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324952
黃寬重
聯經出版公司
2012年5月30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中研院叢書
規格:精裝 / 288頁 / 21*14.8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中研院叢書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宋/元/明
同
類
書
推
薦
明代援朝抗倭戰爭
正說大宋十八帝
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兩宋史研究彙編(二版)
大明帝局:被閹割的王朝,士大夫的奴化
內
容
簡
介
千年前的宋代人,
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一樣,
日常種種都和政治脫不了關係,
在宋代,國家並非政治運作的唯一中心,
不同社會成員因地因時所產生的置宜對策,
也在其落實國家政策制度的同時,
呈現出傳統中國意料之外的政治生命力。
《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透過三章七個主題,探討兩宋政權為掌控局勢訂下的國安規劃,何以催生出此後八百餘年的地方政治型態;政治局勢影響家族起落之餘,個人用行舍藏如何在無形中左右士人價值的發展;國家邊疆政策不僅取決於君主一念,更在朝野對資訊的掌握。作者期待藉本書展現出大人物、大事件之外別有韻味的政治史研究風情。
作者簡介
黃寬重
臺灣宜蘭人,現職長庚大學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興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少時曾志於社會運動,感於體制改造有賴社會文化的潛移默化,遂投身學術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興大學副校長;長年耕耘歷史學,致力推動人文學跨領域整合,近年關注藝文發展與政治社會之互動。習史四十餘年,眷戀南宋,不知老之將至。
目
錄
導言(代序)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
第壹編 中央集權下的基層權力結構
第一章 沿唐變制─五代巡檢的轉型與特色
第二章 縣邑職役─唐宋弓手體系的沿革考察
第三章 近民作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
第貳編 地方勢力與政治適應
第一章 洛陽豪雄─兩宋之際洛陽地方武力的國家認同
第二章 四明風騷─宋元時期四明士族的衰替
第參編 政局變動與訊息流動
令決於中─北宋晚期程氏父子對廣西的經略
庶無稽遲─宋、蒙廣西戰役的軍情蒐集與傳遞
結論
後記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導言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
二十世紀初以來,政治史長居中國史研究的主流地位。早期政治史研究著重上層政治結構與政治發展,諸如典章制度、政治事件、變法、黨爭、政局變動、政治人物與集團等面向都是常見的主題。後因史料刊布及歐美社會科學理論引進,新的研究議題與領域日漸拓展,學者的研究眼光開始從中央、上層、典章制度,轉向地方、基層、庶民生活。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研究議題成為學界新寵,發展日益蓬勃,反觀政治史研究卻漸形萎縮。
在政治史初逢挑戰之際,宋史學界已有學者嘗試透過各種視角,分析政治過程與空間,動態闡述決策的形成與落實,以發掘具有新意與啟發性的政治史議題。2001年,中國大陸宋史學界提出「活的制度史」,進一步指出制度史研究應把握制度變遷與背後複雜的人事權力關係,而非視制度為孤立於政治運作與人事之外的靜態產物。在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下,已有幾部成功的著作問世,並在宋史學界引發廣泛迴響。繼此以降,在研究視野、方法推陳出新的學術環境裡,宋代政治史未來的研究趨向為何,有哪些具體的研究觀點、範疇與成果,又如何能保持競爭力,值得研究者關注。
一、代政治史研究的興盛階段
20世紀初,符合現代學術意義的中國史研究方才展開,政治史研究已廣受學界重視並位居主流,是為政治史研究的興起階段。歷史研究在此階段因出版典籍不多,重要圖書不易使用,加上討論上層政治結構、人物與政治發展等問題,僅需結合重要經典及二十五史等正史典籍,即能提出新見,成一家之言,故投身研究者眾多,成果輝煌。
在偏愛研究盛世典制的學術氛圍與史料侷限下,學界研究雖有重漢唐輕宋明的現象,然而第一代宋史學者仍為宋代政治史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如聶崇岐〈宋代府州軍監之分析〉與〈論宋太祖收兵權〉、張蔭麟〈北宋的外患與變法〉、錢穆〈論宋代相權〉,以及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與《宋史刑法志考正》等著作,透過文獻考索的實證方法,對史志與制度詳實地考訂與探究,是早期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變法、黨爭、政局變動、集團與政治鬥爭,以及政治人物的作為與歷史定位等議題,也都是早期政治史研究的熱點,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強榦弱枝、重文輕武等,更是討論中國歷史轉型的重要課題。
不過,此階段的宋史也如同其他斷代研究,明顯獨重開國立制階段與變法黨爭,對北宋晚期以降,特別是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歷史,多所忽視。所以如此,一來是研究者多認為開國時期的規劃與作為,決定了一朝格局,後繼者多是祖述舊章,無關宏旨,故疏於論述。二來,研究資料也限制了討論的開展。北宋一朝除《宋史》之外,尚有編年體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該書保留北宋中晚期以前的詳細史料,裨於學者掌握興革變化;南宋除《宋史》與記錄高宗一朝歷史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外,缺乏完備的編年史料,其他文獻又殊為零散,不易蒐集整理,一時難以掌握梳理。再者,在追求盛世宏規的國情下,南宋往往被視為偏安小朝廷,除了悲劇性英雄岳飛、文天祥,與朱熹等理學大儒等歷史人物外,其他課題鮮受學者青睞。
臺灣的宋史研究開展於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之後。當時大量典籍文獻隨國民政府來臺,典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與臺灣大學四個機構。許多避秦抵臺的歷史學者就在艱苦的環境中,為臺灣的中國史研究揭開序幕。惟此時期受限於庋藏條件,一般學者難有機會利用這些典籍,故而整體研究環境和風氣仍與在中國大陸時期無異。
影響歷史學研究甚深的馬克思社會經濟史觀,也因臺灣政治環境敏感而禁絕,學界多遵循傳統的考證分析,此即被批評為缺乏理論的史料學派。此時,各大學歷史學系的課程講授及研究仍以政治史為主,焦點也偏重北宋史。不過,相較於眾多大學歷史系所的政治史研究,政治大學的政治研究所的成果最為豐碩。該所以政治制度及其運用為主要探討方向,有較強的政治學訓練,並能參用政治與社會科學理論及方法,雖然研究取徑及史料運用與歷史學界不盡相同,史料耙梳與考訂亦不如歷史學界,但卻是跨領域研究的先行者。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