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信賴原理的私法結構

信賴原理的私法結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279590
葉金強
元照出版
2006年5月01日
93.00  元
HK$ 83.7  







叢書系列:民事實體法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民事實體法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民事法









  私法圖景係於私法原理的角力之中立體化地展開的,信賴原理是現代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本書以信賴原理的建構為主題,以現代私法的轉型為背景,勾勒出信賴原理在私法價值體系中的位置,及進入生活的路徑。探討了信賴原理的正當化途徑,分別從經濟學、社會學及法倫理的角度,論證了信賴原理的正當基礎。認為構成的核心要素包括:是否存在信賴、是否已因信賴而有所行為、信賴的合理性程度、責任者歸責性程度等。信賴原理的構造展現為:在信賴存在的事實基礎之上,通過信賴者信賴合理性程度與責任者歸責性程度的比較權衡,來彈性地確定相應的法律效果。信賴原理之中,歸責性要件的確立,體現了信賴原理與自治原理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關係。



第1章 導論
1.1 問題意識
1.2 術語界定
1.3 研究進路與方法

第2章 範式轉換背景下的私法原理
2.1 問題的提出
2.2 學說整理與檢討
2.3 私法的實質化:從形式法到實質法的變遷
2.4 私法方法的更新:從概念法學到評價法學
2.5 私法本體與私法方法:詮釋學角度的理解與反思
2.6 私法論辯的理由與過程:原理之間的角力
2.7小結

第3章 信賴原理的正當化途徑
3.1 信賴原理的正當化:經濟分析的視角
3.2 信賴原理的正當化:社會學的視角
3.3 信賴原理的正當化:法倫理的視角
3.4小結

第4章 信賴原理的事實結構
4.1 信賴的存在
4.2 信賴者因信賴而行為
4.3 小結

第5章 信賴合理性之判斷
5.1 信賴合理性要求之基礎
5.2 理性之人標準的構建與適用
5.3 合理性判斷中的特殊問題
5.4 小結

第6章 責任者的歸責性
6.1 責任者歸責性之功能
6.2 歸責性的類型化
6.3 歸責性之例外:風險領域理論的運用
6.4 小結

第7章 信賴原理的私法效果
7.1 效果類型與效果確定的考量因素
7.2 信賴利益損失賠償義務的發生
7.3 信賴者所追求效果的發生
7.4 效果的彈性化:以合同解釋為例
7.5 小結

第8章 結論
8.1 論文的主要觀點
8.2 論文的主要創新點

參考文獻





  私法從近代到現代,經歷了從形式法到實質法、從概念法學到評價法學的變遷。評價法學之下,法律論辯展現私法原理之間的角力。作為構建私法價值體系的私法原理,在宣示一定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對其自身實現過程中的核心要素也有著基本的限定。而任何一項私法原理在生活中的實現,均需要周邊原理的融入,由此形成私法原理間既相互限制又相互協作的關係。

  現代私法越來越重視對合理信賴的保護,逐漸生成的信賴原理,已經成為現代私法的價值基礎之一。本書的核心任務便是構建此一私法原理。信賴原理的正當基礎,是本書首先需要應對的問題。保護合理信賴的理念為何在與其他價值取向的競爭中,取得越來越大的優勢,值得思考。對此,本書擬從經濟分析、社會學、以及法倫理的角度展開討論。

  信賴原理與自治原理之間的緊張關係,貫穿於構建信賴原理的全過程。在信賴原理與自治原理的推拉之中,二者方才能夠找到各自應有的位置。信賴原理的適用,以存在一定的信賴為前提,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信賴者信賴合理性程度與責任者歸責性程度的比較權衡,來確定應當賦予的法律效果。當信賴者的信賴合理性程度充沛時,信賴原理就可能戰勝自我決定意義上的自治原理,使責任者受到其意思之外的約束,但此種約束尚應符合自己責任意義上的自治原理的要求。在信賴合理性程度充沛,而責任者又無歸責性時,只有當信賴事件處於責任者的風險領域,責任者的責任方才可以發生。

  本書所嘗試的信賴原理的基本構造,對保護信賴的具體制度的建構,具有借鑒意義。在那些具體的制度中,信賴原理與其他原理之間彈性邊界的劃定,均是問題思考的大語境。不過,一般性框架之建構本身,便含有潛在的風險。個別與一般之間存在難於跨越的鴻溝,故惟有在秉持一般原理精神的同時,不忘具體場景的特質,方才可能妥適解決具體問題。當然,本書完成的同時,必然也是對其所建構框架之反思與檢討的開始。

葉金強二○○六年三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