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死前的最後一堂課》是甘恩最受讀者推崇的作品,本不僅在銷售上獲得肯定,更榮獲一九九三年美國國家書評獎小說類首獎等諸多獎項,改編HBO電影《死亡記事》,也抱得了兩座艾美獎。甘恩的其他作品還包括《老人的聚會》(A Gathering of Old Men)、《珍.彼特曼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愛與塵》(Of Love and Dust)、《父親的家》(In My Father’s House)、《血統》(Bloodline)等書。
出生在路易斯安納州的非裔美籍作家厄寧斯.甘恩(Ernest J. Gaines)在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死前的最後一堂課》(A Lesson Before Dying)裡,藉由傑佛遜的故事深刻描繪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路易斯安納州種族隔離政策與種族歧視下的新舊政、經、法治與文化地景。早先非裔美籍作家,如理查.賴特(Richard Wright)和拉爾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習於將黑人刻畫為社會種族政策下的犧牲者,在生存的奮鬥歷程裡遍嚐身體、心理與社會等各種層面的壓迫而苦無任何發言權,最終只能在諸多社會與政治的壓迫下接受無法遁逃的困厄之境。厄寧斯.甘恩著力描繪黑人的生存奮鬥與對尊嚴、身分與正義的捍衛,極力主張要言前人之所未言,敘事路線則與詹姆士.鮑德溫(James Baldwin)和奧古斯特.威爾森(August Wilson)等非裔作家較為相近,都傾向於正面發掘黑人的主體性位置與黑人社群的支撐力量。厄寧斯.甘恩注重黑人社群裡深厚的人際關係,描繪個人於面臨生死威脅時所能感受到的整個黑人社群所共構出的集體強烈感情與精神力量,並以此重新檢視黑人的主體性,尤其是男性的特質與男性氣概(manhood and masculinity),並正視黑人如何在拆解白種優越神話的過程中,重新建構黑人個人主體與社群的身分、價值、尊嚴與正義。在《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裡,厄寧斯.甘恩除了描述傳統黑人社群中極具安定與撫慰作用的宗教力量之外,特別著墨於黑人社群中堅毅的女性力量,讓黑人女性特質--堅毅、果決、執著、不妥協、不放棄,成為真正挑戰黑人男性內在逃避現實欲望的堅強力量,砥礪黑人男性如實面對白人社會的各種壓迫與歧視,以便在能於勇敢接受不公不義的結果時,展現自身的主體意義與尊嚴,也同時打破白人對於黑人種族進行的非人(豬)的汙名化與日常生活中各種蔑視、壓迫與不平等對待,因之帶給整個黑人社群堅信的力量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