旁白與音景,仔細地聆聽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之後,作了十分詳盡的鏡頭分段剖析。許綺玲從培瑞克自行改編自小說的同名電影《一個睡覺的人》出發,試圖貫穿起行走的影像史,同時,藉由這部深具文學性的電影,論及歷史與創傷的問題,回溯二十世紀以來一個與電影時代並行的社會現象:「經驗」之匱乏與失效。

  就「歷史.展演.宣傳」單元而言,三位作者探討既有的視覺形式,如何因應時代變遷和場景轉換,而靈活變化展演策略。周芳美分析1933-34 年芝加哥博覽會的中日兩國官方和私人選派的重要藝術文物,在世界博覽會的競逐場域宣揚著文化成就和國粹,並且以最受矚目的仿建熱河省喇嘛廟為例,折射出藏傳佛教在歐美觀眾心目中的神祕光彩。孫玫聚焦於民初「時裝戲」至文革時期「樣板戲」的演變軌跡,在戲劇美學和表演語彙層次上所達到的諸多突破,克服傳統藝術形式和現代生活內容之間的扞格不入,使京劇的現代戲接近生活又彰顯「專業化」的特點。中國近代歷史的動盪不僅表現在世界博覽會和戲劇舞台上,也能藉由一部電影具體而微地鋪陳演繹。蔡秀(米庄)從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到李安的電影《色,戒》,探討文學與電影的語言轉換,主題的迴響,以及無論是作者或人物皆不得不面對的個人與國族情結。

  在最後的單元「經驗.穿透.寓言」中,我們看到赤裸的生活經驗如何於藝術和電影中被凝鍊、洞悉和轉化,而穿越了日常的時空,成為發人深省的預言、寓言和啟示。曾少千以法國藝術家葛杭維的繪本《另一世界》為焦點,探討奇幻變形和諷刺漫畫的風格,所映照出的浪漫主義自然史觀。繪本中喜感怪誕的混種圖像,衍生人類和萬物之間的邊界認同,亦透露當時文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的盛景。同樣是圖文敘事的曖昧性和版畫媒材的開拓,當代臺灣藝術家侯俊明的《搜神記》和《侯氏八傳》等作,誠如盛鎧的論證所示,並非單純的反映自我生平和時事議題,而是巧妙地建立主體經驗的連續性,且為一種反思性的藝術創造。白大維以考量一個特定的修辭法「轉喻換義」為切入點,解讀蔡明亮的電影《臉》與西方文學、繪畫之間的互動比擬,召喚著意義卻又不執著於其中。同樣是談《臉》,泊硯著重的則是透過美學所開展的倫理哲學面向,他重新檢驗蔡明亮電影中不斷復返、縈繞的元素,又見幽靈再現,但是電影在此乃為了珍藏所愛之對象,尤其是那一再被凝視的臉與身體。

  我們希望本書能照見廣義的視覺文化涵納藝術、電影、戲劇,各媒介和文字之間不但存有對照和混融,各媒材之間亦相互滲透和交流。如此豐盈的跨藝術性,從各個層面不斷發生,無論風格是當下移植而來的、承襲日久的、或迂迴趨進的;也無論作品是產生於臺灣、中國、日本、或法國,各地皆然。因此,在時時變動、遷徙、休止、翻轉的視域之徑,跨接的點線面,從洲際、國家、學科領域,直到基本的感官之間,及其接受感知,皆有待人們發揮想像以見其同,敏於分析以觀其異。若非如是,則人類視覺文化史將何以奠立?

  我們由衷感謝所有撰寫論文的作者們,以及同意轉載的學術期刊,慷慨分享研究果實;亦感謝審稿人付出心力,提點改進論文的建議。編輯莊憶萱小姐悉心負責聯繫和校稿流程,並身兼封面設計,功不可沒。最後,在此向促成本書問世的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書林出版公司深表謝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