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生命的窗口:謝錦的課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09555
謝錦桂毓
麥田
2011年8月19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不分類
規格:平裝 / 460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不分類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內
容
簡
介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作者謝錦,體驗多年的分享之作。
邀請你「歸零閱讀」,重新解讀文學,深刻認識自己,看到迥然不同的風景。
謝錦式的傳奇,在輔大的LA306教室已不復見。但是傳奇沒有消失,而是走入書裡。這回,謝錦要以教練的身分,用對話的形式引導你和文學發生最刻骨的關係。
文學就是人生,人生即文學。
讀懂文學,可以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何謂文學?我是誰?文學與我又有何關係?
我們和文學見過面,卻不太認識它;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常常忘了自己是誰。本書藉由「入門篇」打開文學的大門,並透過「基礎篇」探討閱讀作品時一些較為原則性或觀念性的議題,鍛鍊眼光,提升能量,看透自己、看穿世界。
文學是絕妙的生命入口。本書從詩、詞、曲、小說引你看到內在的自己,真誠的重新面對自己。
作者簡介
謝錦桂毓
輔仁大學英文系中文教師,人稱謝錦。
他是個眼睛會亮的人,能夠看穿假象,直指核心本質。難怪他總是能撥動靈魂的弦,啟動內在的觀照與對話。
在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學生一項大課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雙贏的遊戲。」將一般學生視為「營養學分」的中文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啟發無數的學生。
謝錦的教學是一則傳奇。
他是最多人恨,但也是最多人愛的老師。上他的課最辛苦、最難修,卻也收穫最多、影響最深遠。學生總是說不清他究竟是無情難溝通,還是溫柔多情又最懂你的心。總之,謝錦就是這樣抱著對人的愛與熱情,用一種堅持、不妥協的態度,創造出一片獨特的課堂風景。
一名學生這樣形容謝錦的影響:「就像一根釘子釘在身體裡面。」
另一名學生則說:「謝錦的課是民族靈魂的改造工程。他引發狹隘且積習深厚的年輕人脫去身上的殼,覺察自己在這個時代的位置,找到靈魂回家的路,以及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
謝錦在教學生涯中不曾獲獎,他說:「我做的事就是最好的獎賞。」
目前已退休,但仍未停止教學。他帶領數個讀書會,並不定期舉辦講座,持續從事叫醒靈魂、發現自己,讓人變得更好的志業。
著有《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麥田出版,2010)
導演崔永徽是謝錦的學生,她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將他的上課過程拍成紀錄片《謝錦》,二○一○年春天迄今於全國各大中小學校、教育機構、藝文場所及職場中播放、座談,獲得廣大迴響;該片也於「2010大學生影展」播映。
《謝錦》紀錄片部落格:www.wretch.cc/blog/xiejin2008tw
謝錦名言:
「生命時時刻刻都是選擇!」
「生命不是現在就太遲了!」
「要就會有,沒有但是!」
「勇敢就是帶著恐懼往前走!」
「換一副眼睛,世界就有不同的風景。」
「自己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知識沒有進入生命,不會有力量!」
「忽略文化問題,將在劫難逃。」
「精神死亡就是二十歲死了,八十歲才下葬。」
「想是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
目
錄
第一部 入門篇
序曲
機會是在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出現並看見的!要就會得到!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就是生命無比深廣豐富的心理世界。讀文學就是讀自己、讀生命、讀世界。一起參與這趟藉學習閱讀文學的門徑、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旅程吧!
第一章 文學是什麼,門在哪裡?
一 曲折的探尋
我們和文學見過面,卻不太認識它;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常忘了自己是誰。探尋「文學是什麼」的旅程,就是看清迷失、釐清迷思,找到歸途的過程。在這段旅程的終點,我們會來到「文學的大門」前,準備開門。
綱目
1. 「文學是什麼」問題的由來
2. 釐清「文學是什麼」的迷思
3. 「文學」含義的歷史變遷
4. 用「逆向思考」釐清問題
5. 用讀作品檢視「文學是什麼」
二 文學「開門」
漂泊了好久,走過曲折的探尋路,終於回到了家。歲月鏽蝕了門鎖,經過一翻周折,好不容易才打開門,看到原來就是你!來個擁抱吧!
綱目
1. 開門準備動作1
2. 開門準備動作2
3.文學「開門」
第二章 入門第一步--「形象化」與「意象」解讀練習
三 「形象化」練習 1
「知道,是沒有用的!」「想,不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有行動才是硬道理。打開大門,知道文學是什麼,再下來就要從相處中,透過每一個實境,努力的釐清、理解、感受、體驗了。一起走,一面看,互相支持,共同討論吧!
綱目
1. 分辨有沒有形象
2. 王維〈少年行〉形象化練習
3. 讀作品三層次
4. 杜甫〈少年行〉形象化練習
5. 小結
四 「意象」解讀練習
文學就像美人一樣,對著我們嫣然一笑,卻老是不說話,等著我們看懂她。因為文學透過形象說話,就像生命現場演出的每個場景、每個動作,都訴說著無限的情思,只有學會看並真正看懂,靈魂才能交流。「她」已經站出來了,我們開心微笑相迎吧!
綱目
1. 晏幾道〈臨江仙〉節句的形象意義
2. 「微雨」的形象意義
3. 「燕子」的象徵意義
4. 「落花」的形象意義
5. 孟浩然〈春曉〉意象解讀
6. 〈春曉〉的形象化
7. 用「聽覺」寫的妙處
8. 落花與〈春曉〉的主題
9. 李煜〈相見歡〉意象解讀
10. 小結晏幾道〈臨江仙〉詞
第三章 入門第二步--韻散實例演練
五 韻文解讀練習 1
寫同樣的景物,有人寫得形象鮮明,但氣韻短促,意盡於象;有人則寫得氣象宏闊,含山河萬里勝概於尺幅之中,又能藉象傳神,直透宇宙人生的規律,餘韻不盡。一起登樓去看看吧!
綱目
1. 暢、王詩優劣比較
2. 暢當〈登鸛鵲樓〉形象化
3. 暢、王詩寫景優劣比較
4. 王之渙〈登鸛鵲樓〉的寫景神功
5. 王之渙〈登鸛鵲樓〉的主題魅力
六 韻文解讀練習 2
寫同樣的感情,有人說不進去,有人說得具體真切且感人,有人可以從意象上升到象徵,寫出高遠的境界與嚮往、追求。一起去看看各家風景吧!
綱目
1. 三首〈玉階怨〉總體比較
2. 謝朓〈玉階怨〉解析
3. 虞炎〈玉階怨〉解析
4. 李白〈玉階怨〉解析
5. 小結:李白比謝朓高明
七 韻文解讀練習 3
懂得照相、攝影,就明白文學作家如何創作;讀文學作品就像看照片或影片。我們一起去看看高明的文學作家如何像攝影師一樣,選象、攝象、組象,成就一件精彩的作品。
綱目
1. 杜甫〈兵車行〉首段攝象、組象解讀
2. 杜牧〈過華清宮3:1〉攝象、組象解讀
3. 從攝象、組象練習形象化
4. 〈過華清宮3:1〉 的意涵
5. 李楊愛情解說
6. 一笑傾國及杜牧的選擇功力
7. 唐人評價楊玉環
八 韻文解讀練習 4
人受生存擠壓,在愛情與志業的兩難困境中掙扎。選擇失誤造成的悲劇,孤單寂寞相伴,情慾騷動難熬,那細細的感情之流是如何翻轉浮出地表,淹沒了青春的臉龐?我們去陪陪她,跟她一起走過那感情的每個悸動。
綱目
1. 〈閨怨〉的形象化
2. 「柳樹」的象徵意義
3. 〈閨怨〉的主題
4. 〈閨怨〉女主角的感情世界
5. 後悔的心理
6. 女主角意識的翻轉
7. 〈閨怨〉訴說的普遍人生
8. 「覓封侯」與「怨」的意義
9. 〈閨怨〉的淵源與象徵議題延伸
10. 〈閨怨〉與〈青青河畔草〉的異同
11. 〈青青河畔草〉的結構與畫面
12. 〈青青河畔草〉中「柳」與「草」的象徵
13. 〈青青河畔草〉女主角的內心風景
九 韻文解讀練習 5
見過深秋傍晚的夕陽嗎?一個人在事業、感情、理想等人生追求失落的時候,面對前程,有如在深秋蕭瑟蒼涼的傍晚,迎著刺骨的寒風和霞光如火的夕陽,獨自走向那漫漫無盡的天涯路,究竟是什麼況味呢?讓古今傷心人跟我們說一說。
綱目
1. 元曲的特質
2. 兩首〈天淨沙〉的形象化
3. 白樸〈天淨沙〉的構圖
4. 馬致遠〈天淨沙〉的構圖
5. 兩首〈天淨沙〉構圖差異比較
6.用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讀白樸的〈天淨沙〉
7. 「鴻雁」的象徵意義
8. 馬致遠〈天淨沙〉解析
9. 「斷腸」的典故
10. 天涯斷腸的悲情
11. 深入主題的關鍵--「夕陽西下」的象徵
12. 從〈登樂遊原〉的意涵層層推升讀作品的層次
13. 夕陽西下的象徵及其來源
14. 李商隱〈登樂遊原〉的內涵層次圖
15. 馬致遠〈天淨沙〉的格局與能量
16. 以樂景寫哀情的加倍寫法
十 散文敘事體解讀練習
神話是民族精神的原形,我們忘記祖先的遺囑了嗎?寓言訴說的普遍人生,我們繼續上演同樣的戲碼嗎?小小的故事,傳來古老的回聲,在走進「基礎篇」之前,且聽聽那穿越時空的呼喊和啟示。
綱目
1. 〈夸父逐日〉形象化
2. 〈夸父逐日〉的意涵
3. 「投射」的心理舊習
4. 〈夸父逐日〉情節結構
5. 「太陽」的形象意義
6. 夸父棄杖成「鄧林」啟示錄
7. 從〈夸父逐日〉的解讀看文化心理
8. 〈揠苗助長〉形象化
9. 〈揠苗助長〉的語文與心理描寫
10. 〈揠苗助長〉主題啟示錄
11. 作者的藝術詐術
12. 「拔苗」經驗談
13. 永遠的「揠苗助長」事業
第二部 基礎篇
第一章 讀作品的角度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
世界觀、生命觀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作者、作品、讀者三角關係的主體變遷,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軸—人的自覺自主上,所發生、發展的風景,它檢視了我們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為做個現代人和追求生命的意義給出了重要的啟示。
綱目:
1. 前言
2. 現況民調
3. 「從作者進去」會發生的問題
4. 「從題解開始講」會發生的問題
5. 「先講註釋」會發生的問題
6. 從「外緣」進入的文化心理
7. 西方文明中「人」的發現及發展歷程
8. 西方文明中「人」的第一次發現
9. 西方文明中「人」的第二次發現
10. 「後現代」和讀作品角度的關係
11. 從作者、作品到讀者中心論的變遷及其意義
12. 我們的位置、我們的路
13. 結論:我們的選擇
第二章 讀懂一首作品要注意什麼?
讀作品首先要面對舊習慣的制約。本章檢視文化心理塑造的閱讀慣性與侷限,認定作品是獨立完整的生命,並確定以讀者為主體,直接和作品面對面,同時邀請作者適時出場,三方在平台上對話。既要避免單元價值的束縛,又要貼合文明發展的步伐,切合當代的多元價值,我們要怎麼做呢?
綱目
1. 前言
2. 讀懂一首詩要注意什麼?
3. 讀詩例釋
4. 作品本身之一:主題呈現
5. 作品本身之二:結構
6. 作品本身之三:修辭
7. 作品本身之四:聲韻
8. 先作品後外緣的意義
9. 作品外緣之一:確認作者
10. 作品外緣之二:繫年
11. 作品外緣之三:註釋的對錯
12. 作品外緣之四:字句異同
13. 餘論
第三章 「賦、比、興」—中國抒情文學的情境結構方法
「文學是透過形象來抒情表意的語文藝術。」抽象的情意和具體的形象之間要如何結合,才能達到形神兼具的抒表目的呢?中國抒情文學的情境結構方法,即傳統上說的「賦比興」,究竟是怎樣的?本章就是為破解閱讀作品的一些障礙,在明白「讀作品的角度」和「讀懂一首詩要注意什麼」之後,從宏觀的角度設定的議題。
綱目
1. 議題緣起
2. 心物之間
3. 情與境的關係
4.「賦比興」的意義
5. 「賦」的特點與舉證
6. 「比」的特點與舉證
7. 「興」的特點與舉證
8. 「融」的特點與舉證
9. 結論
第四章 「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言、象、意、道例釋
讀作品要從形象進情意,還要從局部到總體,並層層上推,提煉出理念或原則,做為落實到實際閱讀時的指導原則。理念或原則就是世界觀,是從高層次來看待的門徑和方法,它可以開啟表面上看來不一樣的視窗,帶來不一樣的風景和境界。
綱目
1. 前言
2. 畫境
3. 畫意
4. 比興
5. 主題
6.異形同構/延伸練習
7. 結論
第五章 「立象盡意」--選擇點、背景設計、模式塑造與主題呈現之關係
作品的主題如何表達得最有力量?牽涉到綜觀全局、深入肌理的體驗與眼光。體驗與眼光讓我們找到最棒的切入點,那個點光照前後上下,含蘊最豐厚的意義。同時還要拉出軸線,製造節奏韻律,回應主題的呼喚,並搭配背景,全方位的呈現,才能臻於勝境。
綱目
1. 釐清〈東山〉主題
2. 〈東山〉解讀之一:全詩總覽
3. 〈東山〉解讀之二:選擇點(「富有包孕性的片刻」)
4. 〈東山〉解讀之三:「背景設計」與主題呈現的關係
5. 〈東山〉解讀之四:「模式塑造」與主題呈現的關係
第六章 「思無邪 」--生命彩虹與道德意識之間
人類的生存要美好又要安穩。面對人性,藝術強調伸展個人意志,追求自由。道德則著眼在安穩,建立群體規範,壓縮人追求美好的活動。這一對有共同目的,卻各有領域,又互相重疊、糾結、衝突的冤家,我們究竟如何看待?
綱目
1. 《詩經.召南.野有恐□》解讀
2. 《詩經.鄭風.溱洧》解讀
3. 《詩經.鄭風.子衿》解讀
4. 「思無邪」解
5. 藝術與道德
6. 作者、作品的真誠與讀者的誠與不誠之一:〈野有死□〉等三首
7. 作者、作品的真誠與讀者的誠與不誠之二:崔顥〈長干曲〉解讀
8. 作品是否「思無邪」
9. 讀者的「思無邪」
10. 藝術與道德是全方位的命題
11. 《詩經.小雅.四月》的「思無邪」議題
12. 曹操〈短歌行〉的「思無邪」議題
13. 結語
後記:沒完沒了?
序
作者前言
寫在前面
這本書是特地為對自己生命有興趣,並願意以文學當窗口,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人寫的。
內容是透過對話的方式,鑑賞作品,釐清觀念,指出閱讀文學作品的門徑和方法;同時也常一併使用「教練的方式」,提醒「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既是文學入門的工具書,也兼具自我修練的功能。
文學是人類文化悲劇意識的重要載體。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是人的廣大無垠、豐富無比的內心世界,如同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所說的,比海洋、天空更廣闊的世界。
學會看文學作品,就是要學習看懂人生,看懂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看懂人性,看懂世界。對自己生命在乎的人,一定會有興趣把文學當媒介,從中映照到自己,觀照到世界。
我們在過去受教育的過程中,習慣在作者、題解、解釋、翻譯等作品的外緣因素上面繞,缺乏直接閱讀作品的訓練,「怎樣看」這道門並沒有真正打開來。本書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開門動作。這是本書表層、直接的目的。
誠摯地邀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只要願意走過這道門,就有可能找回自主性,拾回生命中原本擁有但已遺忘的能力,學會「鑑賞」或「寫評析文章」。如果還願意勇敢、開放的面對自己,透過「體驗」,更有機會讓自己變高變大,提昇生命的境界。
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對傳統價值和行為方式的批判」。批判,就要檢視自己的所做所為。這違背了我們的慣性,更會挑動很多中國文化塑造出來的子民的敏感神經。
然而,批判和創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批判是為了「建立自己世界的高度」,目的是為了「創造」。批判而不創造,成了反對、否定,無法和學習產生連結。透過本書引導,找到自學的門徑和方法,藉以進入自己內在的生命和世界,是生命成長尋找前進方向的學習活動,我認為這是一件嚴肅又好玩的事。我選擇直接面對,邀請你一起去探索。
除了提供讀文學作品的門徑和方法外,也要給「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這件事開個門;生命的功課如同讀文學作品,要從「看」和「聽」兩字入手。不會看,不會聽,沒有材料,生命的功課無從做起。本書就是要學怎樣「看」。這是本書裡層、核心的目的。
本書使用了「課堂對話」的方式。形式有獨立的意義。不用講述而用對話方式,是因為我看到生命獨立存在的價值。「人不能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所以必須以「選擇」為前提,在當事人願意的時候引導、指導,而且是以「教練」而非「老師」的身份和方式在導,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課堂對話的方式中,所有的對象都是虛擬的,目的只是為了層層推進議題。本書不是劇本,問答雙方的對話內容不在凸顯「個性」,因此本書不會有戲劇應有的元素和效果。
邀請你「歸零閱讀」,也就是拋開帶著立場和「先理解」的閱讀習慣,看看放空以後是否會有不同的看見。
還有,閱讀的時候,試著放下找答案的心,只要練習碰到問題的時候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會如何回應,並從中檢視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回應。請務必要保有自己的視野,才能在和他者的視野相遇時,不失自己的主體性。你明白,即使是我的說明,也不是所謂的答案。總之,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而我只是一個引導用的發聲器,一個信息傳遞者,既不是信息本身,更不是信息的肇始者。
本書的內容、結構都很簡單。「入門篇」先邀請大家參與這趟學文學門徑、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旅程,從探尋「文學是什麼」開始,經過釐清,找到「文學」的大門,並打開它,然後才舉一些篇幅短小、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一節節、一層層的推進、練習;大致從比較簡易的景物、人物解讀開始,逐步往有歷史典故、語碼、象徵、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方向跟層次走。並在進行過程中提醒一些閱讀與做生命功課要注意的事項。
「基礎篇」則立了一些和讀作品有關的原則性、申論性議題,或從一首作品出發,帶上一批作品,經過層層釐清,找到美學原則,以指導閱讀。處理這些議題的同時,會牽涉到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與變遷,有時候還會涉入文化心理。所以「基礎篇」比「入門篇」要廣要深,比「入門篇」上升一級。
本書所舉的例子以韻文為主,其中詩多詞曲少,詩、詞、曲份量依次遞減。這種現象單純只是用我所知,考慮能不能把本書主題說清楚而已,沒有比例多少的考量。至於散文敘事體,因為本書篇幅無法容納,只在「入門篇」最後站了一下,算沒有缺席;我考慮往後是否要把它補上,目前還沒有決定。
至於本書要從哪裡讀起,我的「建議」是:在乎學門徑、方法的,請從頭順著看,因為書的內容還是有層次的;如果不在乎,就隨興隨意,自由自在。
另外,常有讀者問,為什麼《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講的都是世界觀、生命觀在教學上的體現,很少看到上課的文學內容?我的回答是,書的性質不同,篇幅有限。現在這本書雖然有獨立性,但正好可以做「入門補充讀物」,填補該書缺少文學內容的遺憾。
凡事都有個因緣。之所以要寫這本書,單純只是感恩並分享我的體驗,並不是心存教導。
我自己從小到大,中文課都在作者、題解、解釋、翻譯、背誦、默寫、考試的循環怪圈中打轉;在學校工作三十多年下來,雖然每年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們居然和我五、六十年前的「遭遇」沒有什麼不同。現在學校、學院裡的課程,甚至在更單薄的同時更加割裂細碎。
幾十年了,世界天翻地覆,對生命有很不同的看待方式。我們在物質文明改變超大的時代,精神層面卻跟不上來,也就是在人類解放、在「成為一個人」的進程上,我們還受農業文明傳統的強大制約,還在原地踏步。
就以中文課來說,我認為,把承載人類生命的課程工具化、平面化、瑣碎化,變成追求成績的工具,破壞了學習的胃口,更破壞了人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機會,真是非常殘忍的事。
我身受其痛,當我有機會站上講台,必須面對如何開啟自己並啟發學生這個課題,面臨要不要把痛苦傳承下去的課題;將心比心,我決定不要。
我很明白並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實踐上既努力又堅持。我很感恩學校給我一個自由的平台;更感恩能夠年年和很多年輕朋友一起,在具體的情境中互相啟發、開發,經過一段歲月的驗證、累積以後,才有建構這本書的途徑和基礎。現在把它寫出來,後面其實有很多默默支持的力量,我銘感在心,也很懷念他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