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檢察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50441
蔡碧玉
元照出版
2010年9月01日
93.00 元
HK$ 83.7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法律常識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法律常識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總論
同
類
書
推
薦
圖解犯罪學
陳隆修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以公法醇化私法自治:學術研討會暨師生情文集:廖義男教授八秩大壽文集
個別勞動法之體系理解與實務運用(2版)
台灣法學新課題(十七)
內
容
簡
介
這幾年檢察官陸續偵辦了許多社會矚目的大案,一般民眾從媒體報導中認識檢察官和檢察職權的內容,我們時而看到檢察官成為媒體英雄,時而又看到檢察官遭到輿論無情的抨擊,究竟被放大鏡檢視的檢察官們,對於外界對檢察官辦案過程中的各種疑惑,會有什麼看法呢?許多人其實也很好奇,到底秘密偵查庭之內的檢察官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本書作者以二十幾年檢察官的實務及檢察行政經驗,分享了檢察官工作的心路歷程及體會,並從不同主題切入,透過作者本身偵辦過的個案以及社會所關切的著名案例,深入剖析了目前的檢察文化及職務倫理、檢察官所面臨的各種辦案難題及制度面問題,也介紹了不少外國檢察制度與案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具體而鮮明的描繪了人們所不知道的檢察圖像。對檢察工作想要一探究竟的人,這本書應該可以提供不少幫助。
目
錄
蘇
序
自序
作者簡歷
第一篇檢察心情
初任檢察官的第一課/3
兩串香蕉的難題/6
棘手的解剖習題/8
莫測高深的心證/10
被害人的眼淚/13
檢察官的聆聽/15
堅定的另一半/17
女檢察官的挑戰/20
訴訟的騙術/23
法庭的真相/25
法律人的教養/27
誰來吹哨子/29
告別青天/31
小王子與玫瑰花/33
檢察官的出走潮/35
第二篇檢察與人權
申告鈴的任務/41
正義的速度/43
慎重開啟訴訟之門/46
名人打官司/48
偵查為誰不公開/50
他案與偵案的奧妙/52
自由心證/54
前科之痛/56
被告的說與不說之間/59
錄音與自白/61
烏龍指認/63
誰殺死了羊/65
協商的正義/67
致命的簡訊/70
生與死之間/73
檢察官的作文/76
律師在不在場有關係/78
審檢的距離/81
法律遠,拳頭近/84
法律的極限/86
第三篇檢察官與政治
檢察倫理的省思/91
檢察官的選擇/94
檢察的獨立之路/97
檢察一體的陰影/100
檢察官的政治課/103
「檢察官門」的啟示/106
企業家的法律課/108
企業家的法律課/110
解嚴與司改/112
司法的顏色/114
誰來治國/116
三星特檢/118
韓國之鏡/120
對抗金權犯罪/122
護官符/124
第四篇制度與改革
小螺絲釘的使命/129
電腦量刑的可能/132
失焦的法庭教育/134
司法的國民參與/137
檢察總長任命新制/140
國民參審在日本/143
媒體辦案的陷阱/145
檢察官的奶嘴/147
法官言論的界限/149
假髮和法袍的聯想/151
法學教育危機/153
誰該進監獄/156
權貴服刑/159
酒醉駕車的刑罰/161
法官無大小/163
案件無大小/165
具體求刑/167
公民教育/169
判決書公開與隱私/171
性罪犯的處遇/173
特偵組的瓶頸/175
速審法的迷思/179
第五篇隨想與觀察
女性的生命難題/185
人頭文化/187
治安監視器/189
律師價格/192
性別主流化在司法/194
經濟罪犯的結局/196
誰需要律師/199
萬能超商/201
「認錯」文化/203
守法的習慣/205
醫院vs.法院/207
判決書與病歷/209
另類訴訟達人/211
司法的圖像/213
監察權vs.檢察權/215
序
序
台灣的司法其實一直在改革,也一直在進步,但因為整套制度不在我們的文化底層,人們基本上不瞭解也不想瞭解司法,一旦被司法纏身,往往會生出一些司法做不到的期待,最後得到的經驗,不管是贏了還是輸了,通常不會很正面,以致司法的供需兩方都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文化始終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制度。
碧玉檢察官的這本書,談制度談改革,也談她職業生涯的心情點滴,最可貴之處,就在言談間她已經走出了司法的圈子,把外面的人帶了進去。讀者發現這些冷冰冰的法律程序,原來和我們很多生活中的思考是相通的,這些代表國家操作法律的人,原來也和我們一樣在大大小小的矛盾中做選擇,讀者赫然發現法律不是想像中的一加一等於二,反而在不知不覺中多了一些同理心和認同感。
司法其實一直在官方形式呈現的道貌岸然,和小說名嘴描繪的陰微險詐之間擺盪,少的就是這樣的現身說法。如果不是受命寫序,我根本不知道碧玉檢察官已經連續寫了好幾年,不知道有沒有法官、律師或法務人員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至少在這本書出版以後,我想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期待這樣的書越來越多。常逛德國法律書店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們習慣把這些「關於法律」的通俗書籍放在進門的架子上,一直是我流連最久的區位。
說起來真巧,今年當我被學校通識中心的老師感召,「不知老之已至」的決定開一門有關法律的通識課給非法律系學生選修時,我不但想到「認識司法,改革司法」這個主題,而且立刻浮到腦海的講員,就是蔡碧玉和其他幾位在法界服務的學生,雖然我完全不知道她已經在做這件事,而且做得這麼好。我希望這門課因為有這樣精彩的現身說法,而成為政大新生偏愛的選擇,不只要為台灣培養更多的好公民,更重要的,是讓司法制度早一點生根,讓法治真的成為台灣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從碧玉、她的夫婿施慶堂,還有很多這樣的法界中堅,我還常常想到德文的「職業圖像」(Berufsbild)這個概念,法制移植國家欠缺的,就是原生社會才有的職業圖像,怎樣把法律人的努力慢慢形象化的鐫刻在人們的腦子裡,替換掉隱隱存在了千年的包公、驚堂木或者刀筆訟棍,把法律人的自我期許變成社會大眾對法律人的期許,我們的司法改革就真正成功了。
蘇永欽
2010年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