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最後寵姬 Der letzte Harem

最後寵姬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1737249
佩特.普朗格
林燕君
麥田
2012年3月04日
140.00  元
HK$ 119  







叢書系列:hit暢小說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hit暢小說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德國歷史小說天王 明鏡周刊排行榜暢銷佳作
愛情與背叛 友情與仇恨
伊斯坦堡王妃的愛戀與最後帝國的奢華壯美

  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人,都不能阻止我把心獻給愛人的權利。

  命運攸關的時刻
  你,願意為愛冒險嗎?

  古老帝國即將接受時代的審判,
  命運的浪潮正撲向她們。

  選擇為愛冒險,或是捍衛姊妹情誼?
  留在奢華的宮廷,抑或走向自由的人生?

  未知的危險與誘人的渴望正等待著她們,
  愛,是命運最難賞賜的禮物……

  蘇丹後宮寵妃法蒂瑪與深受蘇丹信任的誦讀者艾莉莎,自孩提時代起便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個性迥異的兩人,一個發誓要成為第一妃子;一個渴望愛與自由,處處挑戰嚴格的宮廷規矩。

  遙遠的德國醫生菲利斯──胸懷大志地來到土耳其,不幸淪為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直到遇見艾莉莎。

  新政府軍官泰孚──內心藏著一個沉重的祕密,只為了將法蒂瑪留在身旁。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瓦解,不只是情感遭到背叛、人性變得扭曲,更扭轉了四個人的命運。

  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歐洲文化衝突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堡,友情與背叛、激情與仇恨,交織成一張巨大的歷史網絡。命運裡,有時候不是只有選擇愛人或朋友那麼簡單,不是自立或依從天命那麼容易,經過磨難與困苦,在生命的盡頭,原來,愛比想像中更寬廣……

作者簡介

德國歷史小說天王/佩特.普朗格(Peter Prange)

  一九五五年生,以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情愛享樂主義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他描寫東西德的小說《琥珀護身符》(Das Bernstein Amulett)問世後蜚聲國際(由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搬上大螢幕)。歷史小說《公主》(Die Principessa)、《女哲學家》(Die Philosophin)、《叛逆女人》(Die Rebellin)(合稱「創世者三部曲」),高踞《明鏡》周刊暢銷排行榜好幾個月,並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而《價值》(Werte)一書為描寫西方思想史傑出的重要規範,還被德國總理梅克爾用來作為她歐洲願景的依據。作品已翻成有二十六種語言之多,暢銷全球兩百五十萬冊。

  請跟隨佩特.普朗格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足跡,沉浸在最後一座後宮的祕密世界,發掘迷人的鄂圖曼帝國。更多訊息請見:www.peter-prange.de

譯者簡介

林燕君

  喜歡透過閱讀及書寫體驗大冒險。譯有《向宇宙下訂單:大膽要、放心收!祕密真人實證版》。


全球中文版序|兩個女人與一個國家
序幕|希望之夜|一八九五
01|神之影|一九○四
02|歐洲人|一九○八~一九○九
03|泰孚.帕夏|一九○九
04|金飾匠|一九○九
05|吹笛手|一九一四~一九一五
06|兒子|一九一八
跋|最後的寵姬|一九二三
附錄|文學創作與史實
致謝



作者中文版序

兩個女人與一個國家

  後宮——多特別的一個詞!它囊括了所有東方的奧妙:肚皮舞、淫慾、縱慾作樂……嬌美宮女從浴池中盈盈站起,在氤氳霧氣裡伸展豐腴赤裸的胴體;女女共枕,自撫而笑……

  然而,這幅景象真的反映出現實嗎?還是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私底下的情色想望?

  我雖娶了土耳其女子為妻,卻是在當地觀光時才湊巧發現了後宮世界。當時我在伊斯坦堡參觀托卡比皇宮閨房,發現後宮的傳統延續到二十世紀。一九○九年,鄂圖曼帝國最後一位獨裁蘇丹王阿布杜勒哈密二世被青年土耳其黨人拉下台並遭到放逐,帝王的後宮才遭廢棄。

  我像是著了迷。一九○九年才結束後宮?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後宮」不是無趣的史前時代才有的嗎?要不就在歷史的偏遠角落,不然就是童話或繪畫中才會出現,但總不會是在我出生的這個世紀吧?

  我要寫這個故事!我又驚又喜地開始研究,發現的第一件事就讓我喘不過氣來:蘇丹王的後宮裡住了五百個女人,全來自世界各地──儼然是多元文化社會的縮小版。雖然有高牆與外界隔絕,後宮裡面不論在階級或在種族組成上,都反映出外圍的世界。這裡只有少數人是土耳其人,連那些蘇丹王身上流的血都少有土耳其成分──他們的母親多數來自歐洲。因此,後宮裡只有一條平等原則,沒有亞美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或索卡西亞人之分,只有妻子、情婦和婢女。女人的地位憑藉的不是種族,而是美貌和才藝——也就是以個人喜好為依據。

  文化融合在整個鄂圖曼帝國很典型:幾十個種族、語言,外加各大宗教的信徒都在其國土上統一,這是史上最大的多民族融合。就連美國有名的「種族大熔爐」跟這片多文化汪洋相比,只不過是個小水塘。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崩解,這個傳統也出現了裂痕。喪失了大片領土與政權之後,「土耳其人的土耳其」的聲浪崛起,相形之下,國家主義取代了多元文化的寬容,並以十九世紀歐洲國家的國家主義為典範。

  末代後宮的解體象徵著一個世界的結束,這個世界因內部的矛盾而破碎。正如五百位從後宮出來的女人須面對自行發展新生活的任務,鄂圖曼帝國結束後,它也必須重生。

  這些因阿布杜勒哈密二世的下台而被釋放至現實中的女人只留下少許痕跡。後宮關閉後,新政權在報上登廣告想找她們的親人,也真的引出了來自各地的人。這是怎樣的一次重聚:一邊是鄂圖曼帝國最美、最溫柔也最受寵愛的人,是蘇丹王留下的情婦,另一邊卻是農人、獵人和漁夫,其中有些人全副武裝地試著在多年的分離之後,想認出面紗後的女兒或姊妹。為了在全然陌生的世界裡展開新生,閨中密友活生生地分離,操持農務或照顧牲畜。其中有些女人沒有找到親人,只能孤獨無依地設法度日。

  我把這樣的兩個女人——艾莉莎和法蒂瑪——作為這本小說的中心。生長在後宮的金籠子裡,她們夢想著自由、自主的生活。但真正得到自由時,她們才發現美夢變成了噩夢。對保護牆外的生活毫無準備的她們,踏入了一個被革命和戰火蹂躪而失序的世界。

  誰在哲學隱喻裡「被拋狀態」的經驗,比她們更戲劇化?

  這正是激發我寫此書的疑問。顯然我並不孤單:本書譯成了十五種語言,現在台灣的讀者即將看見,更讓我高興不已。姑且不論各種外在差異——也許我在書中提及的歷史,也曾經發生在某一段華人歷史上。這就是作家想藉由故事所達到的:讓故事能在每個國家、每個文化裡,被當成發生在當地的事情那樣看待。

  我祝福各位讀得開心又有收穫!

韓宜辰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12.03.05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歷史小說精彩處,在於讀者可以奔馳於滾滾歷史洪流之間的必然與偶然,在於可以藉由生花妙筆去填補沒有記載於正史上的人性缺口。

這本《最後寵姬》藉由兩位相依為命的土耳其小女孩法蒂瑪與艾莉莎,從小被抓進鄂圖曼土耳其王國的後宮當寵妃開始,一生懸繫於古老帝國衰敗與再起的歷史,她們之間的愛恨情仇,她們被迫參與歷史必然的國仇家恨,她們偶然闖進文明交替之間的衝突,她們一如所有的古老帝國百姓捲入了鄂圖曼傾頹後的民族屠殺,作者巧妙地運用後宮最後寵姬的角色鋪陳出史詩般的故事。

住在亞美尼亞村落的兩個小女孩法蒂瑪(庫德人)與艾莉莎(亞美尼亞人),法蒂瑪的父親是庫德族人,媽媽是切爾克斯族人,前者是親土耳其的回教遊牧民族,後者切爾克斯族散布於南俄高加索一帶,信奉回教,但卻孤身散佈於信奉基督教的俄羅斯與南俄一帶,切爾克斯族的女人據說相當漂亮,歷代土耳其皇帝的後宮就有許多切爾克斯族寵妃,不論是庫德族還是切爾克斯族都與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相當不合。

亞美尼亞是信奉基督教,在當年回教的土耳其帝國內屬於少數宗教與少數民族,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結束後,亞美尼亞人開始更傾向俄國,以至於升高亞美尼亞人與帝國統治者土耳其人之間的緊張。1890年,阿布杜勒哈密二世創建了一支準軍事隊伍「哈米迪耶」(Hamidiye),由庫爾德族非正規人員組成,任務是「隨他們想怎樣的去處理亞美尼亞人」。於是在1895年-1896年,庫德族在土耳其人與帝國的默許甚至暗助下,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可怕的種族清洗式屠殺,到了1915年至1917年的一戰期間,土耳其軍隊更是明目張膽地大規模亞美尼亞人,據估計有一百五十萬亞美尼亞人被直接屠殺,幾乎把這個古老的民族趕盡殺絕。

從巴爾幹、土耳其到黑海、高加索山一帶,其政治軍事的紛爭大多來自於宗教與種族的隔閡,這也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紛爭的根本要素,連帶的周邊所有種族與國家通通捲入戰火與彼此屠殺之中。

然而她們兩人幸運地在一場土耳其與庫德族聯手血洗亞美尼亞的屠殺中僥倖活了下來,只是她們的家人與親族卻完完全全遭到戰火殺害,兩個孤女不但成為孤兒,連家鄉都被無情戰火連根拔起的摧殘殆盡,孤苦無依的兩孤女於是輾轉被人口販子賣到土耳其皇帝的後宮當奴婢,兩人都因緣際會地受到阿布杜勒哈密二世的寵愛成為後宮寵妃。

阿布杜勒哈密二世(1842年9月21日-1918年2月10日)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任蘇丹和哈里發(在位其間為1876年—1909年)。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反對阿布杜勒哈密二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制度,4月27日 ,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阿布杜勒哈密二世。

於是土耳其古老帝國一夕崩潰,蘇丹下台、後宮也被迫解散,後宮的女人才發現她們的世界也在一夕間崩解,兩個寵妃法蒂瑪與艾莉莎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安身立命處所,後宮其他寵妃還有家人與親族可以投靠,完全沒有去處的法蒂瑪與艾莉莎發現革命後的世界對她們而言簡直是場永遠不想醒來的噩夢。誠如作者自序中提到的:「末代後宮的解體象徵著一個世界的結束,這個世界因內部的矛盾而破碎。正如五百位從後宮出來的女人須面對自行發展新生活的任務,鄂圖曼帝國結束後,它也必須重生。」

美豔的法蒂瑪選擇依附政治新貴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艾莉莎選擇走出後宮如同多數土耳其人刻苦但踏實地過生活、談戀愛,情同姊妹的兩人共同見證並經歷了土耳其的衰敗興盛,高低起伏的故事有如一部活生生的奧圖曼史書,故事背景恢弘如一本可歌可泣的時代大河巨著,從相當具有企圖心的法蒂瑪與艾莉莎故事的鋪排,舉凡東西文化衝擊、土耳其與亞美尼亞近代興衰、鄂圖曼後宮祕辛、女性自覺的掙扎、苦澀之異國愛情、伊斯坦堡風情等等,內容豐盛卻不煩瑣,角色之間與故事之轉換毫無空隙且一氣呵成,不會有一般歷史小說的索然無味。

我特別喜歡艾莉莎與德國醫生菲利斯之間的那段戀情,那是一段註定悲劇的宿命、一段又曖昧又浪漫的情愫、一段只能放在後半生的內心深處暗自咀嚼滋味的戀情、一段充滿異國冒險與未知探索的愛情、一段讓所有人足以願意放棄一切只為了可以曾經擁有的戀情.....

引用土耳其古諺:「說得出的痛,就找得到解藥」對本書下個最確切的讀後感,不論是後宮的最後寵姬,還是一百多年受苦難的鄂圖曼帝國統治的所有民族,文明進展所遭致的苦痛也許是歷史必然,女性從被壓迫到能夠解放也許是歷史偶然,說得出的痛也許已經找到解藥,但說不出的痛呢?情同手足的法蒂瑪與艾莉莎自然已經找到苦痛的救贖。

本書的德國作者佩特.普朗格(Peter Prange),一九五五年生,以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情愛享樂主義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他描寫東西德的小說《琥珀護身符》(Das Bernstein Amulett)問世後蜚聲國際(由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搬上大螢幕)。歷史小說《公主》(Die Principessa)、《女哲學家》(Die Philosophin)、《叛逆女人》(Die Rebellin)(合稱「創世者三部曲」),高踞《明鏡》周刊暢銷排行榜好幾個月,並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而《價值》(Werte)一書為描寫西方思想史傑出的重要規範,還被德國總理梅克爾用來作為她歐洲願景的依據。作品已翻成有26種語言之多,暢銷全球兩百五十萬冊。

本書《最後寵姬》(Der letzte Harem)更是翻譯書當中罕見的土耳其宮廷歷史小說,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我的讀後感給所有喜愛閱讀讀朋友,我也相信這本書絕對會擄獲那些喜歡閱讀歷史或歷史小說的讀者的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