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刑法通則新論(2009.02最新版)

刑法通則新論(2009.02最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540448
邱忠義
元照出版
2009年2月01日
160.00  元
HK$ 144  







叢書系列:刑事實體法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刑事實體法


[ 尚未分類 ]









  內含98年1月最新刑法修正內容!

  刑法可謂實質之憲法,本書乃導入正當法律程序、雙重危險、比例原則等概念,並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相連結,使修習刑法者進一步了解刑法在實質及程序正義上之重要角色,俾助於「罪與罰」論證過程中之論證方向正確性。

  又本書結合傳統教科書及坊間講義之優點,以圖文並茂方式提綱挈領地呈現關於罪與罰之各家學說、實務及立法之最新趨勢,同時亦針對新興議題加以介紹,去蕪存菁,並適時輔以表格、體系圖等以解析各項論點,且於各爭議問題後舉以實例,幫助讀者吸收且融會貫通,即使再複雜之爭議性問題,亦能一目瞭然,迎刃而解,並能有效節省讀者於時間、精力與勞費上不必要之虛耗。是一本極適合入門導讀與進階深究之教科書,相當符合在學或準備國家考試者所需。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刑 法/1
第二節 謙抑思想/1
第一項/謙抑思想之性質(特性)/1
第二項/謙抑思想在犯罪論上之落實/2
第三節 刑法目的/3
第四節 法例(法源)/8
第五節 刑法之基本原則/10
第一項/正當法律程序原則(Due Process of Law)/10
第二項/罪刑法定主義/12
第六節 法律的解釋方法/19
第七節 立法用語/20
第一項/「以上、以下、以內」/20
第二項/「公務員」/21
第三項/「公文書」/26
第四項/「重傷」/27
第五項/「性交」/28
第六項/「電磁紀錄」/29
第八節 刑法適用之效力/29
第一項/時的效力/29
第二項/地的效力/36
第三項/人的效力/41
第四項/外國判決的效力/43
第五項/刑法總則的適用範圍/46

第二章 犯罪論
第一節 犯罪概論/49
第一項/犯罪之意義/49
第二項/刑罰理論兩學派之爭論/49
第三項/犯罪本質/51
第四項/犯罪理論/52
第五項/犯罪階層理論/57
第二節 行為論/57
第三節 構成要件該當性/62
第一項/概 念/62
第二項/構成要件要素(犯罪構成要件之成立要件)/63
第三項/犯罪類型/82
第四項/因果關係/117
第五項/客觀歸責/124
第六項/客觀處罰條件/130
第七項/構成要件錯誤/132
第八項/未 遂/141
第四節 違法性/169
第一項/概 念/169
第二項/與構成要件該當性之關係/170
第三項/本質(實質)/170
第四項/阻卻違法事由之原理/173
第五項/開放構成要件之違法性原理/175
第六項/正當行為/177
第七項/緊急行為/197
第五節 罪責(有責性)/218
第一項/定 義/218
第二項/罪責理論(本質)/218
第三項/罪責原則/219
第四項/罪責要素/220

第三章 犯罪之參與
第一節 正犯與共犯/241
第一項/正 犯/241
第二項/共 犯/242
第三項/正犯與共犯之區別/247
第二節 間接正犯/250
第一項/來 源/250
第二項/定 義/250
第三項/態 樣/250
第四項/利用行為/254
第五項/正犯性理論/256
第六項/間接正犯之錯誤(支配錯誤)/256
第三節 共同正犯/259
第一項/定 義/259
第二項/正犯性理論依據/260
第三項/要 件/261
第四項/特殊問題/263
第五項/未 遂/270
第四節 教唆犯/270
第一項/概 說/270
第二項/要 件/273
第三項/特殊問題/274
第四項/錯 誤/279
第五項/未 遂/282
第五節 幫助犯/283
第一項/定 義/283
第二項/法 條/283
第三項/特殊形態/284
第四項/成立要件/284
第六節 身分共犯或身分共同正犯/286
第七節 共犯或共同正犯之競合/294

第四章 罪 數
第一節 概 說/295
第一項/禁止雙重危險原則/295
第二項/禁止雙重危險之內涵/296
第三項/我國實務對於禁止雙重危險之見解/298
第四項/有關一行為/299
第五項/侵害單一法益之一行為只能有一次刑罰評價/305
第二節 判斷標準/315
第三節 本來一罪/316
第一項/預定數法益之犯罪(單純一罪)/316
第二項/預定數行為之犯罪(包括一罪、實質上一罪)/319
第三項/接續犯(亦屬包括一罪之一)/322
第四項/法條競合(法規競合、法條單一、假性競合)/322
第四節 科刑一罪(處斷一罪)/331
第一項/想像競合/332
第二項/牽連犯(新法已廢除)/337
第三項/連續犯(新法已廢除)/341
第四項/科刑一罪競合之處理/346
第五節 併合罪(狹義數罪併罰、實質競合)/347

第五章 刑罰論
第一節 兩學派之爭/353
第二節 刑/354
第三節 易刑處分/367
第一項/易科罰金/367
第二項/社會勞動(社區服務)/371
第三項/易服勞役/375
第四項/易以訓誡/380
第五項/易刑處分之效力/380
第四節 緩 刑/381
第一項/緩刑目的、定義與要件/381
第二項/緩刑宣告之撤銷/384
第三項/緩刑之效力/388
第五節 假 釋/391
第一項/假釋目的、定義與要件/391
第二項/假釋之撤銷/395
第三項/假釋之效力/396
第四項/合併刑期之處理/398
第五項/緩刑與假釋之異同/399
第六節 累 犯/400
第七節 自 首/403
第八節 刑之酌科及加減/408
第一項/刑罰裁量事實之審酌(酌科)/408
第二項/刑罰之加重/412

第三項/刑罰之減免/413

第一項/追訴權時效/421
第二項/行刑權時效/428

第六章 保安處分
第一節 概 說/437
第二節 類型及其效果/439
第一項/感化教育處分/439
第二項/監護處分/441
第三項/禁戒處分/443
第四項/強制工作處分/447
第五項/強制治療處分/449
第六項/保護管束處分/452
第七項/驅逐出境處分/456
第三節 保安處分之宣告與執行/457
第一項/保安處分之宣告/457
第二項/保安處分之執行/458





  感謝各位讀書對本書的厚愛,也印證「好書不寂寞」的衡定法則。本次再版,除了仍維持原來的獨特風格外,也訂正了初版文字、用語及排版之疏誤,同時亦針對新興議題加以介紹,復加入學界及實務最新與有力之看法,更有效地將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相連結,並隨著新修正之民法而調整若干用語,去蕪存菁,希望能節省讀者於時間、精力與勞費上不必要之虛耗。

  本書再版較大之新增議題略有: .倘制定財產來源不明罪,並溯及既往生效,是否有悖於罪刑法定主義。(第1章) .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評析。(第1、6章) .公務員概念之再釐清。(第1章) .禁止習慣法之例外情形及特別費之分析。(第1、2章) .「法律變更」之實務見解。(第1章) .關於在釣魚台附近犯罪是否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之法律問題。

  (第1章) .總統刑事豁免權(免訴權)究何所指。(第1章) .三段論法與三階層理論之不同。(第2章) .純正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概念分析。(第2章) .猥褻之意涵。(第2章) .易讓人與不純正不作為犯(有保證人地位)混淆之作為犯實例。(第2章) .喧騰一時之某助理教授放置符咒恐嚇案與不能犯之關係。(第2章) .無限防衛權(特殊防衛權)之概念。(第2章) .是否有罪責故意(或過失)之爭論及解題。(第2章)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對期待可能性之借用。(第2章) .刑法分則必要共犯/正犯是否應援引總則第28條等之評析。(第3章) .成年人與未成年共同犯罪時,刑度之特別加重。(第3章) .正當法律程序與禁止雙重危險。(第4章) .從法益侵害之角度評析一行為。(第4章) .針對「行為人之行為所可能構成之兩個犯罪事實具有不兩立之關係,且 屬侵害單一法益之一行為」,例如竊盜vs.贓物/竊盜vs.毀損,倘重複起 訴審判,是否構成雙重危險問題。(第4章) .連續犯廢除後,實務上不當擴張接續犯問題。(第4章) .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刑實例。(第4章) .沒收是否為「嚴格意義刑罰」之探討。(第5章) .被告死亡、法人不存在或逃匿後,得單獨宣告沒收之立法芻議。(第5章) .追徵、追繳或抵償概念之釐清。(第5章) .短期自由刑之缺失。(第5章) .立法院擬擴大刑法第41條易科罰金適用範圍之評析。(第5章) .易科罰金制度實務運作之困境、建議與「社會勞動(社區服務)」之易刑 處分修法。(第5章) .舊法時宣告緩刑,在新法施行後可否參選公職問題。(第5章) .實務對「重罪累犯不得假釋」之看法。(第5章) .時效完成之計算方法。(第5章) .施用毒品成癮之禁戒處分替代措施──「毒品減害計畫」之介紹。(第6章) .保護管束之執行實務。(第6章)

  以上諸多議題,預料在國內理論與實務界將是被持續探討的議題,在國家考試中亦可能隨時現身,本書特予提出,期能拋磚引玉,共同研究。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再三品味與收藏的教科書/工具書,再次感謝元照出版公司的幫忙,並祝各位讀者順心如意。

2009.01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