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工作面向寬廣,包括核子時代心理和心靈方面的議題、生態意識的培養,以及佛教思想與當代科學之間成效斐然的共振。在她等身的著作中,她對這項工作的諸多面向進行了探討,包括《核子時代的絕望與個人力量》(Despair and Personal Power in the Nuclear Age,暫譯,新社會出版社,1983年);《佛法與發展》(Dharma and Development,暫譯,Kumarian出版社,1985年);《像山一樣的思考:走向眾生大議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與約翰.席德、帕特.弗萊明和阿爾尼.奈伊斯合著,新社會出版社,1988年;新社會 / 新催化劑,2007年);《佛學與一般系統理論中的相互因果關係》(Mutual Causality in Buddhism and General SystemsTheory,暫譯,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1年);《里爾克的時間之書》(Rilke’s Book of Hours,暫譯,1996年;2005年)和《讚美死亡》(In Praise of Mortality,暫譯,2004年)(二書皆與安妮塔.芭若絲合著,河源出版社);《恢復生機:實踐,以重新連結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世界》(Coming Back to Life: Practices to Reconnect Our Lives, Our World,暫譯,與莫莉.楊.布朗合著,新社會出版社,1998年);喬安娜的回憶錄《拓寬世界》(Widening Circles,暫譯,新社會,2000年),以及《視世界如己》(World as Lover, World as Self,暫譯,視差出版社,2007年)等等。
生於1954年,是應用深層生態學學會的教師兼訓練員,該學會是他於1994年在德國共同創立的。他受過社會福利的訓練,曾當過有機麵包師傅、兒童劇團的小丑,2001年之後擔任男性網站治療師和教練(www.mannforum.de)。自1990年以來,他幫喬安娜.梅西在歐洲德語地區辦的活動擔任口譯,將她的若干著作翻譯成德文版,並與她合作撰寫了《五個故事改變世界》(Funf Geschichten die die Welt verandern)。本書即改編自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