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破窗效應:失序世界的關鍵影響力 Fixing Broken Windows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09562
喬治.凱林、凱薩琳.柯爾
陳智文
商周出版
2011年8月14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普羅米修斯系列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普羅米修斯系列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內
容
簡
介
如果放任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要阻止破壞蔓延,應該在問題還小時,著手處理。
杜絕小亂源,捻熄災難引爆點
任何不起眼的小善與小惡,都可能成為扭轉大局的關鍵,本書指引我們:
1.如何以「零容忍」態度面對所有小問題。
2.如何即時修正並補救問題,杜絕陰溝裡翻船的可能。
3.如何恢復秩序,減少、剷除亂事根源。
最重要的是,破窗理論發揮的效應,可幫助我們解決,在公共行政、犯罪心理、組織管理、職場、家庭及社區等社會各領域問題,收復秩序的失土,建立美好的世界。
作者簡介
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
是羅傑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和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研究員。他也是曼哈頓學院的副研究員。
凱薩琳.柯爾(Catherine M. Coles)
是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的研究助理,目前正在研究社區起訴的發展。他們現居新罕布夏州漢諾瓦市。
譯者簡介
陳智文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曾任網路媒體、經濟日報編譯。現為自由譯者。
序
前言
一、失序,破窗理論與嚴重犯罪
二、失序的增長
三、過往警務策略的失敗
四、收復地鐵:紐約市的生活品質計畫
五、以社區為基礎的犯罪防治
六、收復街道:恢復巴爾地摩、舊金山和西雅圖的秩序
七、破窗效應後記
序
推薦序
詹姆斯.威爾遜
自由與群體的利害衝突,構成了現代政治學上最根本的分裂,並製造出一場大規模的美國文化戰爭。自由捍衛者眼中的理想世界,由自由選擇個別人生的獨立個人組成,這些自由是個人發展與社會民主的基礎。群體優先的擁護者則主張,沒有人能夠完全自主,自由只存在具有合理秩序的環境中,個人發展需要家庭和鄰里社區的支持。
這項分裂並非美國傳統自由派與保守派對立的延伸。個人自由的支持者,包含某些市場取向經濟保守派份子;群體優先的擁護者,也包含某些認為市場力量經常有害群體生活的自由派人士。兩位對政府地位立場涇渭分明的人士,約翰.羅斯(John Rawls,美國知名政治哲學家)和羅伯.諾斯克(Robert Nozick,美國政治哲學家),均聲稱他們的主張源於自由選擇的個人主義。邁可.山戴爾(Michael Sandel,美國政治學者,現任哈佛大學教授)和艾拉斯戴爾.邁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蘇格蘭哲學家,以政治學說著名),儘管在許多公共政策事務上意見相左,也都認為人是一種群體動物,在公民生活中,汲取其生命意義。
自由與群體的衝突,體現在無數的議題中,如藥品管制、校園宗教中立、墮胎權、關廠法規、育嬰假、降低犯罪策略等。喬治.凱林與凱薩琳.柯爾以最普遍和生動的典型,探討這個議題:該以何種方式和何種程度保護公眾領域?
日復一日,在多數的大都市和許多小城市,我們都經歷同樣的問題。遊民席地而睡、乞丐在車站附近乞討、橋墩上的塗鴉、不良少年在遊樂場聚集、敞開窗戶大聲播放歌曲。公眾領域的行為應該如何、由誰來規範?
過去三十多年來,公共政策已逐漸偏向個人自由最大化,偏離強制性的社區管控。當眾酒醉除罪化、精神病患無須強制住院、公開乞討得到更廣泛的憲法保護。這些賦予個人愈來愈多權利的改變,許多並未經過公開辯論或立法程序,而是法院判決的結果。
法院的特殊功能,在於權利的辨識和應用。也就是說,根據法院的判決,政策將逐漸偏向個人自由,偏離群體。通常,法院審理的是「個別」遊民、乞丐或皮條客被告的案件。這類個人鮮少對任何人構成太大的威脅,因此,群體秩序的主張,在這類特定的案件中,經常被視為多慮和反應過度。
但「許多」個人一體享用賦予「某個」個人(或根據法院的觀點,是一個抽象的、去人格化的個人)的權利,對社區群體的影響,經常遠大於單獨人士所造成的影響。一個公共區域(公車站、市集廣場,或地鐵入口),不只是其人數的總和,而是一個複雜的互動模式,且隨著那些互動的規模和頻率增加,風險也大幅升高。
民眾因而開始抱怨:冒失的乞討者、衣冠不整的遊民,和無禮的青少年。警方的反應動輒得咎。對許多警察而言,處理這些輕微的失序,並非他們投入執法陣營的初衷,驅趕乞丐和對抗犯罪何止天差地遠。所有警察都知道,這類干預都有負面宣傳、惡意官司和政治口水戰的風險。他們從經驗得到的教訓是,人民的權利最大。幾乎每一種非尋常的人,背後都有一個倡議團體(advocacy group)。更甚者,警方會自動撤退、袖手旁觀。結果是,警方經常連法院已允許的最低程度的干預都做不到。民眾感到更失望,而這類事件進而影響地方首長和議會的選舉結果。
多年來,凱林持續研究這個問題,建議官員如何應對,並且評估他們的做法。過程中,他儼然已成美國公眾領域失序行為控制問題的卓越權威。而現在,相關問題終於有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
本書的英文書名「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是出自凱林與本人於一九八二年三月發表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的一篇文章。我們用一扇破窗的圖像,解釋若無人確實地維護,鄰里社區將可能如何墮入失序,甚至犯罪。當一間工廠或一個辦公室的窗戶壞了,路過的人可能因此認定這裡無人維護或負責管理。一段時間過後,就會有人開始丟石頭、打壞更多窗戶。很快地,所有的窗戶都被破壞,而現在路人會認為,不只這一棟建築無人看管,它所在的這條街也是法外之地,只有不良少年、罪犯,或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敢在不受保護的區域遊盪。因此,愈來愈多善良的公民拋棄這個地方,讓給那些他們以為潛伏在暗處的惡徒。小失序演變成愈來愈大的混亂,甚至犯罪。
一個權利取向的司法傳統,無法輕鬆解決這個問題。法官很難相信,一扇破窗(一個輕微的失序行為)竟如此重要,或應該授權警方對那些可能破壞更多窗戶(製造更大失序)的人,執行公權力。法官看到的,是街角某一時刻的即景,相反地,民眾看到的,是整條街緩慢、殘酷地衰敗的電影。
凱林曾親眼目睹這個過程的開展,並了解其中衝突的價值觀。透過他對美國警務歷史的研究,和他為多個公家機關,包括紐約市交通局的諮詢服務,他已經找出如何在犧牲最少個人自由的前提下,管理公共領域秩序的方法。柯爾專研相關議題的法規,並對當中最模糊不明的情況,提出絕佳的澄清。
這是一本每位警察首長、地方首長、社區運動人士,和有心的公民必讀的書。當我們因過度的激進個人主義或地方自治主義而憤怒,對相關問題進行日益尖銳的辯論時,本書適時提供了實用的指導。
我們不須犧牲基本的自由權利,便能收回我們的公共空間,但前提是,許多團體—─法院、警方,和眾多公家機關及民間機構—─必須改變他們對這些事務的態度。凱林和柯爾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書
評
其 他 著 作